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罗氏沼虾已在珠江建立了群落,给原本就“乱成一锅粥”的野生鱼生态增加一个不确定性,或有更多的土著生物遭受生存挤压!
罗氏沼虾到底什么时间流入珠江的,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最近引发热议源于10月份有钓友在珠江斩获了一只手腕粗的罗氏沼虾,关键是它已抱卵。实际上,几年前就有网友发帖称,在珠江捕获过罗氏沼虾。有人据此推测罗氏沼虾已在珠江“安家落户”,它们第一次出现在珠江要么是从养殖户的网箱子逃逸来的,要么是人为放生的。
开篇提到珠江水域的野生鱼生态已“乱成一锅粥”,早就经不起外来生物折腾,这并非危言耸听。
珠江全长2320千米,年径流量3300多亿立方米,是我国第二大河,整个珠江水系大大小小河流多达774条。丰富的水资源孕育了富饶的渔业资源,上世纪80年代以前,珠江水域单是鱼种就有384个,捕获量即便在90年代初期还能达到2万吨。
等到了最近一二十年珠江鱼种却发生结构性变化,大量外来入侵鱼种混迹其中,硬是把土著鱼种逼到了“濒临灭绝”。2011年国内知名水产专家指出,珠江中70%土著鱼种生存状况堪忧,数量正逐渐递减,比如七丝鲚、黄颡鱼、黄颡鱼等。
以广东鲂为例。广东鲂体高而侧扁,呈长菱形,主要分布在珠江和海南岛。60、70年代年捕获量在15吨以上,80年代后则迅速锐减到了5吨左右。广东鲂虽然在珠江也经常被看到、捕获,但与当年完全不在一个量级。广东鲂体数量大幅萎缩,除了过度捕捞、水质恶化等因素外,抢夺了过多食物和空间的外来鱼种也扮演了不光彩角色。
如今珠江鱼种结构几乎被外来鱼种“统治”,首当其冲的是罗非鱼。罗非鱼几乎遍布珠江水系里的大小河流,在部分水域甚至“泛滥成灾”:除了罗非鱼,钓个鲫鱼都费劲!在东江部分江段,罗非鱼在渔获总量的占比竟高达26%,曾处于优势地位的四大家鱼沦落到犄角旮旯的位置。
除了罗非鱼外,珠江水域还有麦瑞加拉鲮、革胡子鲶、短盖巨脂鲤、清道夫等,也有巴西龟、鳄雀鳝。资料显示,80年代珠江水系有3种外来入侵鱼种,而等到了2010年已增加到了9种,2015年则膨胀到了12种,如今到底是否有新的外来鱼种流入珠江,还需要进一步调查。
再回到罗氏沼虾,它会不会对珠江现有生物生态造成影响。
罗氏沼虾原产自泰国和缅甸,是一种体积较大的虾种,雄性体长能超过60公分,体重最大1000克。因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且肉质鲜嫩,烹饪后别有一番味道,在上世纪50、60年代被欧洲多个国家引入,包括亚洲的日本。
1976年,罗氏沼虾作为一种经济类虾种从日本引入到了我国,随后在南方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多个省份养殖,目前一斤罗氏沼虾市场价格高达40-80元一斤,是国内土著虾种不能比拟的。
罗氏沼虾的破坏性主要体现在摄食上,杂食是它的一大特征,小到水生蠕虫、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大到昆虫幼体、小型甲壳类及其他动物尸体等等都是它的口下之物。
更关键的是,罗氏沼虾吃得多、长得快,食物充足的情况下,一年能长15-20公分,这也是为何野外的罗氏沼虾不是正在觅食,就是在觅食的路上的原因——饿!。要知道,在任何水域里食物总量是一定的,某个群体消耗太多势必会影响其他群体生存!
超强的繁殖力是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罗氏沼虾为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幼苗当年就能达到性成熟,此时雌性一般在8厘米、14克左右,雄性10厘米、25克左右。
那么罗氏沼虾有没有在珠江大量出现或者泛滥的情况呢?目前而言,只能说很难,但并不是没有不可能。
上文提到,珠江水域外来鱼种和土著鱼种已乱成一锅粥,其中罗非鱼、清道夫、鲈鱼等均处在食物链顶端,这两个鱼种又偏偏是性格彪悍、能吃鱼卵的家伙,所以对罗氏沼虾的虾卵、幼苗照吃不误!
另外,罗氏沼虾对低温抵抗力弱。罗氏沼虾习惯在23℃-30℃水体里活动,当水温为18℃时活动量大幅减少,当水温降至16℃时反应明显迟钝,低于14℃后一定时间里很可能会被“冻死”。
所以从上述条件来看罗氏沼虾很难在珠江里大量存活。诡异的是,最近连续几年不断有网友称在珠江碰到了罗氏沼虾,这又怎么解释?要知道2020年广东、福建等省份气温极低,按理说罗氏沼虾应该“全军覆没”才对,问题是它没有!
这与罗氏沼虾适应性增强有关,长时间生活在低温环境里,对低温的抵抗力会逐渐增强。另外,罗氏沼虾会不会与其他虾种杂交发生基因变异,以致耐寒性增强?上文钓友的那只罗氏沼虾已经抱卵!如果不是刚从养殖场逃逸出来的,说明已经有了完整的繁殖链,需要警惕!
原创:老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