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詹钲泰1949年以前詹氏这一姓在常山是大族之一当时在常山有一句:“徐家徐半边,四个城门八只角,詹家占一角”的谚语,意指人口众多,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谷姓满族原来姓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谷姓满族原来姓什么(常山什么时候才有詹氏这一姓的出现)

谷姓满族原来姓什么

特约撰稿人 詹钲泰

1949年以前詹氏这一姓在常山是大族之一。当时在常山有一句:“徐家徐半边,四个城门八只角,詹家占一角”的谚语,意指人口众多。

实际上比起赵、钱、孙、李、黄、张、姜、杨诸姓,詹姓要晚几百年才出现。在古书的《百家姓》也找不出有詹氏这一姓。这就说明詹氏这一姓在常山晚出现的佐证。

但根据《辞沅》、《姓苑》、《康熙字典》等史料记载:詹姓原本是姓姬是周武王的后裔。直到周宣王十一世其次子(文候)(即宋公)受封詹城(河间),其地赋税皆归宏公所收作为他的奉禄和日常的开支。到宏公第4代的(礼公)龚爵于詹城后才去姬姓取詹城的詹字为姓。这就是詹姓的由来,也就是中国才有詹氏这一姓的出现。

这里还需说明的按理礼公当为詹氏始祖,但在史料中如:《辞沅》、《康熙字典》南朝宋何承人选:《姓苑》的记载宏公为始祖,至今各执其据无有定论。但其中一点可以肯定:在周宣王以前中国没有詹姓,詹姓是由姬姓转化而来,在周宣王之后,那么我们常山在什么时候才有詹姓出现呢?

在常山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历史值得探讨的问题。

笔者从2010年前后共七次陪同来常查找詹氏家谱的浙江省詹氏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理事长詹洪访秘书长詹永泽及其随从走访了几个乡镇和村发现了多个詹氏支派及其分布。这些支派究竟是哪一支派出现在常山最早?常山何意会出现各种支派的詹姓?其支派:

开化支派:

新昌乡的葛坂塘下有60余户,芳村镇的修书村2户。据介绍祖籍是安徽因打猎落居开化清初迁居常山落居现今已有三百年历史。

遂安支派:

新桥乡(即毛良坞)詹家村100余户,西山村38户,明万历由遂安迁居至今已有400年历史。

龙游支派:

清咸丰八年因逃长毛由龙游詹家镇避难而落居于彤弓乡下东山村。

玉山支派:

清咸丰八年因长毛之乱(即太平军)由玉山逃难常山彤弓乡长圩村(俗叫牛楠江)定居。

北门詹支派:

县城北门2户,富竹山村80余户,方树底村10余户,据介绍其始祖詹兆基是从龙饶乡彤桕庄(即现今属球川镇的上安村)迁入。原是西门后园詹氏同一支派。

据前辈所传北门詹始祖原是后园詹氏家总管,对主子忠心耿耿,,而赐姓为詹并赞助在县城北门建造詹氏宗祠(解放后土改时其家祠分给徐姓竹匠所有。该宗祠原型目前仍保持完好,内部结构多有更动)。

西门后园詹氏支派:

现属球川镇的,上安村80余户,九都20余户,呈村30余户,西山村30余户。

东案乡大桥詹家村80余户由县城迁此。原属金源乡的东头村3户,清丰八年因其兄被长毛所杀(即太平军)余下几兄弟逃难于此定居至今。招贤镇溪上、水碓北10余户,由县城迁入。彤弓乡赤阳江20多户由县城西门迁入。

天马街道所属的五里亭3户,茆亭2户,县城200余户。

西门后园詹氏始祖詹尧臣字从佑。河南阳嵩义人。河南南阳嵩义人缘何会迁居常山?这要从唐末说起:

康末最后一个皇帝是唐朝第廿一位皇帝唐僖宗,名李环,是唐懿宗第四子叫李环。他继位之后,事事游戏朝政皆由其亲身宦官田令牧处理,甚至官吏任免唐僖宗也不过问,任由田令牧处理。结果朝政搞得黑暗腐败,时一些省县土地被官豪兼并严重,苛捐杂税不断。加上又大旱有的农民外逃,有的揭竿起义,如山东河泽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和王仙芝的起义军遥相呼应。经几年乱战后而沙陶李克用率各路诸候平定黄王起义军接着一些诸候不听中央号令,在所居地域拥兵自立为抢地盘又相互残杀,此时河南南阳嵩义一带大部詹姓不堪连年兵祸,大部涌向南方,詹尧臣就是在涌向南方途中参军入了唐营。其间认识了钱镠。因俩人都有一些好武艺加之两人性情又相投而结为至交。由于二人在每次战役中配合得当,屡立战功,二人很快被提升,钱镠为主将,詹尧臣为偏将,为南方一大势力,盘据在浙江杭州。

时汴梁节度使朱温在平定以黄巢、王仙芝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后,就篡唐改国号为后梁,自称后梁太祖创唐末五代之首。(五代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朱温登上后梁皇帝宝座后眼看南方部分割据势力数钱镠为最大欲拉拢作为日后统一北方的一支势力就封钱镠为江南节度使吴越王詹尧臣为副使。

朱温因奸媳被长子所杀,长子又被弟所杀而发生内乱,钱镠趁此树起吴越国大旗称吴越王创唐末五代十国之首。钱镠做上吴越王之后建都杭州就派詹尧臣为主将,其子随之带兵西征统一了浙江,又占领靠近浙江的福建所属几县。后钱镠病亡,次子钱俶继位,不几年闽中大乱钱俶派重臣詹尧臣带兵镇守常山草坪,以防闽之乱延入浙江。

钱俶自詹尧臣带兵西征之后,就淫乐嬉戏,因发生库银渐稀就向民间加重税赋,甚至民间养一只鸡也要收税,搞得民怨非腾,詹尧臣上书谏之不纳,又见北方赵匡胤所统一而有南下之势,知国势不保,乃弃兵柄落居事前踏看好的龙饯彤桕庄。

此时也就是唐末吴越国时常山才有姓詹的出现,但还没有占有氏族席位,一直到詹尧臣在常山龙饶乡彤桕庄定居之后,生子繁衍,在占有氏族席位,共分三个房系后之房迁居本邑县城西门。房系子孙的生衍又分系,如我家前辈是大房中又生出五个支房祖父辈是属大房。

基本上说,常山詹氏出现是在唐末十国之一的吴越国首推西门詹支派为最早,至今已有一仟多年历史了。

而称西门詹原因是:

詹尧臣定居在彤桕庄是县城西门乡,其次是詹氏宗祠和家庙是建在县城西门。再次是詹尧臣死后被追封为鄂国公埋葬于西门乡龙铙彤桕庄,就只建这三个西门乡为了区别北门詹的关系而称西门詹的由来,并后园是为宗谱取名的一种代号而已,为西门后园詹氏宗谱。

詹尧臣事略清光绪县志也有这方面的记载。

来源:常山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