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里的文化:人心不足,蛇吞“相”还是吞“象”?

为什么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俗语里的文化人心不足)(1)

民间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当了宰相谋皇上”。这句话常常用来比喻那些贪心不足,欲求毫无止境的人或者事。

从这句话字面的含义看,是说一条蛇不顾忌自己的身量大小,面对一个庞然大物的大象,也想一口吞下去。在这里,蛇成了贪婪的象征。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蛇一直是歹毒、阴狠、贪婪的象征。在佛教里,就用鸽子、蛇、猪三种动物代指人性中的贪婪、嗔恨、愚痴三种恶劣的品质,简称为“三毒”。

为什么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俗语里的文化人心不足)(2)

虽然这句话流传很广,妇孺皆知,但很少有人考证这句话的渊源。若从渊源上说,我们不但写错了字,更是误解了蛇。从这个典故的本源说,正确写法应该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这里的“相”指的是古代朝廷的高级官员——宰相,而典故里的蛇,则是一个善良、感恩的形象。

这个典故民间流传有很多版本,但故事的梗要基本就是一个受伤的小蛇被人救治。但这个蛇不是普通的蛇,而是修炼有成的蛇仙或者精灵,有一定的神通和异能。蛇为了报答救命之恩,不断牺牲自己的身体或者利用自己的能力,帮助救命恩人过上了幸福生活,甚至帮助一个平淡无奇的人做了宰相那样的大官。但这个救命恩人却日益欲望膨胀,想以牺牲蛇的生命为代价让自己长生不老或者坐上帝王的宝座。

为什么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俗语里的文化人心不足)(3)

最后,报恩到了极限蛇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吞食了这个贪心不足、欲望无穷的人。从这个故事梗要看,“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典故其实就是东方版的《渔夫与金鱼的故事》,在《渔夫与金鱼的故事里》,渔夫那个贪婪的老婆,终于因为自己的贪心让自己丧失了一切。

为什么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俗语里的文化人心不足)(4)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这种写法也不是完全错误。写作大象的“象”,也是有着很深远的根源的。在古代的地理类书籍《山海经》中就曾经记载:“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巴蛇,据说是一种很大的蛇,体长可以达到800尺。在这样一个巨无霸面前,一贯被认为是陆地上的庞然大物的大象,也就成小菜一碟了。巴蛇可以轻易地吞下大象,然后用三年的时间消化掉血肉,最后把大象的骨头吐出来。在这个“蛇吞象”的典故里,蛇不再是贪心不足、自不量力的象征,而是一种超能力的体现。

(文字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