早上扒开俩眼儿,照例先翻一遍朋友圈,一个热题儿,鲜活蹦出:第22个记者节。

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主儿,从不好回忆,可“记者”二字,一下子勾起我的往事越几十年。一大长串的,一个个青春、靓丽、聪颖、文采风流的记者们,一个个熟悉的特写剪影,在心头频闪,站成我生命中的一道可亲可依的风景线。忽然觉得,记者,也是我的一种情感故事和生命历史。

上世纪80年代,记者第一次约了我的篆刻,上了还是铅印版的南阳报纸和《躬耕》杂志。年轻时笨,只会写点豆腐块文字,南阳的报纸给了我一次次的机会。八十年代里,我的篆刻居然上了《深圳日报》,随后登上了书法报、西泠杂志、中国书法专业刊物。记得那年30出头,摸到北京荣宝斋,找着编辑边平山,让他看我的印章,他大肆鼓励了一番,把我登在与韩天衡等大家一个栏目里,那时还没意识到,我是在被记者编辑们手把手地栽培着。边平山后来成为当代艺术大家,他把我对艺术的自信种在心头。但是,外边的记者,不亲。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1)

在我心中,南阳记者编辑们有浓浓的友情亲情。早些年,晚报日报电台电视台的朋友经常串着到彼此家中喝大酒侃大山。我在私底下晕侃无忌,老是海阔天空,惹得记者们喜欢。记者们就设法给你机会。第一次接受专访是30多年前,卧龙电台一群小兄弟记者,他们创了个“月是故乡明”栏目,给我设计了个电话连线说中秋,线接到家里,居然我嗑嗑巴巴,几至语塞。我知道了当记者当主持人这么不容易。第一次接受南阳电视采访聊汉画,对着镜头,竟然脑瓜子一片空白。意识到,镜头原来是记者宽广的天地里无数观众的眼神。

是南阳的记者和编辑们没有抛弃我,让我鼓足勇气有意识参与传媒的锻炼。一个个小果子,不断钻出阳光下。90年代,电视台两位大记者看到我在晚报发的汉画散文,到汉画馆拍了个电视散文,让我吃惊的是,他二位请了个电台好男声配音,这老弟急匆匆赶到录音间,抄起没读过的生稿子,居然一遍成,让我油然升起对新闻行业的敬意,也让我感受到,文化和传媒工作是一套多方完美协作的组合拳。到医圣祠工作后,我的《圣祠心香》再次被南阳电视台拍成电视散文,当时的南阳最美女声配的音,居然拿了个新闻行当的河南电视牡丹奖。我过去不会讲普通话,晕镜头。这两次给我文章的配音,唤起我对声音的“君子好逑”。在医圣祠,经常接待上级媒体,为了不晕镜,为了不为南阳文化丢人,为医圣爷争光,有几年,我几乎天天在电脑网络朗诵间里泡,逼也要把自己逼成个好声音。我希望能像南阳的好记者、名主持人一样,正儿八经地担当起传扬南阳文化应尽的使命。在像模像样地接受过央视多套采访后,从不表扬我的老爹,忍不住对我欣赏起来。老爹不需要我什么,只要他的儿子正经做事。老爹爱看南阳报纸南阳电视新闻,在我来说,上南阳媒体为南阳文化发声,是我对老爹最大的尽孝。正是记者们让我知道了“天道酬勤”、做好南阳人对我的意义。一次南阳电台搞一个中学生读经典的直播,我被邀去读诗,为活动做点评。一位女主播在频道里听到,说喜欢这声音。于是她约我上了几期她主持的“花样女人”晚间读书栏目。我把我当时读的《乡愁》录音发到一个全国朗读赛上,居然拣了个奖。后来我经常鼓动年轻朋友们说,这时代,好声音是人的第二张脸。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2)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3)

我手懒,偶尔写篇散文,皆是由感而发憋出来的。那年听一个朋友对我吹埙,勾起内心如陈子昂般的苍凉,情不自禁地写了篇《埙殇》。刚好《躬耕》铅印改胶印的首期,担任编辑的廖华歌老师问我有没有好稿子,我就把这篇粗砺的散文忐忑交给她,居然她赞赏有加。发出来后,这篇文又得了个全国散文赛的奖。我写文章的自信,全然是编辑们加持给我的。

2013年,南阳市委上报央视四套一个《中华医圣》的大专题片,我去审片。看完我系统讲了我的修改意见,毕总编沉思良久,冒不腾地说,你调到电视台吧,太需要你这样有文化思考的人啦。一个资深记者,让我在对自己的文化整体认识能力,有了理性的肯定。他让我重新写了解说词,解说词顺便拿了个全国奖。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4)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5)

真心对待记者,就是真心对待自己。安徽美术出版社的《书画世界》编辑记者们来南阳,专访百岁朱剑峰老画仙,我陪他们逛汉画馆。讲到一半的时候,总编站住郑重地说,我们杂志一直想登一篇南阳汉画的大文章,这事非你莫属。我也不客气,为他们写了篇南阳汉画美术探索的文章,10个页码的头条,让我觉得厚重丰沛的南阳文化,一定要文化各界千方百计地和记者和媒体精诚合作,这样携起手来,才能把南阳的美好扬名全国,擦亮到世界。可以说记者,是一个地方最美的名片。

我感激于记者编辑们对医圣爷的厚爱,对南阳文化的钟情,我也尝试与媒体合作,帮助做栏目构划、活动运作、采访运筹。在我心目中,我也象他们是一个南阳文化忠诚的记者和编辑。

大前年世界读书日,南阳晚报文化部约我与王遂河主席一道去八中给中学生搞个读书讲座。大会场满堂中学生。我羡慕这个时代的孩子们,有媒体对他们的成长热情关爱。主持人告诉学生我是书法家,报告会结束,孩子们浪头一般涌上来绊住拽住我让给他们的课本上签字。事后晚报记者发来照片,被孩子们层层围住的我居然像网红明星。我知道,因为版面有限、任务钜多,只有记者把你当亲朋友,他们才会给你额外加几个真实镜头。这偶然得之的真实的镜头,或许是你从未有过的高峰体验的人生惊喜,会让你永远珍藏进自己的生命相册中。若不是你对事业有担当,对文化有贡献,活得像个人样儿,记者们认得你是谁呀?记者节这天,忽然意识到,记者原来也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是我得以不断前进的动力源。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6)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7)

我为医圣爷写了个《医圣颂》的歌,唱响了中医界,晚报记者做了我的整版专访,电台记者约我去直播间聊仲景医药节,电视台录了我对仲景文化解读的专访。记者们给我打开了一扇扇天光晴好的窗口,帮我开垦出一片片春华秋实的田园。今年,我的一篇文学评论在晚报整版登出,我知道,不因我的文字,而是我与媒体人在文化上的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这段亲情,而颁给我的新闻奖赏。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8)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9)

我得过的不少文化艺术的奖项,乃至我的文化生命的像模像样,很大程度都是记者编辑们热情托举而成就的,我对南阳文化的热爱,从来离不开他们这群记者。

今天,我和他们一起,也是一名记者。

张兼维简介(张兼维有一种亲)(10)


编辑:齐 杰

初审:李 萍

终审:柏伴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