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

普罗旺斯的古城阿尔同时具有两个灵魂:一个来自古希腊“诸神的狂欢”,“欢乐颂”般的同乐与分享,而另一个来自“哥特式”的悲情。

古希腊“诸神的狂欢”

8月到阿尔度假,你会惊喜地看到,无论在集市上,还是公众集会上,传统服饰装扮的女子总是能从人群中脱颖而出。这种典型装扮其实并不像老祖母的传家宝那样,一代一代自然而然传承下来,很大程度上,这种“传统的延续”归功于一个迷恋普罗旺斯的异乡男子——诗人密斯脱拉(Frédéric Mistral)。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2)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3)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4)

更多的人,被这个异乡人复兴本地传统的热忱感动,参与到他的计划实施中。有一种说法,密斯脱拉想要构建一座“普罗旺斯的万神殿”。应该说,他做到了。诗人和他的挚友医生一同倾注心血,丰富的收藏最终汇集成著名的阿尔人博物馆——这个“地区人种志博物馆”在当时是新形态的博物馆。直到今天,它丰富细致、涉及阿尔及普罗旺斯地区人们生活起居方方面面的馆藏,连同身穿传统服饰的女讲解员,仍具有特殊价值和魅力。

而“万神殿”里最美的女神无疑就是阿尔女子。通过设计师或者戏装裁缝等人的“艺术变形”,古希腊式长袍的优美线条与普罗旺斯诸多传统元素结合,最终用来装扮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阿尔女子:赛马骑师服、女式紧身褡,蕾丝披肩在脖颈和肩部堆出褶皱,漫过胸襟,交叉成V形,扎于腰际——这种服饰被形象地称为“小教堂”;头饰和首饰偏爱乡间的玫瑰或者蜂蜡,头发造型被称为“维达鸟”,多用黑色蕾丝束发髻。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永远的普罗旺斯——密斯脱拉式着装标准”一直在本地生活中承担重要角色,并得以延续。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5)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6)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7)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8)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9)

一个城市的哥特悲情

阿尔传统女性服饰上特有的蕾丝披肩被形象地称作“小教堂”,而这个词的本意,足以让已经迅速沉浸在普罗旺斯欢乐气氛里的异乡游客吓一跳——按惯例,“小教堂”是用来存放圣骨盒或者圣遗物箱的。

这套把阿尔女子包裹得很严实的衣裙,唯一的裸露就在披肩漫过胸前形成的“V”形区域,层层褶皱间露出一小块肌肤,这绝无仅有的袒露留给了“神圣”——黑丝带上的十字架吊坠(直到今天,阿尔制造的金、银镶嵌红宝石的十字架还享有盛誉)。看起来线条流畅的衣裙却承载了沉重的宗教内涵。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0)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1)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2)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3)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及阿尔古城乃至整个普罗旺斯地区最著名的大教堂圣陶菲姆大教堂(St.Trophime)。雷奥·勒雷也曾以这座教堂为背景,用水彩画描绘阿尔女子的日常生活。

这座教堂不仅外观宏大,装饰和雕刻繁复精美,还非常与众不同——建筑的一半是古罗马式,另一半是哥特式。两种建筑风格竟然得以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堂正面的底部建于公元8至9世纪,上面部分则是12世纪的产物。堂皇的大门上方是罗马凯旋门风格的多层弧形浮雕,在建筑装饰上象征“耶稣的荣耀”。生动的“耶稣十二门徒”雕像也使大教堂更具宗教与建筑艺术的多层次美感。教堂东北部分的廊柱和台基也建于12世纪,西南面的部分则是14世纪的,它们共同支撑起“弧形罗马式”与“削尖的哥特式”两种完全不同的穹顶。

这样看,阿尔女性的传统服饰也更耐人寻味了——围绕脖颈、由蕾丝堆出的多层弧线是不是与大教堂的罗马凯旋门形神俱似?而深而窄的V形领口,是否就是倒着的“哥特式尖顶”?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4)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5)

【后现代摇滚手工艺,看你能变出什么妖精来?更多文章,请关注spycrafts】

普罗旺斯哥特服(诸神的狂欢与哥特式的悲情)(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