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跟孩子沟通时,都会遇见孩子“会错意”的情况,家长明明说的是“冯京”,到了孩子那儿的理解却成了“马良”。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何在理解上会“缺斤少两”?
“冯京”变“马良”,语言体系要背锅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用十几年的语文学习掌握了语言的基本用法,之后根据自己的社会阅历和习惯,才逐步形成了对语言方式的独特理解。大多数家长到了为人父母的年纪,社会习惯和语言风格已趋于成熟,这时有了孩子,就会选择将自己的语言思维传授给孩子,让孩子提前适应成人的语言习惯。
但是,语言的表达不仅是用词措辞这么简单,还涉及到语序、语句、动作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行为、环境和讨论对象来理解。家长在和孩子说话时,会有意无意的对孩子的语言方式进行成人化的引导,但实际上很多带有成人思维的交流已经超出了儿童的现有认知水平[1]。我们经常会听到家长感慨“我家孩子跟听不懂人话似的”,其实多数时候不是孩子的听不懂“人话”,而是你的“人话”表达太“成人化”,让孩子很难有正确的反馈。
与孩子沟通的几大“坑”,你在里面么?有哪些易引起孩子误会的表达方式呢?下面列举了几种较为常见的,各位家长可以对照一下。
01、含蓄的意会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讲究“含蓄之美”,成年人已经习惯了不用感情特别强烈的词汇表达自己看法,而是用一些比较含蓄委婉的方式让对方意会。随着孩子逐渐长大,部分家长也希望孩子能通过自己含蓄的表达get到要传递的意思,比如孩子收拾了房间,你想要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爱与夸奖,但到了嘴边可能只是一句淡淡的“挺好”,那么在孩子看来,这件事的付出与期望得到的感情激励不成正比,以后就可能不再有积极性去做这件事情。
02、“空洞”的词汇
这里讲的“空洞”,只是针对部分孩子而言,毕竟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未必能够理解如“坚强”“勇敢”等词汇中蕴含的意义。孩子更容易理解的还是具象的词汇和具体的指令,如果你让孩子“勇敢”一些,那么孩子很可能一脸迷茫地看着你,到底怎样算勇敢?
03、不可取的反话
说反话是一种家长常用的方式,尤其对于某些希望孩子经历挫折教育的家庭而言,更是必备手段。说反话的本来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督促孩子进步,但是多数反话起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你的孩子尚未能理解你良苦用心的之前,反话只会造成更大的误会。
04、动作、神态的负面点缀
虽然有些话已经说得足够直白,但是某些语气、表情或动作的不当点缀都可能让这次沟通效果大打折扣[2]。比如一件事情明明可以用陈述语气交流,但父母却习惯用带一点“冲”的语气去说,这样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说的话或许是对的,但你的态度和方式令我讨厌,所以我才不照做呢。”
沟通不当,未来遭殃对于沟通不当的信息,孩子的反馈大致可分为三类:不理解、片面理解以及理解但不照做。
不理解的情况多发生于父母与孩子交流时话语太抽象,尤其是话题被第一次提及的时候。如果父母长期用较为“深奥”的语言和孩子交谈,容易影响孩子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力,引起理解上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
在父母传递的信息当中,如果有一些孩子无法理解的逻辑、词汇或动作表情,但整体的表述与孩子的理解贴近,那么就可能出现对信息的片面理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长用反话说“你看看你干的好事”,但对孩子而言可能仅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却不懂说话的环境,那么孩子就真会以为在夸他。孩子的片面理解主要源于读不懂气氛和语气,常做出错误甚至相反的行为,长此以往性格可能向着多疑的方向发展,无法融入社会环境。
理解但不照做,或者正话经常反着说,多半孩子有了逆反心理,觉醒了自我意识。这时若家长没有问清缘由就批评,或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孩子就可能执拗的按照错误的思维进行表述[2],这个时候孩子关注的往往不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的沟通态度是不是能让他感到你是为他好。逆反的孩子怼天怼地,甚至会为怼而怼,如果长期没有正确的引导,未来“杠精”可期。
高效沟通,指令明确是关键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采用成年人的语言方式也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沟通时必须要牢记在你面前的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不论孩子有多么“懂事”,他依然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教育,需要家长用正确的语言、态度和方法与之对话。
为了提高沟通效率,减少误读情况,使用明确的指令是一个极为有效的方法。通过明确的指令,孩子才能真正知道该怎么做,一句“如果你不玩玩具,记着把他放在柜子里”肯定比“不玩玩具记着收起来”更有效果。而对于逆反期的孩子,一步一步帮他还原场景,站在孩子角度上分析问题,传授正确细致的执行方法也会更令孩子印象深刻。
最后要记得,永远不要忘记对孩子表达明确的爱意,这样才能给孩子安全感和自信,一个拥抱总能和一句“我爱你”,总能让沟通之间的隔阂消弭于无形。
参考文献
[1] 黄晨. 成人语言输入与儿童主动加工:儿童早期语言习得个案研究[D]. 2013.
[2] 董丽燕, 谢际春. 3岁儿子总爱说反话[J].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6(5):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