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说弱国无外交,战败国更谈不上外交,只有耻辱。

中日《马关条约》就是大清国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之后,与日本签订的。

满纸屈辱,伤透了当时全国士子之心,也成为了日后中国近代历史走向的一个岔路口。

那么《马关条约》究竟写了什么?接下来花八分钟带你看完。

中日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城下之盟的耻辱)(1)

《马关条约》原本(现藏于台北故宫)

朝鲜独立,大清伤了面子,又伤里子

第一款: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这开篇第一款不是割地,也不是赔款,而是要求清国正式承认朝鲜独立。

有没有搞错?打了半天,日本一上来就是要求这个?似乎有点费解。

但是了解甲午战争背景的都知道,这场战争的直接起因就是争夺朝鲜。

当然日本的最终目的,绝不是帮助朝鲜摆脱大清国的掌控而实质独立,而是要吞并朝鲜。把朝鲜从大清藩属国的地位中拉出来,使其独立,只是他棋局中的第一步。

果不其然,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15年,1910年日本就通过《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了整个朝鲜。

中日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城下之盟的耻辱)(2)

《马关条约》的谈判现场

那么承认朝鲜独立对大清国意味着什么呢?

从现实利益来说,朝鲜独立之后基本上就被日本完全控制了,清国从此就失去了这样一个天然的战略屏障。

这个已经是严重伤害到国家核心利益了,但这还不算最重要的,比这更重要的是,朝鲜的独立让大清国丢掉了它当时仅剩的最后一个藩属国,致使一直以来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幻想彻底被戳破。

华夏中心的天然优越感不在了,谁代表着文明,谁又是蛮夷,标准开始变得模糊。支撑着这个帝国的意识形态——儒家的那套世界观,越来越不能解释眼下的这个世界。

这一点对那些一辈子被儒家教育出来的士子们造成的心灵上的巨大震撼,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到的。

举国士子的悲痛,一小半是因为朝鲜作为战略缓冲要地的丧失,而一大半是哀叹自己毕生所学的那套信仰的彻底坍塌。

割辽东,还是割台湾?这不是一道选择题

第二、三款

中国将管理下开地方之权......,永远让与日本。

第一、下开划界以内之奉天省南边地方。......。

......。辽东湾东岸及黄海北岸在奉天所属诸岛屿,亦一并在所让界内。

第二、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

第三、澎湖列岛。.......。

接下来的二、三款便是开口要地了。一口气要了辽东半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全部得割让给日本。血口大张,有点出乎大清国的意料。

战败割地,这原本也在清政府预料之中,但没想到日本这么狠,要得这么多。尤其是辽东之地,这可是祖上的龙兴之地,要割这块心头肉,其痛、其耻可想而知。

朝议时,有大臣曾提议,如果割地不可避免,那么只能接受二选一,割台湾保辽东。理由也很明显,台湾乃边陲一岛,辽东可是龙兴祖地。

可是没想到,李鸿章带着这个建议与日本人一谈,就被日本一口回绝。这不是一道选择题,没有选择的余地,两地都得割。

清政府面对日本的强硬,手上也没啥谈判的筹码,最后不得不屈辱地接受,将此两地在《马关条约》中都割让给了日本。

中日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城下之盟的耻辱)(3)

《马关条约》日文原件

不过事情后来发生了变故。

《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得知详细的文本,感觉到日本这一口吃的有点大,都快要吃到自己盘子里来了。所以以俄国为首的三个列强国家,一起逼着日本最终把辽东半岛给吐了出来,归还给了大清。

这也就是今天我们谈到《马关条约》时,只讲割台湾,而很少讲割辽东的原因。

千万两太少,我要上亿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日本不仅要地狠,要钱也同样狠。

日本起初开出的价码是三万万两白银,这让清政府一脸懵。赔款,可不带这样玩的啊!

之前大清跟欧洲列强也打过,也败过,赔款顶多也就千万两的级别,这下你日本一上来就过亿两,还能不能好好聊啊!

当时大清国全年国库收入才不到八千万两,这三万万两几乎等于四年全部国库收入!日本这哪里是在要钱,简直就是在要命啊!

可日本不理你这些,好不容易摁住一个大金主,还不往死里敲诈啊!双方在赔款金额上来回讨价几轮,互不让步,于是谈判一时就卡在这里。

中日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城下之盟的耻辱)(4)

《马关条约》谈判地点在日本春帆楼

一个突如其来的意外事件打破了谈判的僵局。

在一次谈判结束之后,李鸿章正在回去住所的路上,一位日本的激进青年,从人群中向李鸿章开枪行刺,李鸿章当场面颊中弹,鲜血顿时就染红了他的官服。

这个事情完全是个意外,让日本一下子在国际上遭受巨大的舆论谴责。日本得知此事后,也是恼羞成怒。一方面抓捕凶手,另一方面也是紧急安抚探望李鸿章,连日本天皇也亲自发谕旨慰问。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为了稳住李鸿章继续谈判,同时也为了表达日本政府对这一意外事件的歉意,决定将赔款减为二万万两。这便是条约中最终的赔款数额。

但我们也常说甲午一败,清国向日本赔款两亿三千万两白银,那这多出来的三千万两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三国列强逼着日本退回辽东后,日本不退不行,但一想也不能白退,于是又向清国提出你得再拿银子来换,开价三千万两。

这一来回,清国总算暂时保住了辽东,不过又得多掏出三千万两。这笔费用被称为赎辽费。

仅通商不行,我还得开工厂

第六款

......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

湖北省荆州府沙市,

四川省重庆府,

江苏省苏州府,

浙江省杭州府。

......。

第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第六款是通商条款。在现有通商口岸的基础上再增开四口通商,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

开通商口岸对于清国来说已经是见怪不怪了,只是之前的通商口岸大多在沿海一带,这个四个却深入到了内陆腹地。

在通商条款里有一个看似并不起眼,但是却对日后影响深远的条款,那就是日本获得了在通商口岸自行开设工厂的权利。

在这之前,清国被迫向西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那也只是允许列强各国将本国的货物运来卖,但是想直接开个厂在本地生产,那是不允许的。

日本在这个条约中开了先河,不用大老远把东西运来了,而是可以直接在通商口岸开个工厂,本地生产然后销往全国。

其他西方列强各国一看,这好事不能日本独享啊,于是纷纷跟清国政府说,我们可是签有最惠国待遇条约的,日本享有的权利大家应该都有份,结果列强各国都有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了。

中日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城下之盟的耻辱)(5)

日本画册中的《马关条约》谈判现场

这个对当时清国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列强凭借先进的工业生产制造技术以及雄厚的产业资本,直接在清国内开办工厂,设立洋行,逐渐控制了整个清国的经济命脉。

另一方面,洋人都能办厂了,自己人在自己国家却不能办厂,这道理怎么也说不过去,清政府也不好再禁止了。于是国人搭了马关条约这趟便车,终于获得了民间自办工厂的权利。

在这之前国人要想在国内办厂,只有两条路。要么你自己就是朝廷官员,这叫官办;要么你就得傍着一个官员,这叫官督商办。不管是哪条路,朝廷的批准都是不能少的。

清廷放开民间办厂的限制之后,国内民族资本开始逐渐兴起,经济权力开始逐渐摆脱政治权力的附属,从而打破了权力来源一元化的机制,整个社会开始出现了权力的多元化。

后来士绅跟商人逐渐合流,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绅商阶层。而这一阶层的出现,让传统皇权体制下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王朝最终的垮台也与这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割不掉的联系。

到此《马关条约》里的主要条款就聊完了,还有其他几个条款分别写的是如何撤兵,交换俘虏,何时何地换约等,就不细说了。

《马关条约》让日本意外暴得大利,也让大清遭受一记闷棍。此后,中日两国道分二途,各自向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