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后的第一个大型节日。

旧时的北京,春节期间,妇女们一般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到了元宵节这一天,不管是结了婚的妇人还是没出嫁的姑娘,都可以走出家门参加元宵节的各种活动。

关于正月十二点灯笼的说法(正月十五为什么要过城门)(1)

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街上挂满了花灯,大家赏花灯猜灯谜、放天灯、耍龙灯、踩高跷、舞狮子……晚上再吃一碗热乎乎的元宵,可以说,这个元宵节过得非常圆满了。

除此之外,在元宵节这天“走桥”和“摸钉”也是必做的。只是,曾盛行于明清时期的走桥、摸钉,如今已经很少见了。

什么是“走桥”呢?

“走桥”,也叫走百病,游百病,散百病等,这是人们用来消灾祈健康的一种活动。桥在佛教中有“渡化”的意思,所以,过桥也就意味着度厄。

明朝的诗歌、地方志和文人笔记中都有关于“走百病”的描述。明朝《宛署杂记∙民风一》中就曾记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祸,前令一人持香避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而过,取变厄之意。”

明清时期,走桥活动为什么这么流行呢?

在我国古代,一年四季中,妇女们整日忙于家务与田地劳作,久而久之,自然会腰酸腿疼。

而在人们心中,元宵夜走桥不仅会让人们延年益寿,还会消除腰酸背痛等身体不适。

所以,每当元宵节这一天,广大妇女们都会积极参与到走桥的活动之中,乐此不疲。

那何又为“摸钉”呢?

“元宵雪衬一灯红,走百病后摸门钉。但愿来年生贵子,不枉今番寒夜行。”这首旧时的民俗曲中唱的是,妇女们走百病时,如果来到了城门、庙门前,那些已婚但尚未怀孕的妇女,还要悄悄的摸一摸大门上的钉,叫做摸门钉。

关于正月十二点灯笼的说法(正月十五为什么要过城门)(2)

在“重男轻女”还是社会主流思想的封建社会里,人们普遍认为,“钉”与“丁”同音,预示着家丁兴旺,而摸门钉可以帮助妇女们实现生男孩的愿望。

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门、寺庙有很多,而妇女们最爱去正阳门“摸钉”。

传说,正阳门秉“正阳之气”,摸了正阳门的门钉很容易生男孩。所以,很多妇女都会在正月十五这一天,不惧路途遥远,纷纷前往正阳门去摸钉。

而摸钉的习俗早在元朝时便已出现,到明清两朝时更为流行。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摸钉这一颇具迷信色彩的活动已经很少见了。

如今,当人们再次来到北京的古建筑旁,见到高大的故宫城门,也会热衷于”摸钉“,只是没有了从前“求生男孩”的愿望了,更多的是为了祈福。

(责编:李兆年)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本文系BeijingCom原创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