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1)

商朝战车

我们翻阅古籍会发现,蛮夷戎狄,鞑靼,鞑子等这些词语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几个词有着略微负面的含义,但是历史本身是这样的吗?

事实证明,这几个字描述的是各地族群的生活状态,本身字面意义是客观的;而带有情绪和色彩的感情意义是后人加上去的。

一个词是由发音,字词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意义又分为符号的字面意义和情感意义。字面义士看字得到的,而情感色彩明显是后人添加的。而且这个解释从夷就可以看出,情感色彩是流变的。

比如《礼记-王制》:“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可见较早版本的解释里,祖先很客观冷静地说道:“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祖先们很清楚,这几个字就是对生活习俗的描述,周人之前还有殷商,对甲骨文的解读也会发现,命名四方族群的逻辑就是生活习俗。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2)

商代武士

首先我们蛮这个字:其实在金文你上半部分是丝表示驯兽缰绳,下部分是言,要求听话;也有人说蛮字是舞蛇人的意思。总而言之描述的南方地区有很多虫兽的状态和习俗。没错纬度低的地区气温较高,有利于各种动植物的发育。而热带高原和热带山地的巨大的海拔落差,丰富了物种多样性。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3)

再来看看夷这个字,文言版《説文解字》为: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 意思是东夷人善于用弓射猎;但是许慎应该没有见过早期甲骨文和金文的写法,这个字其实是四个字中唯一一个有有点立场倾向色彩的: 最早的夷假借“尸”代指夷,金文里这个夷被加上了绳索,意思是被中原捕获的东方外邦人;只是到了篆书,因为转写时字形的流变让人们忘记了绳索的本意,这才有了许慎的背弓箭的人的解释。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4)

商朝时每年固定时间都会对周围方国和族群发动减丁战争,除了战争中直接杀伤的,活捉来的成年人也会被砍头,夷人这种叫发可能来自当时中原地区的人对非中原人的咒骂。

这是四个字中唯一一个不是对习俗的描述。但是在文字的流传过程中,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人们在忘记其本意之后,倾向于给这个字以习俗导向的解释:从大,从弓。東方之人也。 这说明什么?后人对于这个字的理解,和蛮,戎,狄一样,倾向于是对习俗和生活习惯的描述。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5)

我们再来看看戎这个字,戎这个子本身其实是一个盾(十)和一个戈,最早是对武装、武力的描述。是因为西部民族高大好战,所以中原人给了他们这个称号。戎本身是器物,进而引申出尚武风俗,这才成了民族描述。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6)

我们再来看看狄这个字,甲骨文里,左边一个犬由旁,右边一个人字。意思是北方的牧猎民族带着猎犬狩猎。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7)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8)

所以综上所述,蛮夷戎狄,鞑靼,鞑子都是对于其它族群生活状态的一种客观描述。本身不具有任何贬义,顶多算是中性词。就算夷字最早有歧视色彩,但是在后来的再诠释中,人们倾向于将它和其他三个字对齐。

问题是很多人一点辩证思考的精神都没有。一个词是由发音,字词符号和意义构成的;意义又分为符号的字面意义和情感意义。字面意义是看字得到的,而情感色彩明显是后人添加的。而且这个解释从夷就可以看出,情感色彩是流变的。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9)

齐桓公

比如齐桓公的地理位置就是古代的东夷之地,齐国是周朝在东方夷地的殖民地,如果死扣字面意义,那么齐桓公第一个讨伐应该是他自己,但这合理吗?可见到了后来,这个意思是会流变的,具体环境具体分析,在春秋初年“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的情况下,夷成了一切非华夏族的代称。这说明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流变的,指涉对象也是流变的。用千年前的蛮夷戎狄,用几百年前的鞑子形容生活中的人,还合适吗?

蛮夷戎狄是现在的哪里(蛮夷戎狄的本意是什么)(10)

从现代“people”的定义来看,必备的基本要素是:指构成一个民族所应具备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4个基本特征。

而蛮夷戎狄的描述顶多就是对共同经济生活,和不精确的共同地域,这几个字的本意不涉及对语言和心理素质的讨论。而生活习惯是可以习得的,这就有了《孟子·离娄下》里“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夷之人也,可见这里的夷不是血统上的,而是方位乃至部分是习俗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