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的话题,是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兵书中来看古代兵器的演化,为了方便起见,咱们把关羽徐晃请出来做示范,看看后汉三国年间,关羽徐晃能否使用长柄青龙偃月刀和开山斧。

在说关羽徐晃之前,咱们还要请出书圣王羲之,因为咱们说的出土文物,跟王羲之的家族有关。

琅琊王氏,堪称天下第一望族,且不说这一脉出现了王翦王贲那样的名将,也不提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孝圣王祥(此人官至西晋大司农、司空、太尉),单单一句“王与马共天下”,就可见琅琊王氏有多兴旺了:从东汉到清朝,琅琊王氏出了九十二位宰相,六百多位名人,这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就是大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

琅琊王氏一门两圣人,这可比见谁都磕头的那个家族要强多了。但是咱们今天要说的,不是琅琊王氏有有多厉害,而是在南京象山王羲之族墓群七号墓中,出土了一件陶俑,考古专家看了这件陶俑,得出了这样一个评价:《三国演义》并不是不靠谱,关羽和徐晃很有可能用长刀大斧,后世用来证明关羽不可能用青龙偃月刀、徐晃不可能用长柄开山斧的证据,都被这件陶俑推翻了。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1)

2013年,经过科学测定和综合其他文物分析,这件陶俑铸造时间不晚于东晋永昌年间(公元322年前后),也就是东晋元帝司马睿和明帝司马绍执政期间,这期间正是琅琊王氏与司马家族共有天下的开始。当年王羲之的伯父王导,不但不拜皇帝,小皇帝司马衍反倒要给他磕头:帝幼冲,见导,每拜。又尝与导书手诏,则云“惶恐言”,中书作诏,则曰“敬问”,于是以为定制。

琅琊王氏权倾朝野但却并非富甲天下(王导与石崇有本质区别),但是按照古人事死如事生的殡葬制度,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琅琊王氏家族墓葬里还是有一些文物的,而最令现场专家感兴趣的,是一件战马陶俑,这陶俑战马,不但有马镫,而且是双马镫。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2)

从形制上看,东晋时期的马镫,跟今天的也差不多,这是最有力的证明,而这也跟西汉中晚期出土的马镫残片对上了号:起码在西汉,就汉军就已经装备了马镫,有了马镫,那么长柄大刀和长柄开山斧,也就有了在马上挥舞的可能。

其实徐晃并不是最早使用长柄大斧的武将,出土文物可以作证,早在商周时期,长柄大斧就已经成了高级将领手中的大杀器,所谓假黄钺,即使一种授权,也是可用来作战的仪仗。

战斧的诞生,可能要远远早于战刀与长剑,这是因为无论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打造一把石斧,都比制造其他兵器容易得多。

金属兵器出现之初,都是铸造而非锻打,所以把易碎的青铜做成兵器,用现在的说法,那就是脑袋大脖子粗,越憨越好。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下面五张图片中发现端倪。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3)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4)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5)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6)

从上面五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出,周代的青铜斧钺,有很多镂空和雕花,除了好看,还能在保持杀伤力的前提下减轻重量。所以周代斧钺很可能是礼器,但没有哪条法律规定礼器不可以拿来上阵杀敌。

到了西周东周,斧钺的花纹和镂空都不见了,这些家伙傻大黑粗,用来装点门面肯定不行(比商朝的丑),但砍人面门肯定好使。

最后这把春秋铜斧,造型朴拙,像极了现在用的劈柴斧,这肯定不是礼器而是兵器了——当时还没有哪一个贵族,会奢侈到让奴仆用铜斧劈柴。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7)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商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级将领,拿大斧子更多是为了显示威风,他们也不是骑在马上而是站在战车上,左右两边还有弓箭手和长戈手保护,所以青铜斧钺有没有斩将杀敌记录,还真不好说。

但是到了唐宋时期,长柄大斧是军队制式装备,虽然唐军有明光铠、马槊、陌刀这样的高档货,但是长柄斧作为破甲利器,一直是独立成队的,这一点我们从古代兵书中能找到有力证据。

比如下图中,就是古本《武经总要》中记载的长柄斧。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8)

在《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三·器图》中,大斧有很多种分类,但没有李逵用的那种双板斧,因为古代的大斧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长柄(柯):大斧,一面刃,长柯,近有开山、静燕、日华、无敌、长柯之名,大抵其形一耳。

长柄战斧从商周用到战国秦汉,不可能到了三国时期就消失了,而以虎豹骑纵横天下的曹军,肯定已经有了当时最精良的马具,所以在有鞍有蹬的骏马之上,大汉(当时诸曹夏侯五子良将都是正规汉军)右将军逯乡侯徐晃徐公明,抡动开山大斧击败关羽关云长,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完徐晃的长柄大斧,咱们该来说说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了。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9)

关羽的长刀是不是叫青龙偃月,这一点且不去管他,多数人质疑关羽用长刀的理由有两点:第一,他阵斩颜良是刺而不是砍;第二就是当年没有马镫,不可能用长柄大刀。

这一点我们还是要从《三国志》入手,看几段相关记载,就不用纠结长柄大刀能不能刺了:“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关张马黄赵传》”“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武帝纪》”“太祖(曹操)救延,与良战,破斩良。《董二袁刘传》”

长刀的历史也很悠久,可能仅次于长柄斧,而出现在戈矛之前,这一点也有出土文物为证。下图中展示的,就是商代的青铜刀,而且经过复原后我们知道,商朝的青铜大刀,就已经是长柄的了。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10)

受生产力水平限制,青铜器时代及铁器时代初期,兵器铸造都很困难,铸造长度达到一米的青铜刀剑,那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要想扩大武器杀伤半径,就只能给长度有限的刀刃加装长柄,这就是长柄刀的由来。

演义小说里常说某某悍将手使门扇大刀,这是靠谱的:最初的长柄大刀,看着还真像门扇。

我们看《武经总要》记载和出土文物,就会发现长柄大刀数千年来形制变化不大,倒是吕布的方天画戟,也可以划入刀的行列(下图左为宋刀,右为商代稜脊刀)。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11)

古代兵书和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早在关羽徐晃出现之前,长柄斧和长柄刀就已经是普遍应用于实战,这两种长柄砍杀武器,战车转移到马背上,是有一个过程,但它们或许受到过冷落,但却从没有消失。

随着甲胄的普及,长刀大斧又找到了用武之地,而双马镫的出现,又免去了将士的后顾之忧——没有马镫之前,双手抡动长柄兵器,很容易闪下马来,扭了腰倒不打紧,就怕被人趁乱取了首级。

我们可以说是马鞍马镫让长柄刀斧焕发了第二青春,但是关羽用不用青龙偃(掩)月长刀,徐晃用不用长柄开山大斧,我们没必要争论,我们只需要知道两点:第一,后汉三国之前的一两千年,就已经有了长柄刀斧,这种大杀器,不可能到了关羽徐晃那一代就消失了;第二,后汉三国时期也并不是没有马镫,出土文物已经证明,虽然华夏属于农耕文明,但是马镫的发明权,别人还真夺不走——西汉就已经有了马镫,中间隔了一个东汉,不可能不越来越好,如果说西汉马镫到后汉三国时期还没装备到关羽徐晃那个级别,估计是没有人相信的。

关羽墓志铭出土全过程(王羲之家族墓出土一件陶俑)(12)

本文探讨的是关羽徐晃使用长柄刀斧的可能性,结论是他们有机会用,至于他们是喜欢用马槊还是刀斧,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至于马槊与刀斧的优劣,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笔者知道,一直到明朝,长柄战斧和大刀都没有消失,比较有名的大刀刘綎和大斧石彪,在正史中均有记载,石彪人品不好,所以他的大斧有多重,并没有人关心,但是刘綎的大刀有一百二十斤,却是在《明史·列传一百三十五》中有记录的:綎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

所以我们不能把演义小说里的兵器一笔抹杀,起码青龙偃月刀长柄开山斧之类的兵器,从商周时期列装,一直到明朝还是有实战价值的。处在商周与宋明之间的后汉三国时期,像关羽徐晃那样的高级将领,使用长柄刀斧,虽然未必,但绝对有可能。

参考史料《三国志》《武经总要》《明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