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楼婍沁
对于波司登来说,转型成果的验收时刻似乎以一种未想到的形式提前到来。
6月24日,沽空机构博力达思研究(Bonitas)发布报告称,以羽绒服产销业务闻名的港股上市公司波司登涉嫌虚报利润、内部利益输送等欺诈行为,随着相关行为被揭露,该公司股价“注定走向毁灭”。
报告一出,波司登股价大幅下跌,随后该公司宣布停牌。停牌时,该公司股价下跌24.78%,创下2018年7月以来最大跌幅,市值蒸发60.97亿港元。
波司登在当日下午给出回应称,沽空报告内容不能反映公司真实情况,澄清公告经董事会讨论后会第一时间发布。
就在此前不久,多家券商机构都曾表态看好波司登的股票市场表现。如国盛证券在6月17日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该公司后续收入及盈利能力有望增长,因此给予波司登的股票“增持”评级。招银国际与东方证券也都因看好该公司的业绩未来增长空间,因此给予其股票“买入”评级。
界面时尚曾在此前的报道中提到,波司登正在开启一场转型自救。而上述机构对于波司登的看好正是源于其自救后显现的一些效果——清理库存、调整业务重点、主力品牌年轻化转型等。
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9月,波司登在纽约时装周举行新品发布会,展示了一个顺应当前街头时尚风格的全新羽绒服品牌形象。而推出这一形象对应的是,波司登在2017年11月确定了“全球热销的羽绒服专家”的新战略定位,并希望凭借年轻人喜欢的时尚设计风格,与加拿大鹅、Moncler等国际高端羽绒服品牌,甚至是一些销售羽绒服产品的快时尚品牌一较高下。
“我承认,之前把波司登做成功了,但是中间可能没有管理好,里面出了一点问题,现在回过头来,我们要追求年轻潮流。” 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在一次媒体沟通会上如是说。
从财报数据看,波司登的危机从2013年开始。不管是集团总营收,还是其最主要的羽绒服业务的营收都自这一年起开始下跌。以集团总营收数据举例,2013年时,波司登羽绒服销售额达到93.25亿元,而2015年时,这一数字直接下降到了62.93亿元。
事实上,在2013年以前,波司登已开始一系列的转型动作。只是事后回看,当时那些未雨绸缪的转型并未让企业走得更顺利,反而为日后埋下隐患。
2010年,波司登公布“四季化产品”战略,期望通过开发非羽绒服品类的业务,摆脱羽绒服淡旺季收益不稳定的问题,并分摊集团化运营的风险。波司登为此开启了一波收购大潮,从2011年至2017年收购或投资逾10个品牌,使得自身业务涵盖男女装成衣、童装、休闲服饰、潮流服饰、家居品、校服等领域。
多少有些出乎波司登意料的是,公司业务领域的迅速拓展为公司带来的更多的,是在相对生疏的市场里不断碰壁的经历。比如,波司登在2012年收购的英国男装连锁品牌Greenwoods在2017年9月破产。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波司登在非羽绒衣业务拓展上让人觉得缺乏深耕的耐心。其在2011年前开始经营的7个品牌中,已有5个或被剥离、出售,或者选择终止投资和合作。
值得提到的是,在上述沽空报告中,波司登的收购动作被重点提及。
该报告称,波司登曾有三项主要收购协议涉嫌人为抬高收购价格,从利益关联方处,购买仅有少量价值甚至没有价值的服装品牌。波司登2011年收购中高端女装品牌JESSIE的交易直接被点名。按照该沽空报告的说法,JESSIE是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利益关联方申请注册的竞争商标。据公开报道,波司登于2011年10月31日斥资人民币8.9亿元收购了JESSIE七成的股权。
当然,从回归羽绒服老本行的战略中心转移层面看,关停部分非主营业务也是波司登不得不做的其中一项准备。
与此同时,波司登开始加大折扣力度清空库存,并缩减门店数量以节省开支,为后续转型打好基础。
2015财年底,波士顿的羽绒服业务总营收较前一年同期同比下降32.6%至40.8亿元,品牌门店数量锐减近一半,仅剩6599家;而库存量较前年同期下降8.9%,开始“稳步下降”。
而一系列减负动作很快收效,从2016年开始,波司登的财务数据终于恢复正向增长。根据该公司发布的财报数据,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6个月内,波司登实现总营收34.44亿元,较上年同期上涨16.4%,净利润则杭州41.28%至25.84亿元。而在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2018财年,收入同比上升30.3%至88.81亿元,净利润63.95亿元,同比上升73.26%。
波司登董事长高德康当时对相关业绩给出评论称,2018年以来,集团实施的聚焦主航道、主品牌的战略举措,能够与消费者的喜好以及市场发展方向紧密相连,并互相产生协同作用,因而取得了较好的业绩。
但这并不意味着波司登的转型已经取得实质成功,转型依然道阻且长。因为从竞争来看,现在的波司登仍然处境严峻——2010年时,波司登旗下四个羽绒服品牌的体量可以占据中国羽绒服市场36.7%的份额,而到2018年时这一数字已被蚕食到仅剩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