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斗胆讨论一个争论了一千多年的问题: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不是公正。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结尾时,这样评价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陈寿这个“奇谋为短”的评价,捅了历史的马蜂窝,争议从两晋到现代,一直没停止过。尤其在很多分不清艺术形象和历史形象的人眼中,这简直是对诸葛亮赤裸裸地侮辱。

陈寿对诸葛亮的贡献(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1)

陈寿真地诋毁了诸葛亮?

认为“陈寿评价不公”的四个原因

很多人认为陈寿评价不公,主要基于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认为陈寿写《三国志》时所处的朝代为西晋,而西晋的创业先驱司马懿是诸葛亮的老对手,所以陈寿不敢给诸葛亮写得太过完美,以免犯忌讳。尤其是司马懿还评价诸葛亮说:“(亮) 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这在当时差不多是金口玉言、盖棺定论了,陈寿自然不敢多说什么。所以,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言不由衷,阿谀奉承,很不公正。

第二个原因,认为陈寿和诸葛亮有仇,得出的结论属于挟私泄愤。

这主要有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陈寿为父亲报仇。《晋书·陈寿传》中说:“或云……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简单翻译一下,是说陈寿父亲当过马谡参军,马谡被处死时陈寿父亲也受到了髡刑,所以陈寿说诸葛亮不行。

第二个理由,陈寿为自己报仇。北齐魏收编撰的《魏书·毛修之传》有这样的记载:“ (修之)昔在蜀中,闻长老言,寿曾为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故其论武侯云‘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意思是说,陈寿当过诸葛亮门下书佐,被“挞百下”,心中衔恨,所以要说诸葛亮不行。

陈寿对诸葛亮的贡献(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2)

魏收的《魏书》对诸葛亮事迹有所记载

第三个原因,说陈寿人品不行,写出的历史自然不是信史。

这一说法同样出自《晋书·陈寿传》,原文说:“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 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意思是说,陈寿向丁仪和丁廙的儿子索取贿赂,要一千斛米,否则就不给丁仪、丁廙做传记。

第四个原因,宋朝以后,学者们认为诸葛亮并非“奇谋为短”,而是因为“兴义兵”而不屑奇谋。

宋朝时,儒学得到复兴,人们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把诈谋奇计视为和“义兵”相对的东西。当时诸葛亮已经被儒家化,被视为“圣贤”,当然不会使用“奇谋”。

比如当时的学者洪迈就说:

“(孔明)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另一位学者陈亮说:

“故夫谲诈者,司马仲达之所长也。使孔明而出于此,则是以智攻智,以勇击勇,而胜负之数未可判,孰若以正而攻智,以义而击勇?此孔明之志也,而何敢以求近效哉!故仲达以奸,孔明以忠;仲达以私,孔明以公;仲达以残,孔明以仁;仲达以诈,孔明以信;兵未至而仲达之气已沮矣。”论者以孔明制戎为长,奇谋为短……吾独谓其能为而能不为,将以乖仲达之所能,而出其所不能也。故吾尝论孔明而无死,则仲达败,关中平,魏可举,吴可并,礼乐可兴。”

洪迈和陈亮两人的意思简单说,就说诸葛亮并非没有奇谋,而是不用。不用的原因是诸葛亮兴义兵,要以信义服天下。所以陈亮说,“以正而攻智,以义而击勇”,如果诸葛亮不是早死,一定能统一天下,复兴礼乐。

陈寿对诸葛亮的贡献(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3)

在宋儒眼中,只有司马懿这样的人才会用诈谋奇计

“陈寿评价不公”的四个原因都经不起推敲

上面就是后人认为“诸葛亮奇谋为短”不对的四个原因。那这四个原因是否能成立呢?我们下面就来分别考察一下。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原因,陈寿因为所处朝代的原因,对诸葛亮评价不公。但从《三国志》内容来看,陈寿对诸葛亮推崇备至,评价极高。

《三国志·蜀书》中全书15卷,每一卷都出现了诸葛亮,充分展现了诸葛亮在蜀汉和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三国志》中其他重要人物,曹操刘备孙权,谁也没有像诸葛亮一样,能够贯穿一国历史记载的始终。

在《诸葛亮传》中,陈寿高度评价诸葛亮说:

“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陈寿对诸葛亮的贡献(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4)

陈寿对诸葛亮评价是很高的

陈寿还引用了孟子的“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这句话,来抬高诸葛亮的地位,并说他的失败是因为“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这都说明陈寿打心眼里是推崇诸葛亮的。另外,陈寿还曾经编过《诸葛亮集》(已失传),这也说明他很认可诸葛亮。所以,说他在史书中污蔑诸葛亮,这个可能性不大。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原因,陈寿和诸葛亮有仇。这个原因也经不起推敲。

首先,陈寿父亲和诸葛亮有仇这一条存疑。这一条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疑点,就是陈寿父亲官职为马谡参军,而当时马谡本人的官职也是参军,这一点比较矛盾。所以,房玄龄在修《晋史》时,也拿不准,用了“或云”两字,意思就是有人这样说,信不信您自己定。

其次,陈寿本人“为诸葛亮书佐,被挞百下”纯粹胡扯。诸葛亮去世时,陈寿才两岁。谁看到过两岁的书佐?其中荒谬,一望可知。

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原因,陈寿人品不行,写的书自然也不行,这个原因也站不住脚。

陈寿人品不行的主要依据“陈寿索米”这一说法十分可疑。根据《三国志》的记载,丁仪、丁廙都是曹植的党羽,所以曹丕一即位,就把他们家的男丁都杀了(“文帝即王位,诛并其男口”),那陈寿又怎么可能有机会向二丁儿子索要贿赂呢?

其实“陈寿父亲被髡刑”和“陈寿索米”这两个记载,都出自王隐所撰《晋史》。王隐的书非常不靠谱,比如他书中曾记载,钟会灭蜀时迎回庞德尸体,死了几十年的庞德尸体和活人一样。这不胡扯吗?就算死了几十年尸体不腐烂,那庞德死于樊城,也不可能跑到蜀地呀!还有诸葛亮“空城计”,也是王隐书中记载的,可见他治史非常不严谨,把历史当聊斋写。

陈寿对诸葛亮的贡献(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5)

房玄龄修《晋史》时,对“陈寿父亲受刑”和“陈寿索米”两事都表示存疑

至于第四个原因,洪迈和陈亮等宋儒所谓的“义兵不用奇谋”,这种说法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先确定结论再挖空心思找出理由,牵强附会,不值得一驳。

诸葛亮“奇谋为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

那么, 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公正客观的吗?可以说,陈寿这个评价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首先,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不以谋略出名。蜀汉方面,以谋略见长的是法正和庞统。《三国志》两次明言法正为蜀汉谋主:“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外统都畿,内为谋主”。陈寿评价法正也说, “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诸葛亮“每奇正智术”。庞统在刘备入川时相随谋划,陈寿评说“庞统……经学思谋,于是荆楚谓之高俊……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其次,三国时出名的谋士,通常会被比拟为前汉时的张良或者陈平。比如,贾诩早被称为有“良平之奇”;曹操称荀彧为为“吾之子房(张良)”;陈寿又称荀攸、贾诩为良平之亚。一旦被称为张良或者陈平,那么谋士的角色就很明显了。

但诸葛亮呢,却自比管仲、乐毅,当时人提到诸葛亮,也认为他是管仲、乐毅一般的角色。包括陈寿评价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也是这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本人和别人,都认为他的角色是像管仲乐毅一样的名相和名将,而并非一个单纯的谋士。

陈寿对诸葛亮的贡献(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6)

法正才是真正的奇谋为长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所谓“奇谋为短”,是一个“以胜败论英雄”的评论,这个评论是对诸葛亮没有最终在军事上建功立业的综合性结论。

实际上,一个人能不能在军事上建功立业,和当时的历史情况有很大关系。蜀汉国力要比魏国弱太多,地仅一州,能用于北伐的兵力不过数万(蜀汉灭亡时是公元263年,当时人口总数94万,士兵10.2万;同时间,魏国人口440万),人才上也处于劣势,而对手又是曹真、司马懿这样的人杰(《三国演义》中水镜先生说“卧龙逢其主未逢其时”很好地概括了诸葛亮的处境)。

所以后来很多人认为,诸葛亮在有限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比如,他凭借劣势兵力,却始终处于攻势,把拥有优势兵力的司马懿压得闭门不出,只能用消耗蜀军的补给的方式来击退诸葛亮,这就是本事。

第二点,所谓“奇谋为短”,是单指诸葛亮临阵指挥上有所欠缺,并不是对他战略和治军上的否定。

诸葛亮大的谋略方面,是没有问题的。比如我们都知道的《隆中对》,准确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为刘备谋求霸业制定了路线图。再比如蜀汉丢掉荆州后,诸葛亮把军事路线改为“以攻为守”,逐步蚕食曹魏领土,再谋求后进,包括屯田渭水之滨,谋求打持久战(但不幸早死,导致战略没法继续实现),都是诸葛亮在大战略上睿智的体现。

陈寿对诸葛亮的贡献(陈寿说诸葛亮奇谋为短)(7)

隆中对体现了诸葛亮的谋略

诸葛亮带兵上,也是没有问题的。清人张澍编著《诸葛忠武侯文集》中收集诸葛亮军事著作,仅“军令”、“兵要”等军事教令就三十余条。这些军事教令,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体,二是严酷,比如:

“ 闻雷鼓音,举白幢绛旗,大小船皆进战,不进者斩。闻金音,举青旗,船皆止,进者斩”,“凡战临阵,皆无喧哗。明听鼓音,谨视幡麾。麾前则前,麾後则後,麾左则左,麾右则右,麾不闻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斩”。

因为治军严格,诸葛亮率领的蜀军能做到“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的效果。诸葛亮退兵后,司马懿看诸葛亮营寨遗迹,称“天下奇才”,就是一个明证。

唯一的问题在临阵机便。诸葛亮临阵机变上差一些,其实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他缺乏经验,刘备在世时,把诸葛亮当成萧何一样的角色,负责后方,打仗都带庞统和法正,所以诸葛亮缺乏临阵的经验积累。其次,每次出兵,他手中能用的资源都不多,所以不得慎之又慎,所以不敢使用奇兵,也就显示不出“奇谋”。

综上所述,诸葛亮陈寿称诸葛亮“奇谋为短”,并不是说诸葛亮不善谋略,而是说相对于诸葛亮的政治才干,诸葛亮在军事上“奇谋”稍逊。从诸葛亮的一生来看,这个观点是比较恰当的。

只不过后来诸葛亮被过度神化,尤其披上了儒家的外衣被抬高到圣贤的地位后,很多人就不容得他再有一点瑕疵,拼命为他辩护。这是“奇谋为短”引起巨大争议的根源。

诸葛亮是伟人,但不是神。非要挖空心思,把伟人塑造成神,全身闪着金光,360度无死角,那就没啥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