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观看了央视老版大型历史电视剧《三国演义》,在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传奇故事人物和欣赏老一辈艺术家精湛演技同时,无意间看到剧中对白多次出现了一个成语—成竹在胸(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的演讲(胸有成竹言自信)(1)

此图片为《草船借箭》片段

建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213年,曹操孙权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败,于是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

这一天,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打算观察曹军的部署,当战船行驶到曹军附近时,不料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不一会,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就在这一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一句名言,这件事后来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

胸有成竹的演讲(胸有成竹言自信)(2)

此图为《空城计》片段

《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胸有成竹,汉语成语,出处/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意思是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成语辨析/近义词:成竹在胸、胜券在握、心中有数;反义词:心慌意乱、惊慌失措 、心中无数、茫无头绪。

苏轼(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西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书画,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善画竹,学文同,亦作枯木怪石。论画有卓见,主张神似,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诗句。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贴》、《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迹《古木怪石图》、《竹石图》。

胸有成竹的演讲(胸有成竹言自信)(3)

苏轼画像/赵孟頫

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文同(1018~1079),字与可,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善诗文书画,擅画墨竹,画竹叶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主张画竹必先“胸有成竹”。绘画虽以花竹草木为主,但以画竹最受后入尊崇。文同苏轼的表哥,后期苏轼画竹也受他影响颇大,其后画竹者学他的很多,有“湖州竹派”之称。他画墨竹室命名为“墨君堂”。也喜作古木老槎,并写山水。

胸有成竹的演讲(胸有成竹言自信)(4)

文同墨竹图

文同早年任洋州(今陕西汉中洋县)太守时,非常喜欢并擅长画竹子,他在自己家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成片竹林。文同为了画好竹子,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常年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气,太阳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里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他就跟没事儿似的。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地观察和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和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他都摸得一清二楚。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苏轼为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

有个名叫晁(cháo)补之的人,也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央视《草船借箭》剧中孔明对着周瑜鲁肃说“.....想必(周瑜)已成竹在胸啊”、《空城计》剧中司马懿对他儿子说“.....诸葛亮定然是胸有成竹”。。。。。。试想这俩人听后一定在心里默默地想,什么玩意儿“成竹在胸”、“胸有成竹”,但又不好意思问解,也许只能懵懵的点头微笑称赞.....

再看历史剧《三国演义》,无论是孙权还是孔明使用了“草船借箭”,或是诸葛亮是否真的故作镇静吓退了司马懿,这些都已成为历史,我也没有能力去考究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但是作为央视大型的历史剧作,剧中早几百年把北宋时期的“胸有成竹”脱口而出用在三国年代人物中,编剧是否另有解释?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