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呆呆

编辑|怡晴

“我反对王晶老师说的我们要讨好观众,这个是绝对三观的错误。尤其是中国电影今天说的所有问题,都是讨好观众引发的问题。”

在第三期《导演请指教》中,专业鉴影组成员、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孟中在夸赞钱宁黄导演的短片科幻版《小时代》后,话锋一转,将矛头指向了在节目中担任制片人的导演王晶。

一时间,现场剑拔弩张。镜头给到钱宁黄,他有点紧张地抿了抿嘴唇。

这是一部只有2分的电影神作(4.1分的导演请指教)(1)

导演钱宁黄 图源:新浪微博@导演请指教

这是《导演请指教》这档导演竞技真人秀综艺惯有的场面。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是同一部影片,在场的制片人、影评人、观众等,每个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评价电影其实有点微妙。我读大学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体验,看了一部还不错的电影,想在豆瓣给它打一个五星,但是点开电影的条目发现,很多友邻打了三星或者四星,我就会想,是不是这个电影其实没那么好,可能结合大家的意见打一个四星,而且会觉得五星好像显得自己很没见过世面。”

电影爱好者、戏剧影视专业在读的小马向娱刺儿(ID:yuci-er)讲述了近年点评电影时心态的变化,“现在比较尊重自己的主观感受,如果是很喜欢的影片就会打五星,但客观上判断片子好不好,还是会参考别人的看法。”

比起综艺和电视剧,评价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时候,影评人和观众的观点也会站在对立面。

在《导演请指教》中,16位导演拍摄的作品,需要直面现场王晶、郝蕾、陈祉希、方励4位行业制片人、50位专业鉴影组和200位大众评审的评价。

从播出内容来看,无论是导演、制片人,还是影评人或者观众,都非常积极地输出自己的观点,“一言不合”就激情battle,专业鉴影组成员王旭东甚至“扫射”到制片人王晶,“王晶不做王家卫嘛”。

“着力于还原市场机制,打造影视行业微缩图鉴”的节目组实际上构建了一个微缩版的电影舆论场,在这个多方在场的话语空间中,真实地复刻了现实环境中围绕电影展开的种种讨论。众声喧哗,正是电影行业的真实生态。

被观众吐槽不如改名《导演请吵架》的《导演请指教》,从综艺观赏性和呈现行业横切面的角度来看,并不像豆瓣4.1的评分那样糟。

“争执的”就一定不好看?

在《导演请指教》的舞台上,争论随时发生。稍显空旷的节目场地里,是来自各方的观点激烈碰撞。

首先亮相的是相国强导演的短片《哪吒闹海》。这部短片讲述了颇具义气的当代少年李哪吒自我和解的故事,情绪和情感建立在他的焦虑和身份危机之上。

然而这部片子并不被制片人们看好。郝蕾认为“花活玩得太多了”,方励坦言“我不喜欢”,制片人王晶操着一口不那么流利的普通话说,“这个题材,香港至少拍过五六十部诶。”

而影片之外,相国强的身份引发新一轮争议。专业鉴影组成员孟中认为,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生,技术上面不会有问题;制作人郝蕾并不认同,“从专业学校毕业了,拍得很烂的,改了行的多的是,这不是一个评判标准。”

《导演请指教》一播出,制片人、影评人与观众之间,就来了一场不留情面的battle。比起《演员请就位》里,李成儒的“如芒在背,如鲠在喉”的经典名句,《导演请指教》每播出一帧,就是一个名场面。

比如第二期下中,专业鉴影组成员、影评人塞壬在评价宁元元导演的短评《五行书院》时有些绝对地表示,“没有好的导演,不可能会有好的表演。”

在节目中担任制片人的演员郝蕾相当霸气地回应,“你先去学学表演,我们再来谈论好吗?”现场掌声一片,各方交织的眼神中,有认同、有看戏、也有一丝丝躲闪的情绪。

这是一部只有2分的电影神作(4.1分的导演请指教)(2)

图源:新浪微博@导演请指教

从制片、导演、再到演员,激烈的争执遍布在《导演请指教》的每个角落。而“争执”也成了这档节目被猛烈“批评”的重点之一。

豆瓣评分里,点赞最高的一星评价是网友@是海妖呀写的,他这样感叹道:“这大概就是中国电影的末日了吧?”

这档综艺呈现出了电影行业的大量矛盾,让在坐的影评人有些难堪。歌手梁龙发布了一则《疯狂的外星人》的默片,还没有公映完毕,影片便因为全场票数不超过120票而遭遇“停映”危机。部分影评人认为,梁龙的作品值得一看,而观众却反驳“影评人在故作高深。”

微博网友@白胖子张小姐在#导演请指教#话题下写道,“看完吴镇宇的短片再回想梁龙的作品,这帮影评人制作人该不会真的是精分吧。”

另一方面,部分演员在节目中转型做导演,也让网友觉得这部综艺有些“不专业”。被1153人点赞的豆瓣评论吐槽韩雪“演员都没演明白,就跑去(做)导演了”。

这是一部只有2分的电影神作(4.1分的导演请指教)(3)

图源:新浪微博@导演请指教

但“争执”的存在本身便有意义。

即便同一平台,也有完全相左的看法。在豆瓣导演请指教小组,“德格娜片子很好嘛?”和“德格娜《回到伯勒根河》”两个帖子同时存在,一个“完全get不到”,一个“非常喜欢”。

现实生活中,网友尚且会在网络上捍卫自己的观点,当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同时出现在综艺录制现场,有了直接对话的机会,自然更容易产生争执。

透过节目中的各方发言,观众或许能够听到更多的观点和声音,接触到更多的解读视角。

“看这个综艺我有一种参与感,因为我会在心里和专业评审辩论,推翻他们的意见。比如孟中说学院派不会犯错,替相国强说话,但是又评价德格娜的片子太老旧,我就非常无语。”电影媒体人小张描述自己的观看心态。她很喜欢德格娜的短片,“电影里的生活片段让我觉得很舒服,而且人物之间是有冲突关系的,想知道之后的发展。”

在讨论电影之前,《导演请指教》首先是一档面向市场的综艺。

《导演请指教》,真的有这么差吗?

豆瓣评分仅4.1,热门短评中骂声一片,从口碑来看,这部综艺的开场显得有些“惨淡”。

但《导演请指教》精准踩中制片人、专业鉴影组、大众观赏组、甚至屏幕外观众的情绪点,“争执”之外,还有“感动”与“共鸣”。

曾赠导演的短片《新大话西游》获得了全场的掌声,制片人陈祉希哭着说“觉得自己来值了”,郝蕾站起身,面向观众展开双臂,说道:“对于真正的好电影,我们的认知是一致的,不是吗?。”

节目过后,话题#张雪迎张晚意版大话西游# #张晚意好适合演爱情片#登上微博热搜。

仅仅是一部10-15分钟的短片,便让更多的人记住了新人导演曾赠以及她的作品。

德格娜是少有的坚持民族题材创作的导演,她的作品《回到伯勒根河》同样让人动容。

专业鉴影组的李婧在观看过程中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对于短片中放不下子女又放不下故乡的母亲有着深深的共鸣;专业鉴影组的郑照君语调高亢,“德格娜导演在坚持这种民族题材的创作,这才是我们给她掌声的关键所在。”

作为国内首档导演综艺,《导演请就位》给了曾赠、宁元元、德格娜等新人导演与文艺片导演被观众看见的机会。

垂类综艺不乏成功者,《中国新说唱》《这!就是街舞》《声入人心》等,让说唱、街舞、音乐剧等小众文化走向大众,被更多人所熟知。

这是一部只有2分的电影神作(4.1分的导演请指教)(4)

图源:豆瓣

“去年《戏剧新生活》播出后,很多看过综艺的人成了节目中戏剧演员的粉丝。她们愿意花几百块钱去剧场看已经在节目中看过的剧。而且因为疫情的缘故,很多国外的剧团不能来参加乌镇戏剧节,这些上过综艺的剧目就成了主打剧目。你会发现,一些比较小众的艺术门类想要被大众看到,好像只能通过综艺这种方式。”小马告诉娱刺儿。

相较于说唱、街舞、戏剧,电影已经属于“大众”的范畴,但是节目组的16位导演中,确实有原本不被观众熟悉的新人。而她们正在因为综艺被观众发现,凭借作品吸引影迷。

微博网友@胖成云非常喜欢《爱情》,说“曾赠导演下一部院线电影一定去看!”@鲜花村夜市的三十在微博写道,“德格娜导演这个短片如果有机会拍成长片,一定会去电影院看的。”

这是一部只有2分的电影神作(4.1分的导演请指教)(5)

导演德格娜 图源:新浪微博@导演请指教

影评人小正觉得《导演请指教》存在的意义是,当一些制片人或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在看这档综艺的时候,发现自己很喜欢某位导演的作品,或者与某位导演的理念一致,未来可能就会有合作的机会。

借由综艺,年轻导演的知名度会有所提升,对导演们未来的发展或许有所助益。

《导演请指教》也并非没有对影视行业的专业性进行普及。鉴影组成员、导演危笑探讨了环轨的使用,“同样是环轨,毕老师用的比相国强老师用得好,相导的片子是没有两人关系变化的,只是叙事情节在推进,你的(相国强)环轨是毫无意义的,整个观众都晕了。”

专业鉴影组成员、独立制作人、电影研究者王旭东的评价同样从技术的角度出发,“东方影像处理封闭空间是越隔越大,通过遮挡物,梅窗、曲径来完成,你这里用的是插入性特写、例证性特写,这是比例·怀尔德的。”

王旭东还提出,短片开头的三个镜头是好莱坞式的而非东方的、全景、中景、屋内的场景,并评价即便是好莱坞式,镜头的使用也是“错误的,不好的”。

这些知识点的呈现,反而让普通观众对电影的了解更进一步。

豆瓣用户@当叔叔的年龄给这档综艺打了四星,“干货还是有的,社交层面也是可供参考的。口才听蔡康永,点评听郝蕾,黑色幽默听王晶,犀利听李诚儒。前两期超乎预期。”

《导演请指教》,电影市场的横切面

《导演请指教》第一期下中,梁龙导演执导的短片《疯狂的外星人》因多数观众按下离席键、现场票数低于120(总票数为250票)而被暂停播放。在点评环节,专业鉴影组和大众观影组“正面交锋”:影评人嫌弃观众看不懂,观众觉得影评人故弄玄虚。

按下离席键的观众说“抓不到导演给的信息”,专业鉴影组的危笑、张裴贝一、袁子弹、张焕毅等人则“力挺”梁龙的短片,在张焕毅看来,“这个片子在不受到大众喜欢的一刻,才真正完成了”。观众并不买账,吐槽“有些老师的点评有点故作高深。”

专业鉴影组成员、独立制片人赵文迪认为,“我们其实是在用我们的经验引导你们”“这样你们才能够从正确的入口进,从正确的出口出”,观众反驳“就像吃甘蔗要去嚼人家嚼过的,那还有意义吗?”

《奇葩说》辩手席瑞在微博引用了赵文迪的话,形容这是“今年听过最爹味的发言”,在小正看来,这种表达有些高高在上,影评人只是给大众提供一些可能没有想到的角度,不存在谁引导谁的问题。

这是一部只有2分的电影神作(4.1分的导演请指教)(6)

图源:席瑞微博

影评人创作影评,的确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本身,但这种说教式的、较高姿态的表达自然会引发观众的不满,而想要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或许要做到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所说的,本着求同存异的心,不要带有知识的优越感。

观众或许并不需要按照影评人的思路思考才算“找对入口”,“看电影是一种主观的审美感受,是你觉得好看才好看,而不是影评人说好电影才好看。”小马告诉娱刺儿(ID:yuci-er)。

“看电影是需要成本的,观众真的要拿钱、拿时间,两个小时加上去电影院路程的时间来看一场电影,那这场电影能不能令他愉悦,能不能令他快乐,这件事是作为商业电影、我作为制片人,放在首要的。”在关于“电影需不需要看懂”的讨论中,制片人陈祉希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事实确实如此。电影作品最终要面向市场、由观众来买单,那么观众的意见就格外重要。

《导演请指教》中所反映的“市场”与“电影”之间的矛盾确实存在。

如文艺片的困境。影评人在点评德格娜时提到的影片《气球》(由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执导),也是一部叫好不叫座的影片。该片在国内上映前就已经参加过全球60多个电影节,但票房仅668.4万。

悦幕统计了2019年上映的44部国产文艺片的票房(统计周期内《兰心大剧院》未上映),累计票房仅5.89亿,其中,只有14部影片票房过1000万。

文艺片着实不易,但问题并不是“指教”观众就能解决的。节目中,陈祉希感慨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到文艺片的导演,方励为她支招,每赚100块花20块去投资这类影片,而这也是陈祉希在做的事。

导演们需要操心的,不只是舆论和市场,创作本身也面临种种限制,在节目中,单单是选演员,就难住了不少导演。

先导片里,16位导演向自己心仪的演员发出邀请,曾赠作为“无从参考”的新人导演,未能挑选到心仪的男演员,最终找到张晚意救场;以高情商和会说话著称的蔡康永,三次试图说服李诚儒最终仍被拒绝;毕志飞更是面临尴尬场面,最终由节目组帮忙联系到演员。

这是一部只有2分的电影神作(4.1分的导演请指教)(7)

图源:新浪微博@导演请指教

《导演请指教》呈现了行业的一个切面,展现了新人导演面临的“无人知晓”、”选演员难“等问题,小众类型片导演面临的“不叫座”窘境,以及所有导演都要经历和遭遇的,舆论的评价和审视。

节目播出以来,一直遭受着业内人士和电影爱好者们的质疑,两天时间拍出的“学生作业”、并不需要扶植的所谓新人导演,鱼龙混杂的影评人,见人下菜碟的评判标准……在他们看来,这档号称“导演扶植计划”的综艺,实则是在消费导演和电影。

但《导演请指教》并不是一档没有优点的综艺。密集的情绪点和极高的话题度为节目带来热度、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为新人导演们打开了通向更多观众的大门。

与此同时,它还呈现了电影行业中,观众与市场,小众影片存活,新人导演创作之难的问题,为观众提供了解电影行业的窗口。

《导演请指教》在有限的空间内,为影视产业链上的所有人塑造了一个电影舆论的真实生态。将导演、演员、制片人、影评人和观众聚在一起,面对面,将各辩论,难得的将各方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展现的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一起。

第二期下,制片人方励在点评艺术题材时,说道:“我们作为艺术片也好、民族题材也好,我们要讲究打发,不然把阵地都丢光了。”第三期上,演员惠英红说道:“你不能说,这个赚钱就全都去拍这个,很快电影就会垮掉;对社会有贡献,也是一个考虑的点。”

这些都正在替代争执,成为真正的传播金句。

《导演请指教》或许不能在时长、内容、专业上满足很多电影爱好者的期待,而作为一档综艺,但绝不是一档毫无价值的“烂综艺”。

(应受访者要求,小正、小马、小彤、小张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