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少年常乐游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甄嬛传》中,同样是上一任皇帝康熙的儿子,为何敦亲王是亲王,果郡王是郡王,慎贝勒是贝勒呢?
敦亲王
我们印象中,只有是皇上的儿子,今后都是王爷,而在甄嬛传里就不一样了,什么亲王郡王贝勒的弄得人头晕。
甚至同为皇帝的儿子,贝勒最后竟然不算是王爷,只有亲王和郡王,有资格被称为“王爷”。而且亲王郡王一字之差,地位待遇也不同。
比如俸禄,亲王每年能拿到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而郡王每年只能拿到亲王的一半俸禄,一般是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同是皇帝的儿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
先别急,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清朝对宗室爵位的划分,按照《大清会典》的规定,清朝宗室爵位共分为12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在这12个爵位中,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4个级别的爵位,只授予皇帝的儿子。
别看他们都是皇帝的儿子,也有地位大小之分,也得像臣子们一样打怪晋级。
一般来讲,皇上如果对自己的儿子满意,会进行册封。
在皇子们出生以后,就会可以开始对其进行加封,看其表现,表现得好,爵位也会一步步上升,基本上到15岁的时候就会成为贝勒了,最高会是亲王。
比如《甄嬛传》的男主角雍正,因为经常帮助父亲康熙皇帝办理政事,在其31岁时就被晋封为雍亲王。
雍正
另外,因政事的需要或皇帝的喜恶,很多时候封爵也具有灵活性。
比如果郡王,其实在康熙在世时没有得到任何的封赏,不过由于在“九龙夺嫡”时选择了正确的站队,雍正即位后才被封为多罗果郡王,并得到其重用。
在真实的历史上,果郡王先后被雍正任命为前锋统领,管理正黄旗蒙古都统与镶蓝旗汉军都统事务,不但兼任两个旗的都统事务,还被赏赐了一万两白银,可以看出雍正对果郡王是非常厚待的。
果郡王
另外,他也没有剧里那么闲,在雍正六年时,果郡王被晋封为和硕果亲王,正黄旗蒙古都统、镶红旗满洲都统、镶蓝旗汉军都统和镶蓝旗蒙古都统四职皆由他一人兼任,根本就是个大忙人。
包括慎贝勒,也没有在康熙在世时得到封爵,而是在雍正八年时才被封为固山贝子,同年五月二十八日,晋升为多罗贝勒。
慎贝勒
在雍正十一年时,胤禧(慎贝勒)23岁起随同果亲王胤礼办理镶红旗满洲都统事务。雍正十三年乾隆降旨,赞其年幼时便好读书,为人上进,办理旗内事务也稳妥,被封为多罗慎郡王,生母陈氏随之由“贵人”晋为“皇祖熙嫔”。
另外,由于明朝时期,只要是皇帝的儿子,都能获得王爷爵位。所以几百年下来,明朝王爷泛滥成灾,对国家财政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清朝便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一般不随意对宗室封爵。所以即便皇帝的儿子获得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后,他们的儿子也不能对其爵位进行世袭,只能每世递降一等。
比如,若父亲是亲王,爵位传给长子时会降一个等级,变成郡王;若父亲是郡王,爵位传给长子时也降一个等级,变成贝勒,以此类推,一般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
这样做也是为了鼓励宗室子弟上进,多为国家做贡献,以此才能保住更高的荣耀,若是不努力,爵位也会越来越小。
与这种世袭递降相反的一种情形是世袭罔替。这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待遇,其长子世袭的爵位不递降,若父亲为亲王,爵位传给长子时还是亲王,但也只有立下过战功或是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有可能受此优待。
享受世袭罔替待遇的人常常被叫做“铁帽子王”,和我们常说的铁饭碗差不多,但清朝享受这种待遇的,也只有12人罢了。
看过了这些解释,想必你也能理解为何敦亲王、果郡王和慎贝勒为何同样是皇帝的儿子,爵位却大不相同了吧。
欢迎关注我@少年常乐游,从影视入手,讲些有趣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