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同时是一等一的教子高手。他有九个子女,个个了得。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启礼三人均为中国院士,三子梁思忠是毕业于西点军校的国民党军官,四子梁思达是毕业于南开大学的经济研究者,长女梁思顺为诗词研究专家,次女梁思庄为著名图书馆学家,三女梁思懿为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是新四军早期革命者。
梁启超教育子女并不采取强迫、硬求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依顺每个孩子的天性而发展之。梁启超在回答儿子梁思成的成长焦虑问题时说道:“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
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梁启超指出:一方面,有用无用不应纯从当下的事功看,所谓有用既有当下事功的,也有长久文化的。他用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举例,李、杜对唐代的兴衰可能并无影响,但对未来一千余年的中国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却远比唐代的姚、宋重要。另一方面,他告诉梁思成要安心读书,要通过学习使自己的天性、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做出真正贡献。
梁启超虽不像某些历史人物有家训之类的著作流传后世,但他留下的几百封给孩子们的信,实是最好的家风资源。其中最有价值的,在于梁启超是中国由传统转向现代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家书中所蕴含的家风体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我们看他对个性化的重视,对生活趣味的论述,都有着现代性的因素。但他同时又将传统家风中的精华蕴含在其中,如对勤俭持家的重视,对“但问耕耘”的肯定,从而使孩子们具有古朴的优良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