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某短视频平台出现一些所谓的北京本地博主,操着一口不知道从哪儿学来的北京话,结果误导了一大批吃瓜群众。今天就给各位科普一下什么是北京话。

首先要解释一下,普通话不等同于北京话,标准的普通话是河北滦平话,而北京话泛指老北京土话。北京话和北京人一样,都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北京作为六朝古都,一千多年来,北京话不断吸取各地区、各民族的方言。如今我们说的北京话,最早形成在元朝,当时叫大都话。北京话很多都来源于蒙古话,比如“胡同”一词就是从蒙古语中借鉴来的,“胡同”在蒙古语中就是水井的意思。再比如说北海、什刹海中的海,蒙古语就是水泊的意思,可能也是蒙古人没见过海。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人口大迁徙,再到朱棣迁都北京,带来了大量南京官员家眷,北京话又受到了江淮官话的影响,再到后来的清朝入关,北京话再次与满语相结合,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北京话。那么北京话有什么特点吗?

真正的老北京话是什么话(老北京话濒临失传)(1)

众所周知的儿化音

儿化音多,可以说是北京话的一大特点。但是哪些地方能加儿化音,哪些地方不加儿化音这也是非常讲究的。就拿北京城门来说吧,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加儿化音的。像“内九外七皇城四”这些个城门,都是走大辙,念出来就是天安门、前门、西直门,不加儿化音。只有极个别的城门才加儿化音,比如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广渠门儿、大红门儿。这里边有什么诀窍吗?简单来说您可以这么理解,看城门的规模大小,一般大城门都不加儿化音,小城门加儿化音,这么说您就明白了吧?

真正的老北京话是什么话(老北京话濒临失传)(2)

花样百出的“吞字”

前段时间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全网都在学北京人说话吞字,比如北京人说“西红柿炒鸡蛋”,说快了就是“胸式炒鸡蛋”,吞字也是北京话的一大特点。小编曾经认识一个广东的朋友,他当时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那标准的普通话,据说在老家上学时,已经到了无人不夸的地步。结果一次意外,让他的自信心碎了一地。有一次他和小编一起打车,下车后一脸懵逼的问小编:“你刚才和司机说的是哪路黑话?”我说:“没说什么啊,就是跟司机闲聊。”结果他说:“我一直以为自己普通话很标准,所以才来北京发展,结果一句没听懂…”其实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北京话为什么会有吞字的现象,那就是因为北京人普遍说话都快,这就导致了说话容易吞字。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懒”,能用一个字说完,绝不多说第二个字,比如今天就说今儿,不用说成甭,您看这个 “甭”字,拆开了就是“不用”,这可能也跟北京人的“气质”有关,还记得风靡一时的“北京瘫”吧。

真正的老北京话是什么话(老北京话濒临失传)(3)

出镜率最高的“您”

要说北京话最常用的代表字,那就是“您”了。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大街上,但凡听到张嘴闭嘴就是“您怎么怎么着”的,那甭问,基本上就是北京人了。“您”一般来说都是小辈对长辈、年轻人对年长的人的一种尊称,但是在北京则不然,在北京话中,“您”不拘泥于年龄,如果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哪怕是爷爷跟孙子说话玩,也会说“您”,比如爷爷看见孙子穿鞋踩沙发,爷爷就会说:“您那脚丫子还要上哪儿去”。北京人用您字的历史可以说由来已久,清朝末年有一个写小说的作家名叫刘鹗,他在一本《老残游记》就记载过,老北京人见面问好时,就会说“你宁”,算下来北京人用“您”字的时间至少已经二三百年了。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北京人对“您”字的传承,现在的北京孩子不管是多淘气,哪怕是伙伴儿之间脏话连篇,但只要和长辈一说话,还都会说“您”,作为首善之都,老北京的礼貌还是值得点赞的。

真正的老北京话是什么话(老北京话濒临失传)(4)

离不开的“语气助词”

之前有一个老外给北京话做了个总结,这老外说的挺有意思,他说要想学好北京话,你就在说话的时候穿插5个字就行了,“嘿、豁、呦喝...” ,听着跟于谦捧哏似的吧?虽然有些夸张的成分,但老北京人说话确实爱用语气助词,满嘴的话佐料,透着一股亲切劲儿。

除了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现在纯正的老北京话已经很少有人说了,甚至很多人都不会讲地道的家乡话了,反而一些网络热词受到了大力追捧,比如说耗子尾汁。创新值的提倡,但传统也一样需要继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