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龙碑》字的结构特征是“斜画紧结”,所谓“斜画”,并非是将笔画故意写斜,而是笔势服务于结构,因字赋形整体向右上倾。点画如切金断玉、结构欹正相生,构成了《张猛龙碑》精神飞动的天成之美。以“斜画紧结”的结构为轴心,或体高尤耸,或由方变纵,或由方变扁,或反结异态,或持重端正等。下面将这些变化结构变化举例分析。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1)

以方变纵

以方变纵的字,有意伸竖编横,撇捺跌宕,使长方结体的长画更长,密中见疏,搭配甚妙。如“凫”字上部的“鸟”从左向右,下部的“力”由右向左,笔面繁多,玲珑剔透,结体为“S”形,美不胜收。“贫”字的“分”部撇捺收敛,密聚适宜,持重中显神采。“荡”字上部疏朗,“皇”字上部竖起,这两个字的底横截短,更显全字耸高,但不失地载的分量。

以下这三个例字应该皆属方形结构的字体。“下”“才”两字上横化长为短,突出长竖,“下”字的点上挤,“才”字的撇穿右收左,“道”字全字收紧,“首”部横贯穿全局,密聚见空灵,突出“斜画紧结”之特征。

以方变扁

如碑中的“乡(鄉)”“临(臨)”“无(無)”三个字是变方为扁的例子,本来也是方形结构,可是它一反常规 ,横长而竖短,反密为疏,与变横为纵的主体结构形成了强烈对比,既调节了主体结构的绝对性,又丰富了主体结构的多变性。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2)

让左移右

碑中的“食”“石”“当(當)”“中”“守”这几个字明显重心右移,从结体上造成左疏右密,再加上笔画的展左敛右,使密者更密,疏者更疏。在布白上有着强烈的对比,同时给人以很强的节奏感。这也符合《张猛龙碑》“斜画紧结”的特点,构成了结体险绝这一主要特征。

“食”字的第一笔长撇使整个字有了开张的气势,加之厚实的用笔,使整个字更加沉稳,并起到了补白的效果。“良”部右移奠定了基础,右上的捺笔是放中有收,既调节了长撇,使之长而不显唐突,又为下面"良”的敛势作了准备。另外“良”部耸高敛左右,使整个字放中有收,沉雄之中寓灵秀,从而使整个字活起来,可谓精神飞动。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3)

“守”字由于下部重心的右移,使整个字的结体基本上是一个倾斜的“十”形。横向的起收笔,多方切且厚重,写出了宽博之气;纵向写得比较圆浑,且略提笔,使纵向有耸高之意,同时不乏地载之势。再看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宝盖横钩和长横起笔的厚重形成呼应,宝盖儿的第二笔的方切点和最后的点构成呼应。最妙的一笔就是“寸”字的中点,用的是反扣写法,既避免了与钩的碰撞,同时把重心移向中心,而没有使重心向右上方发展。再加上长横的起笔较重且下垂,从而使左下角的空白疏而不空。整个字倾而不倒,方雄之中又见圆穆,浑然一体。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4)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5)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6)

孙伯翔

1934年出生于天津武清县。

晚号“适叟”。

一生以魏碑书体立足于当今书坛,

2013年获中国文联第十一届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5年获第五届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关于书法创作时的心态

学书法,莫求名利,学书法的目的千万不要想着有一天成为大书法家,这样你反而会为其所累一无所获。作为书法人,我们一定要摆正位置,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之宝,千百年来传承至今,在我们手里要在继承中有所创新,不要墨守成规。要继承也要变化,因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正所谓:万象皆点线,无处不方圆。

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要做到专家点头,群众鼓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虚怀若谷这才是前进的方向。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7)

关于怎么写好书法

书法要先从横平竖直开始,艺术性是后话,先从临摹仿照古人开始,学古出古,一提一顿皆有道理,要把每一笔每一画,都看成是有生命的,它们都是活的,就像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其实是大自然写的“一横”,长白山百年苍松是大自然的“一竖”。

关于“继承”和“创新”

学书法要走好自己的路,还要继承和创新并行。只继承,圈在里面出不来;只创新,就会是无源之水。就拿我自己的学书道路来说,我过去是写唐楷的,后来写魏碑,现在我又把帖的东西也吸收了一些。此次书画展我写兰亭序、圣教序,就是有意尝试碑帖契合。

我有一副对联:“品酒醇醅迥异,学书碑帖无町。”现在我更趋向于写得和谐、清凉,最后追求的是清凉之境。所谓清凉之境,就是想让人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清凉,这是我的目标。

张猛龙碑长的写法(一点一画皆文章)(8)

关于“帖学”和“碑学”的看法

人人都有偏爱,偏爱乃为自然,偏见则是极大错误,误人误己,书法人应该有包容宽广之情怀。我学魏碑,爱其将军之体,健将之躯,雄而不狰,威而不猛,切忌狂怪。一生长旅,转益多师,既喜碑又喜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我一生理想。对任何一种碑帖,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追至底,自会成家,也自然有变。

现在写碑与写帖的人都不少,光写帖就会缺少刚强与浑厚,光写碑就会缺少韵味与精微。写碑与写帖的人不能互相贬低,对于碑与帖都应该衷爱它,它们没有截然的界限,关键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换句话说,碑有碑的优势,帖有帖的长处,碑帖结合就是优势互补整合,使书法的形态更多变化,内涵更丰富,美感更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