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青 水蓝蓝 看日出 看云海

拨浪鼓 咚咚咚 妹妹笑得脸通红

---歌曲《拨浪鼓》

拨浪鼓,应该是根植在每个中国人记忆里的玩具。它可以从小玩到大,从大玩到老,从上一代玩到下一代。可是,这么常见的拨浪鼓,你有去了解过它的渊源吗?如果你感兴趣又恰好看到这篇文章,请花上两分钟看一下。

手工发声玩具拨浪鼓 生活千万问-被称为(1)

拨浪鼓

一、起源

拨浪鼓,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称作“鼗”(táo),作打击乐器用。《诗经·有瞽》记载中“鞉、磬、柷、圄。”其中的“鞉”(táo)即鼗。两旁缀灵活小耳的小鼓,有柄,执柄摇动时,两耳双面击鼓作响。古时北方偏远少数民族所使用的民族乐器,属于一种小型鼓乐器,通过进贡的形式传入中原地区,最早均在礼乐中出现。

手工发声玩具拨浪鼓 生活千万问-被称为(2)

鼗鼓(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发展

到了将封建时代吃喝玩乐发展到顶峰的宋朝,拨浪鼓已经脱离了单纯的礼乐用途,在民间发展开来。一是用作货郎招揽客户之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便记载了这一用途。目前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着一个制作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来自义务的拨浪鼓。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浙江时,由义乌商品城的一位商人赠与总理,并由总理转赠国家博物馆。义乌人创业初期鸡毛换糖,便是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它浓缩了义务精神,也是拨浪鼓在商业用途中的集中体现。

手工发声玩具拨浪鼓 生活千万问-被称为(3)

货郎图-南宋李嵩

二是发展为一种民间游戏,也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南宋苏汉臣所作《五瑞图》更有精彩的拨浪鼓可观。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傩舞,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件拨浪鼓。右手持鼓举至额头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两只拨浪鼓相同,都是两层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圆,下面的鼓长而类似腰鼓。鼓面彩绘花纹;长鼓的鼓身铜镶小花,精致美观的程度为前所未有。

手工发声玩具拨浪鼓 生活千万问-被称为(4)

五瑞图-南宋苏汉臣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的拨浪鼓主要是作为玩具出现,从婴幼儿到耄耋老人都深受喜爱。

三、多样化

从形式上划分,拨浪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鼓面加彩绘装饰,如河南淮阳、江苏盐城、北京等地的拨浪鼓,都在鼓皮上描绘各色花纹;第二种是在鼓身加彩绘,沿着鼓身画一周花纹。这些装饰,增加了拨浪鼓的审美特色,从视觉效果上强化了这种玩具的娱乐特征。鼓面材料以牛皮、羊皮为最常见,其次又有蛇皮、皮纸、油纸多种。鼓身多为木质,不过,近年已见塑料鼓。鼓耳则以玻璃珠最为常见,其次又有用薏仁、酸枣核、木珠、瓷珠等材料制作双耳者。

汉族的拨浪鼓,鼓框扁圆形,鼓框中间最大直径20厘米、 鼓面直径18厘米、鼓腔厚8厘米,两面蒙以羊皮,鼓框中间插入圆木棒为鼓柄,鼓框两侧各系一根皮条,条端结成直径1厘米的皮棰。演奏时左右摇动,皮棰敲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响亮。有的还在小鼓上面串系一面小锣,将其鼓柄旋转摆动起来,有敲锣打鼓之声,气氛更为活跃。

现代制作的拨浪鼓,鼓框及鼓柄均用铝合金制成,鼓框涂以红色或绿色漆饰。专业文艺团体制作的拨浪鼓,其上有两面小鼓、一面小锣,均固定在相连的小铁圈内,铁圈两侧分别系有鼓坠。这种拨浪鼓已用于舞台演出。

手工发声玩具拨浪鼓 生活千万问-被称为(5)

串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