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江畔的六合寺。

八月十五,半夜,风声大作,钱塘江的潮水汹涌澎湃。

鲁智深听着那激荡的潮信声,回忆起过往种种。

恍然大悟,随后他坐化圆寂,顿悟成佛。

小时候,看不懂《水浒传》作者给鲁智深安排的这样一个结局。

鲁智深为什么要仓促的圆寂,又为什么可以一念成佛?

成佛有那么容易吗?

鲁智深为什么能成佛(鲁智深一念成佛)(1)

这一连串的疑问,直到随着年纪阅历的增长,才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随后我释然了。

原来懂得了鲁智深的悟,便可以让我们受益一生。

而这一切的故事还得从释迦牟尼开始讲起。

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道,顿悟成佛。

可是他却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神。

一个人们心中的佛,受后人香火顶礼膜拜,却说世上无神,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佛不是神,那么佛是什么。

原来佛祖讲,佛就是心,心就是佛。

佛也是人,不是神,佛家有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说法。

佛就是“觉悟”

觉行圆满就是佛,愚痴迷惑就是凡夫。

那么鲁智深有没有达到佛的境界呢?

鲁智深圆寂成佛的那个夜晚,他留下了这样一首偈语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为什么能成佛(鲁智深一念成佛)(2)

这首偈语,此番感悟,短短39字,道尽了鲁智深一生的起起伏伏。

回首鲁智深的一生,就是一个上山,下山,再上山的过程。

他人生的每一段路程,代表了鲁智深不同阶段的不同境界。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

是鲁智深的自嘲,也是他人生的第一重境界。

而这一切,还得从那天渭州城有个女子,被地痞欺负开始讲起。

鲁智深知道了,说还有这种事,那得先问他的拳头答不答应。

三拳打死地痞镇关西,成功解救金翠莲父女。

一个陌生人遇到了危难。

是选择事不关己袖手旁观,还是义不容辞雪中送炭。

无疑,鲁智深选择了后者。

佛说 渡人先渡己,度己先度心

鲁智深的这种行为,是什么,佛说那是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显然,那时的鲁智深并不懂什么是佛道,但他的行为,已经诠释了佛道。

孟子说 “尽信书,不如无书”。

经文道理写在字上,人人可读,但重点又有几个人能够付出实践呢

我们常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却从未听说过一念成神。

神是与生俱来,佛却需要修行。

神话故事里,神犯天条了,被贬人间,人间对于神来说那就是地狱。

按照这个逻辑,对于人也是一样的。

人要脱离这个人间苦海,要么修仙要么成佛。

说白了就是修心,讲究的是积善成德

无疑鲁智深面对人间恶行。

选择该出手时,就出手,已经拥有了菩提心,显然是一个活佛的形象了。

只不过这个活佛,还需要人间历练。

夕阳西下,江湖路远。

从军官鲁提辖,到和尚鲁智深。

上山出家,是为了避祸,是身不由己,但鲁智深从不为救金翠莲而后悔

削发为僧的那天,智真长老对鲁智深说道,出家人有5个最基本的戒律: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

鲁智深在心里默念,这前面四个都好说,可生活怎么能没有酒呢!

他成天压抑着自己,他很喜欢那种半醉半醒的感觉。

因为这样他才能保持独有的人间清醒。

从一个喝酒吃肉,好打不平的军官,变成吃豆腐白菜打坐参禅的和尚。

这种身份的突然转换,鲁智深一开始很难适应,他需要自我释放,才能摆脱这种压抑感。

鲁智深前后两次醉酒,终于放飞了自我。

第一次酒后,他和一群和尚来了一场不友好的身体格斗。

和尚们建议智真长老将鲁智深逐出山门,但智真长老深知鲁智深的过往,知道他深有佛性。

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不过智真长老也知道鲁智深,并未真正地皈依佛门,他还需历练修行,便能修成正果。

六祖慧能在《六祖坛经》里提到,佛家有三皈依的说法。

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

此乃佛家三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用觉、正、净来修正我们的思想言行,这才是真正的皈依。

鲁智深内心纯真,本性善良,他心中有佛,这是他内在本性的觉悟

他好打不平,一身正气,正而不邪,是他做人的行为标准,

他的所作所为,都是按照善良的本性出发。

一般人能做到这两点,就绝非凡人。显然鲁智深这两者都已具备,

鲁智深欠缺的是净,他虽身穿僧袍。

可还没有从红尘中跳脱、他六根并未清净。

眼、耳、鼻、舌、身、意是佛家所讲的六根

只有六根真正的清净了,才能修成圆满。

接着鲁智深第二次酒后,大闹五台山。

玩起了庙里的金刚罗汉,打坏了山门

智真长老便没有再收留他,而是让他下山。智真长老给他指了一条路。

去东京大相国寺。

智真长老,是水浒世界的预言家,他早已目空一切,下山之前。

他送了鲁智深一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并未细思这句话的深意。

很明显,这句偈言预示了鲁智深后来的人生轨迹。

智真长老非常确定,经历了红尘的诸恶是非,鲁智深终会修成正果。

接着《水浒传》作者的春秋笔法。

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犹如炼狱的人间。

而这一切唯有一人,可以解救,那就是鲁智深。

那天,有个叫周通的强盗

想要霸占刘太公的女儿做压寨夫人、

鲁智深从天而降,解救了刘太公一家。

后来,在一个叫瓦罐寺的地方一群和尚叫苦连天

原来这清净之地,却被一个恶僧和一个恶道所霸占,在这拐卖妇女。

奴役寺里的和尚

鲁智深了解了真相,出手相助,和那两人拼杀,在哪差点命都丢了。

最终和史进联手,才灭了这两个恶人。

多年后,鲁智深蓦然回首

想起那天在大相国寺菜园子里倒拔垂杨柳的惊人壮举

又回忆起,那日和林冲相遇的场景。

两人激情满满,对酒当歌

可是后来,林冲被陆虞侯,高俅陷害,这快乐的日子,再也没有了,目睹这一切的鲁智深。

看着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因为守护自己的娘子,被逼的无路可退。

鲁智深出离的愤怒了,他的禅杖呼啦作响,知道林冲被刺配沧州,他一路跟随

得知董超薛霸要在野猪林里,了结林冲性命。

鲁智深再一次从天而降救了林冲。

他一路护送林冲直到沧州。

由于董超薛霸认出了鲁智深的身份。

另外在林冲的无心炫耀之下,这一次鲁智深救人,和尚当不了。

终于,他再也没有好的选择。

原来这就是智真长老所说的 遇林而起。

也就是他人生起伏的开始,再接着鲁智深的回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十字坡,有一对爱吃人肉的夫妇,开了一家黑店。

那日鲁智深肚子很饿,母夜叉孙二娘,用蒙汗药将鲁智深迷倒

若不是他丈夫菜园子张青,认出了鲁智深的禅杖

鲁智深,差点被做成了卤牛肉。

再后来,命运的帆将另一个苦命的人和鲁智深相遇,他是杨志。

两人都决定去二龙山投奔邓龙入伙,无奈邓龙不肯收留。

两人联手智取了二龙山。

从此二龙山的天变了,原来这就是遇山而富

后来又有一个走投无路的人,来了二龙山。

那人就是武松。

当武松得知鲁智深的英雄事迹,伸出大拇指,你无所畏惧,你了不起,

你挥拳为了苍生,你是一个大写的人。

你是真正的行侠仗义,而 我 是快意恩仇’

这也许是鲁智深一生当中。

最快乐的时光,有酒有肉,有兄弟有朋友。

鲁智深为什么能成佛(鲁智深一念成佛)(3)

可是再后来,一个叫宋江的人,走投无路,去了梁山水泊,成了梁山的统领。

紧接着 三山聚义,共破青州,鲁智深带着一帮兄弟奔赴梁山泊

后来宋江主张诏安,鲁智深才明白,他和宋江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原来这就是,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鲁智深终于略有所悟,征辽国的路上。

路过五台山,鲁智深回忆昔日的点点滴滴,想回去看看。

宋江也随着一同前往,智真长老见到鲁智深的第一句话就是

徒弟一去数年,杀人放火不易。

鲁智深听此默默无语。

宋江一旁辩解,他们虽杀人放火,但心存忠义,不害良善。

临别之际,智真长老又送了鲁智深一句偈语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并嘱咐鲁智深:“吾弟子记取其言,休忘了本来面目”

鲁智深思索良久,他的本来面目到底有没有忘记,他的本性到底有没有改变。

征辽国,讨方腊,活捉夏候成,生擒方腊,鲁智深立下战功无数。

内心毫无波澜,鲁智深一边杀,一边思考。

他从前杀人是为了救人,现在杀人是为了什么?

当千军万马战死沙场,当千百弟兄命丧途中

鲁智深心已成灰,他想这一切该结束了。

他终于悟出了答案。

去进京领赏的路上,鲁智深停下了脚步,宋江邀请他回京封妻荫子。

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鲁智深摇摇头,功名利禄,这些他都毫不在乎。

用他的话说就是:“洒家心已成灰,不愿为官,只图寻个净了去处,安身立命足矣”

宋江听此改变话锋,便说可以让鲁智深去京师去主持一个名山大刹,也好光宗耀祖。

鲁智深依然摇摇头,此刻,他们形如陌路,宋江在想,这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无欲无求淡泊名利的人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三观不同。

鲁智深从来都没有变,以前他只是六根未净,现在他已然看透了一切,

自然而然有了他的第二重境界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金代表富贵,玉象征荣华,众生被金束缚

为玉锁所囚,这顿开与扯断,是一种目空一切的了断

当鲁智深面对那激荡的潮信声,他原以为是战鼓声响,敌人来袭,他提起禅杖,冲出门外,

直到僧人门向他科普了潮信的由来,他一个关西的汉子,才明白过来。

原来不是什么千军万马,只是潮水而已。

这时他想起智真长老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忽然顿悟

想到这 ,鲁智深终于有了他人生的第三重境界

咦!

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为什么能成佛(鲁智深一念成佛)(4)

啊,我错把潮水当千军,想我鲁智深一生,这样的错误,还少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潮来如千军万马,潮去如梦幻泡影,我这一生的旅途,和这潮水是何等的相似。

生生死死潮起潮落,在浪潮里打滚,在刀尖上舔血,颠沛流离,血海厮杀,都头来终究还是一场空。

没有金绳,也没有玉锁,束缚自己的只不过是自己的心魔罢了。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原来一切都不用刻意回避,不用刻意追求,有也罢,无也罢,以平常心去看待,他们的来去都是自然常态。

直到今日方知我是我,我是鲁达,还是鲁提辖,是鲁智深,还是花和尚,这些名字绰号重要吗,这些都不是我,也全是我,就如这潮水,无论是惊涛骇浪,还是风平浪静,本质都是水而已。

那个为了救金翠莲父女三圈打死镇关西的是我!

那个两次醉酒大闹五台山的花和尚也是我,那个为了朋友千里奔波护他周全的是我,那个为了天下正道兄弟义气战场厮杀的还是我。

原来无论身份的如何转换,本质上都一样,那就是做人。

做人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不失善良的本性,保持自己的底线

无论人生遭遇怎样的逆境,鲁智深从未忘记初心,

没有丢掉内心的正念,也没有改变他做人的行为准则,没有丢掉正义的本色

鲁智深虽没有念过一天的经,但这并不阻碍他成佛,他不成佛,谁成佛呢

正如六祖慧能所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是佛。”

原来经文只是载体,人人可读,但真理需要感悟,需要修行。

鲁智深杀人放火的一生,就是他修行的一生,修行不在意形式。

鲁智深杀人放火的背后,他的出发点本意都是在渡人。惩恶扬善、替天行道就是积善,所以鲁智深才能毫不犹豫“该出手时就出手”征战一生

当鲁智深面对那激荡的潮水,那过往的一切一闪而过,

潮来潮去,任由它去吧。

鲁智深放下一切,与从前的自己和解,与现在的自己和解,与那个世界和解。

终于明白,我就是我无生无灭的人生最高境界。

当年纪渐长,翻开《水浒传》,再读鲁智深,我忽然明白。

人生既是一场修行,重要的是能不能面对最真的自己,无论上山还是下山,换的是身份,不变的应是善良的本性,以不变应万变,只有初心不改才能方得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