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人物志0022:忠义不降的曹魏猛将——庞德

本文作者为黄昏深处,主编为萨沙,如果转载请务必注明

庞德,字令明,是三国时代曹魏阵营的一名武将,同时也是在“三国猛将录”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尤其在《三国演义》的描述中,他的战绩非常出色:杀钟进,救韩遂,斩陈武,败魏延,先后与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等猛将单挑,都完全不落下风。尤其是在襄樊之战,在与武圣关羽的激战中抬棺决死,力战关羽父子数轮,还箭射关公,并深为后者所忌惮……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

可以说,庞德在演义小说中,绝对算得上是武力榜上名列前茅的存在。现代的三国电玩和桌游的设定上,也往往将庞德的武力设得很高。比如说国产著名策略类游戏《三国群英传2》中,庞德的基础武力高达97,在整个曹魏阵营仅次于许褚典韦二人(98),比曹仁夏侯惇徐晃张辽等一众人等都高……

而且,除了出色的武力和战绩以外,庞德的“忠义”也是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还是在襄樊之战中,由于于禁的战略失误,导致关羽利用秋季大雨水淹七军。不善水战的庞德最终在水中被周仓所生擒,被押到关羽帐下。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

虽然已为阶下囚,但是身为俘虏的庞德却睁眉怒目,立而不跪,面对关羽的屠刀更是引颈受刑,视死如归……最终,一代名将就这么魂断荆州,并给留下了“忠贞义烈”的千古美名。

后人在说起庞德这个人物的时候,多少都不免会有些惋惜。尤其是想不通,他既然原本是西凉武将,为什么不跟随马超一起投向刘备,加入蜀汉阵营?这样他不仅不会遭遇后来被关羽所杀的惨祸,还能在蜀汉为将。而且以他的本事,在人才并不丰富的刘备集团,肯定会显得更抢眼,甚至能受到比在曹操那边更大的重用。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3)

而且,既然庞德这个人如此忠义,那为什么在在马超麾下却看不出来?反而是到了第二个主子曹操的帐下,才表现出了此等忠烈?难道是因为他的家小,都扣押在许昌,被曹操作为人质,所以才不得已而为之?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庞德,其人生轨迹和演义小说上的描述,是颇有些不同的。我们还是要翻开史料的记载,才能真正去还原关于庞德的历史事迹,作战战绩,以及阵营归属。由此才能完美地解答,上面提出来的两个问题。

首先,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史书中,有庞德的独立传记。位于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中。也就是说,在陈寿的笔下,是完全将庞德划入了曹魏一方的阵营,而且是和李典、臧霸、许褚、典韦等猛将作为同一书立传,足以看出庞德的身份,确实也是一员武将。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4)

庞德的传记并不算长,但也不算短。全文一共790个字,除了一开始介绍了庞德的名讳表字,和入仕过程之外,其它大多是对其战绩的记载。

他出生于南安郡狟道县(今甘肃省武山县),在东汉末年的行政划分上,南安郡隶属凉州……也就是说,庞德和马超马腾等人一样,是“西凉人士”。而且在少年时代,他就入仕为官,在本郡担任了“州从事”的职务。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庞德字令明,南安狟道人也。少为郡吏州从事。)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5)

众所周知,西凉人悍勇好战,男性几乎人人参军。而庞德也很快在战场上,表现出了自己的能力。他在汉献帝初平年间,跟随马腾等人四处征战,与反叛的羌、氐等外族军队作战。而且屡战屡胜,战功不少,很快就迁至“校尉”,并有了一定名气。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初平中,从马腾击反羌叛氐。数有功,稍迁至校尉。)

于是,庞德也很快受到了曹操的征召,并参与了袁曹两大集团之间的战争,这些都是《三国演义》上所没有写到过的……

是的,在演义小说中,罗贯中掐掉了庞德的这些早年征战经历。但《三国志》等史书,却明确记载了他早年的征战记录。当时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河北袁绍病逝。曹操乘此机会率军北上,讨伐袁氏集团的残存势力。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6)

我们知道,袁氏集团虽然之前输掉官渡之战,损失惨重。但袁氏集团毕竟在河北地界根深蒂固,而且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再加上袁绍的继任者袁谭、袁尚等人,也不是毫无能力的草包,联合起来还是有相当的实力,并且在各路战场上,和曹操有来有往。

当时,袁谭派郭援、高干等人进攻河东地界,一路打下了不少城池。曹操为了挽回在河东一代的颓势,便派出钟繇等人,率关中诸将与其作战。而庞德,此时隶属于马腾的儿子马超帐下,也受到了曹操的征召,在平阳一线与郭援、高干等人交战。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7)

结果,作为全军先锋的庞德,不仅一路势如破竹,大获全胜,更是亲斩了郭援首级,立下大功!如此战场表现,自然是令主子曹操非常满意。很快就将庞德拜为了中郎将,并加封为“都亭侯”,可谓是既升官又进爵。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建安中,太祖讨袁谭、尚於黎阳,谭遣郭援、高幹等略取河东,太祖使锺繇率关中诸将讨之。德随腾子超拒援、幹於平阳,德为军锋,进攻援、幹,大破之,亲斩援首。拜中郎将,封都亭侯。)

之后,庞德也没有辜负曹老板的信任和提拔,在随后的“弘农平叛”中,他又跟随上司马腾一起,征讨叛乱的黑山军,在东西崤山之间数次作战,并数次大获全胜。而且在每次交战中,庞德都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其勇毅声望冠绝于西凉军中……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8)

我们都知道,西凉军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以骁勇善战而著称的。而庞德能在这样一个本身就“以武为荣”的团体中,获得如此高的声望,足以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和勇武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甚至在整个天下,都算得上是威名赫赫!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后张白骑叛於弘农,德复随腾征之,破白骑於两殽间。每战,常陷陈卻敌,勇冠腾军)

然而,虽然已经在战场上声名显赫,而且立功颇多,但在此后的整整十年中,庞德却几乎在史料记载上隐身。既没有受到曹操调遣,参加之后的军事行动,也没有他在政坛上的任何表现记录,这又是为什么呢?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9)

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分析一下西凉军这个团体,以及“西凉”这个地方的特点,才能得出结论。

我们知道,东汉时期天下划分为总共十三个“州”,而凉州也是这十三州之一,论行政地位,和其它州如兖州、冀州、并州、徐州等齐平。然而事实上,和其它十二个州相比,凉州不仅是地处偏远西陲,而且人口稀疏,多民族聚集,风土人文也大大迥异于中原……

据史料记载,凉州的设立,是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击败匈奴,并将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以后。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遥远,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古代交通不便,所以后来不管是西汉东汉,对于凉州的控制力,都一直非常有限。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0)

到了东汉中期以后,凉州一代的羌人又屡屡发起叛乱,汉羌战争持续百年,受到战乱破坏生产凋敝,汉族百姓又大量内迁,导致当地人口锐减……到了东汉末年,凉州地带的羌族鲜卑等民族的比例,已经是非常之高,尚武彪悍的文化也异常盛行,完全不同于中原的儒家文化那一套……

不仅如此,随着东汉王朝的逐渐衰落,也进一步放松了对凉州的控制力。导致这个原本就各族聚居的地方,基本上处于了“半独立”的状态。而且凉州的内部,也早已经逐渐形成了军阀割据的态势。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1)

也就是说,到了东汉末年的时候,表面上还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的凉州,实际上早已经成为多个“军事集团”分裂割据的状态。名义上,他们还是以“汉室”为尊,而实际上却并不完全服从命令和调遣……同样的,中原王朝对待他们的态度,也往往是一方面利用之,另一方面却也同时在提防着他们……

尤其是,在董卓乱政,肆虐洛阳长安两京以后,中原执政者始终对于西凉军一系的人心有芥蒂。除了有时候军事行动中,会引他们为外援之外(如曹操令段煨、梁兴等人杀李傕郭汜,刘焉邀马腾共同进军长安等),基本上大多数的时候,都并不待见西凉军的人。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2)

所以,庞德既然是西凉军的人,那么就不可能得到曹操的真正重用。尽管他确实勇猛善战,而且立功不少,但就是由于他本身所属的派系划分,完全锁死了他的晋升空间,始终只能在西凉军中任职……

据史料记载,在凉州声望最高的人原本是董卓,董卓被暗杀且李傕郭汜等人也覆没之后,凉州地界在普通民众心目中呼声最高的人,成为了马腾。马腾后来被汉廷封为槐里侯,入朝当了卫尉,西凉地方的实际声望最高者,又落到了他的儿子马超身上……而原本就追随在马腾身边的庞德,此时也隶属了马超的麾下。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后腾徵为卫尉,德留属超)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3)

在接下来,我们就要说说庞德跟随马超叛乱,与曹操为敌作战的过程:

在《三国演义》小说中,这场西凉叛乱的根由,是曹操采纳荀攸的计谋,将马腾征召入朝廷,并构建罪名杀之,由此激起了西凉军众部的不满,所以起兵反叛……而且在这场叛乱中,庞德还作为马超的左膀右臂,一方面出谋划策,一方面领兵征讨,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杀得曹操割须弃袍溃败不堪。

然而在真实的史书记载上,却是马超韩遂等人先起兵作反(曹操借口征讨益州,要借道经过,对凉州诸部形成了威胁),才导致马腾被处死。而且西凉军的叛乱作战,并没有小说上所描述地那么精彩顺利。除了在战役的初期,倚仗着起兵的突然性,以及自身兵强善战等优势,确实占据了一定的主动性,也确实攻下了一些地盘……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4)

然而,在曹操缓过劲来以后,战场的形势就很快得到了扭转。在其“声东击西”、“以逸待劳”等谋略战术下,西凉军各部人马举棋不定,又很快在曹操的“离间计”作用下,几乎分崩离析……

至于庞德,在这场叛乱之战中,其实也并没有任何的战绩记载。直到后来冀城失陷,丢掉根据地以后,庞德也不得不随马超一起,率军投靠了割据汉中的张鲁。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太祖破超於渭南,德随超亡入汉阳,保冀城。后复随超奔汉中,从张鲁)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5)

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一样,汉中此地,也成为了庞德人生的转折点。他就此真正投靠了曹操,并成为了曹魏集团的“正编人士”。不过并非是如同演义小说中所说,他因为生病卧床,而没能赶上马超增援刘璋的战事,所以才在张鲁被曹操灭掉以后,转投到后者麾下……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只提到了庞德随众投降曹,并且被封官拜爵的简单经历。就此可以看出,其实庞德投降曹操的过程,也十分平淡,并无演义中所描述的,他与张郃、夏侯渊、徐晃、许褚四将力战不败,并被曹操以“反间计”离间,挖坑擒获,老曹又亲自松绑劝降等事迹。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6)

事实上,从史料的记载推断,庞德在汉中这个节点,应该是和马超“分道扬镳”的一个过程。因为在真实的历史上,马超并没有受张鲁所托,率兵入蜀援助刘璋,并与刘备作战等事迹(与张飞单挑的事情就更不存在了)。而是直接派人联系刘备,主动要求接纳……

而庞德呢?他并没有继续跟随马超,入蜀加入刘备集团,而是主动率领自己的部众,投降了曹操。而素闻庞德勇猛的曹操,对他的投效也十分满意,立刻就拜他为立义将军,封为关门亭侯,并食邑三百户。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太祖定汉中,德随众降。太祖素闻其骁勇,拜立义将军,封关门亭侯,邑三百户)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庞德这个人在主观意志上,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叛曹”,相反在他的心中,反而是更认同曹操所代表的政权。虽然一开始受到整个西凉军叛乱的牵连,他也是身不由己,只能跟着马超行动。但后来一旦有了合适的机会,他便赶紧投靠到了曹操那边去……

再接下来,我们就要继续解读一下,庞德正式加入曹魏集团之后的作战经历,以及他在襄樊之战中,和关羽作战的。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8)

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十月,侯音、卫开等人在宛城作反,庞德便领兵与曹魏宗族大将曹仁一同进军,攻打宛城。到了次年的年初正月,宛城攻破,庞德也斩了侯音、卫开的首级,算是顺利完成了任务。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侯音、卫开等以宛叛,德将所领与曹仁共攻拔宛,斩音、开)

之后,庞德又受命领兵向南,驻扎在了樊城一代。而他这次面对的对手,就是在刘备入蜀以后,任命的荆州统领关羽……这里和《三国演义》上的描述也不同,庞德并非是在后来于禁救援樊城的时候,才跟随于禁为副将,统率“七军”赶来的。而是从襄樊之战一开始,就跟随着曹仁进驻了樊城,而且和关羽之间,也鏖战过良久……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19)

这里也能看出,曹操其实对于庞德这种投效的西凉军将领,还是有所防范的。并没有将他任命到同时进行的汉中之战战场上,面对他的“旧主”马超。而是尽可能将他派往其它不太想干的战场。

但即便如此,由于本身的西凉军出身,庞德还是免不了受到很多人的猜疑。且不说有马超这个“旧主”的存在,就连庞德的亲兄长庞柔,也在蜀中为官给刘备打工,难免会让人心对于庞德的忠心和立场,而产生怀疑。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0)

对此,庞德也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亲口对所有人说,自己身受国恩,义在效死,必然会拼死作战。而且和关羽之间,他也必然亲身出击,非要在战场上分个高下才行!后来的事实表明,庞德确实在战场上表现勇猛,不但身先士卒,还一箭射中了关羽前额,令其受伤……这样一来,关羽的荆州军也从此忌惮上了他,并称之为白马将军(庞德常骑白马作战)。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讨关羽。樊下诸将以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后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时德常乘白马,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

可以说,正是由于庞德的拼命作战,才使得在襄樊之战的第一阶段中,关羽虽然兵力占优,却始终拿不下樊城。眼看曹操那边又派来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率领数万人马前来增援,届时无论兵力还是战力,都会强于关羽的人马……

是的,按照一般的战场理论推断,襄樊这一战,就会随着曹魏援兵的到来,将关羽军击退而告终。而庞德在这一战中奋勇杀敌,并保城池安全,肯定也算是大功一件。之后绝对少不了加官进爵,并且得到主子曹操的更加赞赏。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1)

然而,我们都知道后来发生的事情,一场意外的秋季大雨,直接冲垮了于禁麾下的部队,所谓“水淹七军”……而庞德此时,在主将曹仁的命令下,率军和于禁一起在樊城北边十里的地方屯扎,自然也一起遭到了洪水的袭击,不得不带着残余人马,往地势较高的堤坝上退守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仁使德屯樊北十里,会天霖雨十馀日,汉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与诸将避水上堤。)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2)

眼见自己已经孤立无援,而且关羽也抓住了此次战机,率水军前来进攻。但是庞德依然死守不降,并命令麾下士兵和自己一起,以弓箭武器不断射击……然而,关羽的兵将都是乘战船前来的,船上有可供躲避的空间,以及箭矢所射不穿的木制防御工事。而庞德那边,却只能守着光秃秃的堤坝,毫无遮掩。这样长此以往,自然是形势越发不利……

很快,关羽的攻势就越来越猛烈,而庞德虽然被甲持弓,箭不虚发,也免不了身边的士兵死伤惨重,军心动摇。麾下怕死的将领如董衡、董超等,都打算丢掉武器,投降关羽,却尽被庞德所收斩,暂时稳住了防线。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3)

不过,随着关羽主力大军的逐渐赶来,庞德手下所剩不多的人马,也渐渐没有了招架之力。但庞德此时还是坚决不降,他对督将成何说:“我听说良将不怕死,不苟且偷生,烈士不毁大节来求活命。今天就是我死的日子”……

接下来,庞德还是意怒恶战,气概愈壮,令关羽始终不能得手。直到身边的人都基本上死光了,他才带着最后几个人登上唯一一条小船,打算逃回樊城……不过由于暴水太盛,出生于北方的庞德又不会驾船。最终小船在风浪中颠覆,庞德也就此丢弓箭等武器,抱着船底在水中苟且活了下来,最终还是被关羽的士兵所擒获……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4)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将军董衡、部曲将董超等欲降,德皆收斩之。自平旦力战至日过中,羽攻益急,矢尽,短兵接战。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战益怒,气愈壮,而水浸盛,吏士皆降。德与麾下将一人,五伯二人,弯弓傅矢,乘小船欲还仁营。水盛船覆,失弓矢,独抱船覆水中,为羽所得)

再接下来,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剧情,庞德五花大绑被押到关羽营中,但面对高高在上的官老爷,他却立而不跪,反而大骂关羽是乱臣贼子,作乱与朝廷为敌。即便是关羽搬出他兄长庞柔来,试图用亲情打动他,希望他能归降,他也绝不松口,并明确表示魏王曹操才是正统,即便是刘备号称汉室宗亲,也不过一庸才而已,他绝不会归附……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5)

结果,就真如同演义小说中所描述的剧情一样。盛怒之下的关羽,下令将庞德退出营门问斩。而庞德也始终面无惧色,引颈受戮,最终成就了他“陨身殉节”的英名……在他高大的忠烈形象的对比下,同样被俘却不能以身求死的主将于禁,自然是成为了一块耻辱的背景板……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立而不跪。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6)

写到这里,我们也算是理清了庞德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真实人生轨迹。应该说,和演义小说中那个勇敢忠烈的猛将庞德相比,历史上真实的庞德,其实形象差距并不大。不同之处在于,罗贯中掐掉了他早年率兵和曹操配合作战,剿灭袁绍余党,以及在投奔曹操过后,平宛城之乱,斩杀侯音、卫开等人的战绩。

相反,老罗又给庞德虚构上了在跟随马超起兵作乱的过程中,各种威风出色的作战记录,使得他在读者们的心目中,被真正定义成了“马超部将”。再加上全书“拥刘反曹”的写作立场,使得他站在了刘皇叔集团的对立面,也想不通他为什么不能对旧主马超从一而终,一起投靠到刘备麾下效力……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7)

而史料记载上的真实庞德,其实从一开始所效忠的对象就是曹氏集团。虽然被西凉军叛乱所牵扯,暂时跟随马超到了汉中。但是一旦瞅准了机会,他就赶紧率部回归,并为自己所认同的“朝廷”全力征战,并不畏生死。

所以个人觉得,庞德其实是个相当有原则的优秀军人,不仅战场勇猛能力出色,而且有坚持有骨气,甘于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和自己所认同的主子,所付出生命的代价……

事实上,曹操在闻知庞德誓死不降的悲壮事迹以后,也表现得甚为伤悲,并为之流泪哭泣。之后为了补偿庞德的牺牲,很快就封了他的两个儿子为列侯。在延康元年(公元221年),曹操去世以后,继承了魏王之位的曹丕,也专门派人到庞德的墓地上,封了“壮侯”的谥号。而庞德的四个儿子,又被赐关内侯的爵位,各食邑一百户。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8)

(《三国志-魏书-庞德传》记载:文帝即王位,乃遣使就德墓赐谥,策曰:“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又赐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会勇烈有父风,官至中尉将军,封列侯)

甚至到了后来的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庞德还再次被追封为“立义将军”,并从祀于曹操的庙庭,享受后人香火进贡……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29)

最终,在后人的口中,庞德也得到了相当不错的历史评价:

曹丕:昔先轸丧元,王蠋绝脰,陨身徇节,前代美之。惟侯式昭果毅,蹈难成名,声溢当时,义高在昔,寡人愍焉,谥曰壮侯。

司马懿: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

陈寿:庞德授命叱敌,有周苛之节。

王应麟:“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则有魏樊城之庞德。

钟敬伯:将军战死沙场,幸也。庞德舁榇而行,何哉!天下成败两途,原不并立,其有死无二,百折不回,须眉丈夫,决不可无此壮志。

…………………………………………………………………………………………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30)

写到最后,我们还需要解释一个疑问,那就是庞德在被俘以后,誓死不投降关羽,并且引颈受戮,是否有考虑其家人为人质的因素?

笔者觉得,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庞德的身份,毕竟是从西凉军的人,真正投靠到曹操麾下的时间还不长。而且之前在马超韩遂叛乱的时候,他虽然只是被波及,但从名义上来说,也算是参与了叛乱。

所以,庞德在曹氏集团中,怎么都不可能是属于,能被完全信任其忠心的那种身份。在他出征的时候,其家小被扣在许昌被监视,充为人质,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一旦是庞德在前线的表现,有什么不轨,虽然曹操不一定会屠戮其家人,但进行各种打压甚至监禁,是肯定免不了的。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31)

而且从史料记载分析,一般在被俘后“英勇就义”的人物,临终前说的话,一般都是比较慷慨激昂那种。很少有像庞德一样,不单是不跪不降,还肆无忌惮大骂。甚至于把关羽和其主子刘备,都贬低成为“庸才反贼”。

很明显,庞德这就是“主动求死”的表现,像是在故意激怒关羽,希望关羽快点将其诛杀,以便将他的死讯传回魏国……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32)

而后来的事实证明,庞德的悲壮求死行为,不但成就了他“忠烈不降”的名声,被君主誉为“忠义”方面的楷模,并灵位从祀于曹操庙庭,受后人敬仰。也就此惠及了他的家人,几个儿子封侯拜爵不说,还就此能借助先父的名声,进入曹魏仕途,可谓是“一人舍命,后代延福”……

甚至在数十年后,庞德的儿子庞会还跟随邓艾伐蜀,并一起兵临成都城下,参与了灭亡蜀汉的战役。也算是报了当年,父亲庞德为蜀将关羽所杀的一箭之仇!(《蜀记》记载庞会找到了关羽的后代杀尽,但无其它史料佐证,可信度不高)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33)

PS:如果,仅仅是如果,庞德没有顾及自己的名声家人的安危,投降关羽并为刘备效力,那么他的后续故事会怎样呢?

从当时的形势分析,如果庞德投靠到刘备阵营,那么得到重用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刘备起家较晚,手下人才捉襟见肘,尤其是能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十分匮乏。像庞德这样能征善战的将领,自然是不可多得的。

再加上,庞德出身于西凉军,而且在凉州地界也拥有相当的声望,这对于刘备集团“谋取凉州”的远景规划,有着相当的价值。想来他后来在蜀汉集团的地位,不会在位居“平北大将军”的马岱之下……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34)

然而我们也知道,关羽在水淹七军之后不久,很快而就因为吕蒙和陆逊的偷袭而失去了荆州。自身溃败被俘不说,就连之前俘虏的曹军士卒和主将于禁,也被放了出来……

马超为什么不投降庞德(为什么庞德不和主公马超一起投靠刘备)(35)

所以,即便是庞德投降了关羽,恐怕也没机会为蜀汉效力。而是更大的可能性,会一同成为孙权的俘虏。最终,他的结局可能比于禁还要惨,就算是曹操手下留情没杀他和他的家人,但也肯定会撸光他所有的功劳和爵位,全家都贬为平民……最终,庞德只会背着“降将”的骂名,在旁人的鄙视眼光中,独自了却残生……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