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本质上寻求一种对自我的认同

而不管哪种情况,其实都是建立在对电影文本的解读基础之上。

那么说到“电影文本”,在专业知识中给出的概念不尽相同——从分支和分类上,就能找到数十种归纳方法。不管是结构主义,还是符号学,亦或是其他专业名词,其实都是为解读方向做理论基础的概括。最终,根据电影文本得出的现实意义,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实用的

今天就以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为例,逐层次解读其文本的“意有所指”。在解读的过程中,或许你会发现:世界上很多国家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传播工具”,还是有一定根据的——真正想表达的,从不被明说,却真实存在。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1)

这部2002年的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似乎那段时间的斯皮尔伯格,痴迷于各种离奇的真人真事。对比之前解读过的《幸福终点站》,《猫鼠游戏》不仅具备更丰富的文本层次,其现实后果也十分让人震惊——这个多年来将FBI耍得团团转的人,后来被“招安”进国家机构,并为美国的支票防伪技术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如果走进电影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在传递出巨大信息量的同时,轻重配比也被拿捏得恰到好处。不同于《幸福终点站》中炫技般用上升的摄像机显现出Frank的“被孤立、被隔绝”,《猫鼠游戏》通篇在镜头切换、特写调度和灯光运用方面,都十分突出。

接下来,就逐层拆解《猫鼠游戏》的文本层次,将其表面和深层的表达主旨逐一提炼。在那之后或许你会发现,为什么类似这种看似挑战权威、揶揄国家机构的电影,会被允许传播。

第一层:被家庭放逐的孤独孩子

电影从监狱开始,似乎明确告诉观众这是一个“结果先行”的故事。虽然最后会发现这其实是“插叙”的出场顺序,但最初冷色调的画面和焦躁且毫无头绪的台词,还是会将“压抑”这盘胃菜先端上来。

伴随着回到Frank的“犯罪起点”,电影呈现出的画面居然开始以柔光为主。这巨大的视觉反差已然形成一种“观念植入”这是一个从“幸福”走向“毁灭”的故事蓝本。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2)

果不其然,出席大型的宴会、被点名表扬的父亲、Frank毫不掩饰的崇拜、父母不分时间场合地秀恩爱等诸多细节,都在悄然拉高观众的好奇心:拥有如此完美的生活,Frank因何走上犯罪这条路?

直到巨大的转折出现:面对骤降的生活条件,母亲掩饰不住的焦躁不安;明知道这桶奶油再无变成黄油的可能,父亲这只“小老鼠”仍在负隅顽抗地“搅拌”挣扎——Frank幸福生活的断崖点,并不是父母的离婚协议,而是他抓到母亲背叛父亲的那一天

因为从那个场景开始,所有的光线都急剧收敛,之后的画面都变得棱角分明且刻意杂乱,直到Frank“妻子”的出现。

在这之后,《猫鼠游戏》在“童年”和“家庭关系”这层文本的梳理上,处理得十分巧妙。只消Frank一次两次铤而走险地和父亲见面不断地写信,并每次都信誓旦旦地说“要恢复家庭的荣耀”,其犯罪动力和初衷就昭然若揭。

但从父亲选择的职业和拒绝崭新的新款凯迪拉克即可看出:在司法制度下没玩儿明白的父亲,已经元气大伤,根本无福消受儿子靠天才般的犯罪得来的“累累硕果”。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3)

在这层文本中,家庭对Frank进行了2次放逐恩爱父母的放逐&启蒙自己“以骗为生”的父亲的放逐。当然,凭借这条故事线,能从这部电影中提炼出很多有关教育的问题,但其实这只是所有文本层次中的最表面之所在。

Frank的孤独则体现在和追捕他的警察雷打不动的“圣诞电话”。试想,何种程度的无人可说,会驱使一个人不断地在固定时间去主动和追捕自己的人沟通?一方面为了宣泄节日的仪式感和排解往昔带来的落寞,一方面又是提醒对方千万不要忘了自己——就像一个不断用违规小动作引起老师注意的坏学生,只是想引起注意而已。

第二层:被逐一“戏耍”的权威机构

Frank第一次展露“才华”的地方,是在学校的课堂上:代课老师的姗姗来迟给了他可钻的空子。神奇的是,学生们居然毫不怀疑这位看起来和自己年轻差不多的奶油小生,而之前对Frank恶作剧的学生也甘心接受处罚。更可笑的地方还在后面,代课老师进门发现自己被取代后,第一反应是逃离而不是约束学生,更没有将这种情况报给上级。

不得不承认,这段情节节奏十分完美的同时,信息量也是意想不到的大。通过一段看似荒唐的闹剧,将学生的麻木和服从、代课老师的“走马观花”以及学校制度的缺漏逐一表现出来。

后来,Frank是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发现一身制服就可以让自己免费搭乘飞机。这给了他灵感的同时,其实也给了他“逃离的工具”。一言不合就起飞,飞到哪里看心情——看似荒诞的情节之下,其实影射了60年代航空公司的制度缺陷。当然,还有当时空姐的傻白甜。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4)

紧接着,他又心血来潮地去做医生。伪造的毕业证书往桌子上一拍,耀眼的logo直接闪瞎了负责人的眼睛——连基本的考核都不需要了。后来Frank又利用两位实习医生的“互相碾压”,巧妙地躲过“穿帮”。

电影看到这里,虽然知道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但又被剧本的节奏和编排顺序所折服。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电影中几乎每一句第三人在场的台词,都具有潜文本。

其中最精巧的莫过于出场次数最多的那句:

告诉我,你究竟是怎么通过法律考试的?

要知道,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律都是社会制度的规范戒尺,更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维系准则。而执法者不断询问一个罪犯如何在法律界作弊,就等同于在询问别人如何弄伤自己一样——愚蠢,且示弱。

那为什么精明的猫,会不断地问老鼠这个问题呢?一是因为实在找不到问题的答案,二是希望在得到答案后改善相关漏洞。但万万没想到:老鼠这次,根本没作弊。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5)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让Frank能畅行于美国各大洲的各个机构?千言万语还是离不开一个字——钱。这也是整场骗局的重头戏支票造假

而对于向来以钱为傲的美国来说,在支票上做手脚,将金融玩弄于股掌之上,比亵渎所谓的“美国精神”还可恶。因为这种行为,就像是国家基础和支柱上的白蚁,必须得而诛之。这也是电影中本已动了恻隐之心的猫,每次想要松口都要用数字提醒别人、也是提醒自己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真实V.S.谎言,谁的代价更大?

看完《猫鼠游戏》,也许细心的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设定:在这部电影中,几乎每个人都在真实和谎言中间摇摆不定。哪怕出场只有几分钟的过气女星,也要为了生存,撒着自食其果的谎。

但整部电影下来,还是可以从这纷乱的真真假假中,提取出来重点几个——影响了Frank的一生,也改变了故事的进程。

这是父亲给Frank的留下的教育,也是Frank一生奉行的准则——只要不放弃,就还有希望(诸如越努力越幸运,勤奋创造机会机会改变命运等,也都差不多)。但这则看起来很像寓言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谎言。

在美国的文化中,老鼠和黄油(等奶制品)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那本大名鼎鼎的《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因此定名)。简单来说,这则寓言就是在暗示偷窃和改变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两只老鼠掉进奶油桶,认命的淹死了,不认命的一直蹬腿一直蹬腿,硬生生将奶油搅拌成了黄油——这种反常识且极具暗示意味的寓言,也只有对父亲无比崇拜和信任的Frank会相信。

即使他知道说出来,会改变很多事,比如俩人是否会离婚,或者离婚时的主动被动关系等等......但Frank仍然选择在这件事上一直保持沉默。

是出于对父亲的爱护?还是对父亲的报复?从Frank本人的心态变化上来看,二者皆有,且先后占据主要动机的位置。而这一细节变化,也暗含了主人公的心态变化和对自己行为质疑等因素在内。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6)

在被捕前,Frank只告诉过一个人自己的真实名字——他的未婚妻。而他满心以为未婚妻会在约定的时间出现在机场,并跟随自己离开是非之地的结果是:人是出现了,后面还跟着几十个FBI。

但一定是未婚妻的错吗?就像你问一个人“你会说谎话吗?”就意味着永远得不到正确答案一样,一个以骗为生的人希望用一次真实换取别人的信任和终身幸福,也无异于痴人说梦。

总的来说,在这第三层的文本中,电影的主题高度已经从客观主体、国家形态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真真假假、是非对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在先决条件变换后,结果也不尽相同。

第四层:对美国60年代的怀念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理解到这一层面会比较牵强,那不妨重新梳理下《猫鼠游戏》的剧情背景和情节推动的基础,如此一来,电影中“家国情怀”这一层次的文本就显而易见了。

现实中的这位“犯罪天才”于1965年离家出走,就这个时间节点来说,那时候的美国确实是这种人的“犯罪天堂”。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7)

1960年,约翰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虽然这位在位仅三年就遇刺身亡的总统,执政期间有效扩大了美国的福利政策,并且深化改革了教育事业,而且在国防方面也做了几个影响较为深远的决策。但他接手的美国,却是一个种族隔离制度扰乱国家安全、急速发展状态下问题凸显、且“垮掉的一代”迅速流行开来的国家。

简单来说,当时的美国是一个正负表象都十分明显的国家。而63年约翰逊接任总统后,美国所要面对的问题堪称“内忧外患”。

当时的美国人民也颇为“分裂”:一边享受着快速发展的国家变化和“民族自豪”,一边为外界的纷乱所担忧——单纯,且炽烈。而《猫鼠游戏》的主人公原型,就是在这种氛围中横行无阻,凭借一身制服和造价的工作证成功冒充泛美航空公司飞行员,而后又周游了50多个州和20多个国家。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8)

就连导演斯皮尔伯格在接受采访时,也不无感慨地说道:

“当你亲眼见到弗兰克,你立刻就会感到他是多么容易让人产生信任感——他根本就是一个21世纪的小孩儿,而他所面对的却是60年代的美国。

他之所以能屡次逃脱,完全是因为那个纯真的年代……他对我承认说,如果换了今天的社会他根本没得混。”

通过电影寄托对旧时光的怀念,是全世界各个国家的导演都喜欢做的事——人们总是能从已消逝的事物中找到美好之所在,因为“美好”往往都是相对而言的。

而且该故事的原型人物曾著有两本书:《有种来抓我》&《偷盗的艺术:如何保护你和你的生意免受欺诈》——光看书名就能感受到斯皮尔伯格那句“换到今天的社会根本没法混”是什么意思了。

斯皮尔伯格猫鼠游戏(看斯皮尔伯格的猫鼠游戏究竟想表达什么)(9)

同时《猫鼠游戏》又是个结局完美到不能再完美的故事:罪犯被抓后又被感化,利用自己的犯罪天赋为自己的国家建立一套完整的“反犯罪系统”。

总而言之,《猫鼠游戏》这种这种“高级黑” “高级洗白”的电影,在文本层次上,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