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蝗灾就是天灾,这个灾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干旱属于偶发灾害,但蝗灾属于频发天灾,平均两到三年就爆发一次。
有一种说法,叫作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虫喜欢干旱的环境,特别是湖水或者河水干涸后,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为蝗虫的最佳繁殖地。
蝗虫爆发之时,遮天蔽日,犹如黑云压境,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古代农民,拿这种天灾毫无办法,只能望蝗兴叹!
大家心里肯定有疑问,蝗虫是可以吃的呀,也算是一道营养丰富的美食,可是为什么古人们宁可饿死也不去食用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有一点,古人在饥荒的时候确实食用过,当人们真的到了饥寒交迫的时候,啃树皮,吃草根也不是没有过,更何况区区蝗虫,据记载,唐德宗时期就有过灾民食用蝗虫的记录,由于连年的灾害,蝗灾,导致粮食连年的歉收,灾民们饿的实在没办法,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灾民连草皮都啃不到,无奈之下,灾民们就把蝗虫蒸熟嗮干充饥。
1、根据能量传递效率,假设1吨粮食够100个人吃,那么蝗虫吃了这1吨粮食,那么这些蝗虫所含的能量仅够10人吃,剩下的90人就会被饿死;而蝗虫的营养成分主要是蛋白质,只吃蛋白质是不能活人的。
2、接第一条,蝗虫在不断“迁徙”中飞来飞去,啃完这一片立马就飞到下一片,饥民只能在本地被“啃食”的时候,才有时机抓蝗虫,试问才能抓多少?
3、蝗虫造成的毁灭性伤害是延时发生的,蝗灾通常发生在粮食抽穗的成熟期,所以蝗灾发生的地方,未来一年的粮食“零蛋”裸跑,古代的老百姓交了税赋留下的口粮仅够温饱,甚至大多数时期撑不到下一季粮食收获,根本不可能有余粮,所以蝗灾过后,死伤枕藉。
蝗虫不是静止的庄稼,而是流动大军,他们每到一地,就把当地所有草木洗劫一空,但绝不会吃饱喝足就停下来等着人类消灭捕杀,他们就像白蚁大军一样,不停地保持流动,不停地寻找新的食物来源,直到把所有草木全部消灭,最后才全部饿死。
古代的百姓虽然都有田地,但同时他们的生产力是无法和现代比的,他们不仅更重工具落后,而且种子的水平远不及现代高,因此古代人劳碌一辈子也很难致富,甚至能够糊口就是他们的梦想了,不然古代也没有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发生,农民们是饿的连口吃的都没了。
在古代百姓种地都是要向朝廷缴纳赋税的,而缴纳的赋税就是种的粮食,本来正常的赋税百姓还能够接受,但是经常有贪官污吏作祟,百姓索要承担的赋税往往高于朝廷所定的标准,因此百姓面对苛捐杂税,他们大多时候只能吃个半饱,碰到饥荒的时候他们根本不会有库存粮食的,若是得不到救急,只能活活的饿死!
在古代,人们没有机械的帮助,单靠纯手工,根本无法大肆捕获这些速度极快的流动大军,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蝗虫军团嚣张过境,却无计可施。
蝗虫的危害性在于,蝗虫繁殖性强大,并且活动起来机动灵活,可以很快将一个地区的庄稼甚至禾苗乃至野草,都吃个一干二净。这就导致了被蝗虫残害的地方,老百姓只能依靠树皮、草根这些蝗虫吃不到的东西来糊口。
而古代地方官僚不愿意救蝗灾,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对付蝗虫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水灾和旱灾来了可以凿井、兴修水利,而蝗虫来了,对付起来十分麻烦——毕竟蝗虫的活动性机动灵活,而且黑压压一片,无法有效杀灭。
古人是知道蝗虫能吃的,而且在一些地方遭遇蝗灾时是真的以蝗虫为食的。不是规模较大的大灾,或者朝廷吏政特别混乱,是不会出现饿死无数人的事情的。不然以这个蝗灾频率,多少人也不够死的。那么在大型的天灾人祸面前,蝗灾往往不是致死的元凶。长期干旱等影响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大灾才是元凶,蝗灾往往只是压倒百姓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