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采访/宫辞 视频制作/李伯玺)水清岸绿、白鹭翩飞,在厦门筼筜湖畔,不少外地游客正“打卡”白鹭女神雕像,沉浸于“城市会客厅”的独好风光。可谁又能想到,眼前的湖光美景曾是令一派模样: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令人望而生畏。筼筜湖蝶变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vlog记录生活每天不一样(从污水横流到白鹭翩飞)(1)

厦门筼筜湖美景 徐光辉摄(厦门市网信办供图)

30余年如一日不懈治理

筼筜湖位于厦门岛西南部,原与大海相通,用作母港码头。后围海造田,筑起浮屿到东渡的西堤,从此,筼筜港成为内湖,水域面积1.7平方公里。筼筜湖几乎横贯了整个厦门,是反映厦门生态环境情况的一面镜子。时间回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筼筜湖区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湖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飞禽、鱼虾几近绝迹,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筼筜湖污染问题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1988年3月30日,时任厦门市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主持召开“综合治理筼筜湖”专题会议,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按下了筼筜湖治理的快进键。

围绕着这20字方针,在30余年的治理中,政府先后关停、搬迁数十家周边重点污染企业,修建污水厂和实施环湖截污等工程,基本实现了“晴天污水不入湖”的治理目标;与此同时,通过排洪泵站、西堤闸门、西水东调泵站、内外导流堤以及海水管道等建设,提升了湖区整体防汛与水体交换能力,实现了利用外海潮汐纳潮入湖,改善湖区水质与整体生态环境的目的。此外,坚持对湖区进行例行的清淤整治、开展红树林种植与湖区园林景观建设等系列生态治理举措,达到了美化环境、改善生态的目标。厦门市筼筜湖保护中心防汛科科长傅迅毅,从1997年就参与筼筜湖治理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在他看来,正是如此数十年如一日的综合治理与科学施策,保证了历次整治工程的连续性与针对性,保障了筼筜湖湖区生态环境的逐年好转。

现在,筼筜湖环湖面积已达2.6平方公里,筼筜湖水质除氮、磷营养盐有所超标,其余达到或优于海水水质四类标准,部分指标达三类标准,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白鹭等鸟类成群栖息于此,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

筼筜湖治理工作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生态环境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厦门市筼筜湖管理中心副主任林雪苹表示,将继续围绕20字方针,充分借鉴海绵城市等先进理念,以“狠抓源头治理、严控中间减排、落实末端治理”为抓手,大力推进筼筜湖流域治理、筼筜湖第二排涝泵站建设、持续性地开展湖区清淤与生态治理等举措,有序开展后期治理工作,着力将筼筜湖打造成市中心的国家生态湿地公园、闹市区的白鹭保护区以及厦门核心区的城市会客厅。

如今,清澈的筼筜湖水托起了厦门人“如在画中游”的城市生活,而它的旧貌换新颜,只是厦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8年厦门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3.8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6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9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厦门将继续奋进打造高颜值,让市民更有获得感、幸福感。

特别感谢:

新浪厦门提供视频素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