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慷慨?是要为了建立更好的社会吗?或者,是否像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受到内部冲突的驱使?

人类的慷慨有其深刻的进化基础,毕竟我们的祖先通过相互支持而繁荣起来。互利最明显的例子是分享食物,特别是平等分享有价值的高能量营养,如肉、鱼或蜂蜜。

弗洛伊德是社会情绪理论的主要先驱,如“内疚”和“骄傲”。人类社会性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我们不仅内化他人的行为,还会内化他们的情绪。内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做了让别人不高兴的事情,我们会感到非常不舒服,这种不舒服就被称为“内疚”。

弗洛伊德认为,自豪感在本质上与内疚感相反,即使个人代价很高也无妨,因为它帮助我们的行为得到社会的支持(例如向慈善机构捐款)。

根据弗洛伊德的思维方式,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多数行为都会受到内部情绪冲突的影响。

因此,良好行为确实可能是由内疚感驱动的。当我们做坏事时,便会唤起内疚的感觉。

这种冲突会促使我们采取缓解内部紧张的行动——例如,一个有内疚感的人可能会受到激励,从事不寻常的慷慨行为,以缓解他们自己内心的不适感。

一个基于分钱游戏的心理实验证实利他主义有时是由内疚感驱动的。根据游戏规则,部分玩家收到的钱比预期的多。但他们并不会自留多出来的钱,反而是继续与伙伴平分这笔钱,即使其他伙伴不知道这笔意外之财。

虽然这种行为符合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如果人类是简单的达尔文竞争理论所预测的自私的行为者,那么它就与预期的情况相反。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完全自私的行为者。少数人的存在,比如反社会人格的,突出了这一事实:他们不受内疚感的影响,被描述为缺乏道德感。

什么时候会觉得内心空落落的(你的慷慨大方是真的吗)(1)

▲ 当内疚感警告我们,我们有疏远社会群体的危险时,慷慨大方是恢复自己的声誉和保持信任的有效机制。

事实上,这种内在的内疚感是一种优势,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在一个紧密的、高度合作的社会中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因此,内疚感是作为一个社会性物种的进化中的伴奏曲,其成功依赖于“合作”。

当内疚感警告我们,我们有疏远社会群体的危险时,慷慨大方是恢复自己的声誉和保持信任的有效机制。

虽然内疚感可以帮助解释不寻常的慷慨,但它只是众多影响因素之一。例如,如果一个人在慈善捐款方面非常慷慨,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沉重的内疚负担。

慷慨的另一个关键决定因素是获得资源的机会。

在一个以阶级不平等为特征的现代世界中,富有的人对将资源集中在经济金字塔顶端的继承制度的不公正性很敏感。他们对不应有的优势感到某种程度的内疚,这便会促使他们进行适度的慈善捐赠。

然而,我们不应该夸大内疚作为一种动机的作用。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大量的公共捐款可以被解释为一种财富和声望的表达,也可以被解释为基于祖先食物分享的“原始社会契约”的一种表现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