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在开篇之时曾经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们都知道哪些著名的作家?可能是被文科班所接触到的一些东西冲昏了头脑,脱口而出的都是毛主席,鲁迅等一些近代文学巨匠,甚至还有李白杜甫等古代诗的集大成者。
当时老师抱怨,她总以为我们会说一些金庸,古龙等当代的知名作家,却没有想到我们一开口都是古近代课本上的人物吗,其实这种是很可怕的,因为我们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无脑灌输,反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事物,这是很恐怖的。
因为近代那些作家写出的东西不及当下的那些通俗易懂,因为当时的特殊社会环境要求之下,这些人不得不使用一些比较隐晦的字眼来表现和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是无比的晦涩难懂,所以在无人讲解的情况之下很难解读甚至会产生矛盾。
以鲁迅的文章为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竟然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也就是说,被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越来越少,保留下来的基本没有什么太深的内涵,大部分原因是鲁迅的文章含义太深,并且不怎么好理解。
比如鲁迅曾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鲁迅身后黑暗的时代背景首先,鲁迅先生所说出的话语和他自身所处的时代背景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1881到1936年,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危险和最困难的时代,甚至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由于清政府的无能,中方惨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199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北京人民深陷战火之中。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1931年,日本出兵中国东北,东北三省进而沦陷,1932年进攻上海,中华民族的半壁江山可以说已经落在日寇的手中,但是鲁迅却发现许多不正常的地方。
人民麻木不仁,固有思想的阻碍和长期的压迫让这些所谓的人民变得越来越愚昧,越来越不知反抗和逆来顺受,统治者方面更是黑暗,从来只顾眼前的既得利益,丝毫不考虑目前国家和人民所处的位置。
鲁迅看到有如此的政府,如此的人民,在如此的环境之下活得如此的狼狈不堪,所以原本准备悬壶济世的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因为他知道精神上的贫瘠远远比肉体上的痛苦更加重要并且更难医治,所以决定用手上的笔杆子与但是这漫无边际的黑暗作斗争。
但是迫于当时吃人的旧社会的舆论现状,面对当时镇压人民先进思想的军阀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含义深刻的辞藻来暗示某些东西,后来在318惨案爆发之后,鲁迅不得不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文人辗转四方,边逃避追捕边发表作品。
晦涩难懂的语句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鲁迅先生的言语放到现在可以说令我们一头雾水,比如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绝对不是简单的道路问题,而是鲁迅对自己为人民探索生存的光明道路的伟大设想,这条路原本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只要多人认可,便就存在。
鲁迅先生的有些话甚至可以直接揭示现在,比如他说十年前,穷人的孩子在外面玩泥巴,富人的孩子在家里琴棋书画。十年后,穷人的孩子变成了穷人,富人的孩子变成了富人。
这句话在很多人看来仿佛就是一段流水账,但是却很好地说明了我们当下贫富差距巨大的现状,因为早年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带动另一部分人,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忽略了人,人是有私心的。我的财富来之不易,不会与他人共享。
这也就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真实写照,而鲁迅先生说的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意义也绝对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这第一层意思其实就是要我们放弃古文的大范围使用,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白话文交流。
其实这种做法早从胡适开始就涉及到了,他在教学时提倡使用白话文是遭到强烈反对,于是出了一道题给在场学生,一个人叫我任职,我不想去,如何礼貌的回绝?用最简短的话写出来。胡适看遍所有人之后找出了一篇最短的文章。
才疏学浅,不能胜任,承蒙抬爱,不胜感激。胡适只简单地说了一句“干不了,谢谢。”这就体现了和鲁迅同样的想法,要想走进新时代,就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发生改变,自然就是从言谈举止的汉字开始。
当然,第二层意思就是从思想上的改变,我们都知道,新文化运动曾提倡新思想,反对旧思想,所谓汉字,并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而是古代所使用的汉字,鲁迅的这句话也是在暗示我们应该从复古思想上发生质的变化。
总不能穿新衣服走老路,改变自然不能只在表面上进行,所谓的迈向新时代,应该是由内而外地焕然一新吗,所以,鲁迅所谓的灭汉字其实是小巫见大巫。
除了旧的行文方式之外,还有旧的礼仪习惯,不良传统,根深蒂固的思想毒瘤等等都应该全部抛弃,只有这样做才能全方位的发生质的改变,而所谓的中国必亡也有含义,连上这句话看其实就是在接受新事物中遇到的阻碍力量。
因为在那个时期,作为统治者来说是不希望改变现状的,习惯了作为上位者的他们总是希望人民愚昧地活在自己的脚下,所以看不惯这些所谓的先进知识分子,比如袁世凯的尊孔复古,但是作为知识分子他们并不能抵挡这一群残暴之众。
所以以汉字代指他们来呼吁中国人民的大团结,如果这些阻碍力量不加以消除,那么国家的未来就只有走向灭亡了。
总结从鲁迅先生语句的深刻含义中,我们知道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凄惨,同时也了解到他文章淡出课本的原因所在,一是难理解,最重要的是指出的问题太过尖锐和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