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铁路提速、集中供暖翻番、

优化新能源车充电桩布局

……

直播现场,市发改委独家回应。

作风建设在行动——大力开展“六项治理”,加快打造“五个中心”。6月17日9时30分,“六项治理”助推全市重点工作系列访谈暨上线答网友问活动举办第三场,市发改委以及市纪委监委派驻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做客长江日报直播间,接受访谈并在线答问。

铁路取暖补贴标准(市域铁路提速集中供暖翻番)(1)

访谈现场。记者杨涛 摄

最新消息:

市域铁路正研究提速,时速约160km

直播访谈期间,网友在直播间聊天室内提问,1 8武汉城市圈建设方面,尤其要注意基础设施建设的互通性,前段时间听说武汉要将地铁修到孝感,请问今后是不是会有更多地铁实现武汉与周边咸宁、黄冈、黄石等地的互通?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新华说,网友提到的问题,也是武汉城市圈建设中不少人关注的问题。

铁路取暖补贴标准(市域铁路提速集中供暖翻番)(2)

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新华。记者杨涛 摄

刘新华介绍,轨道交通分4个层级。第一个是远距离城市之间的,例如武汉到广州,全程4小时,距离远,速度快;第二个是近距离的城市之间的,例如武汉到长沙,全程2个小时,用时短;第三个是武汉和周边城市,例如武汉城市圈,1小时层级,就是市域铁路;四是城市内部的交通,就比如武汉内部的地铁。

“严格意义上讲,出了武汉市范围,就是第三层级的市域铁路。”他介绍,市发改委正在研究市域铁路建设,目前前期已经建成了4条,包括武咸、武黄、汉孝、武冈铁路。目前,正在研究市域铁路提速,大约160km时速,站点间距3km,大站点,经济性高。“我们希望通过市域铁路,更好地协同拉动城市圈发展。”

直播现场,

还对这几个问题作出了回应

武汉能否进一步推广集中供暖?市发改委:争取5年内供暖面积翻一番

集中供暖,一直是市民比较关注的事情。近期,就有市民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反映,目前武汉只有少数区域实施了集中供暖,不知道武汉今后会不会更大范围推广集中供暖。

市能源局专职副局长王永胜说,武汉市推进集中供热有基础、有市场、有条件,上世纪80年代,武汉市就在集中供暖方面进行了探索,也有一定成效。目前,我市集中供热共覆盖建筑面积1653万平方米,其中,利用热电联产余热覆盖建筑面积1004万平方米,地源热泵覆盖建筑面积649万平方米。目前集中供热受益人口约35万人。

铁路取暖补贴标准(市域铁路提速集中供暖翻番)(3)

市能源局专职副局长王永胜。记者杨涛 摄

王永胜表示,虽然前期基础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市民的期望还有差距。近两年,市委市政府也非常关注集中供热的问题。“今年以来,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研究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冬暖夏凉,让更多的企业享受集中供热。”

王永胜表示,目前,主要从几个方面推进集中供热。在青山区利用青山电厂、武汉电厂余热做试点;利用武汉市及周边热源供热管网能够覆盖区域推进集中供热;利用湖泊水、江水等资源采取热泵供热方式;局部区域建设热源,推进集中供热。

记者从市能源局获悉,目前湖北省首个江水源项目,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江水源可再生能源站集中供热示范项目正在加快推进中,计划2022年5月可达到供能条件。

该能源站利用长江水作为介质进行热交换,夏季将建筑物中的热量转移到江水中,冬季从江水中提取热量送到建筑物中,不消耗水资源,是一种绿色、低碳、节能的供能方式。项目总供能面积40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供能面积21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为江岸区二七滨江商务区提供高品质的集中供热制冷服务。此外,该项目达产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环境效益突出。

“争取5年内,把武汉市供热能力、供热面积翻一番,再用5年时间再翻一番,达到8000万平方米的集中供热面积。”王永胜说。

全市已建10万个充电桩,车主为何仍觉得难找?市能源局回应了

有网民通过武汉城市留言板反映,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广新能源车,武汉这几年也建设了一些新能源车充电桩,但是仍感觉不解渴,街头充电桩分布不均。偶有故障后,充电桩难以短时间被被修复。请问,武汉市今后在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建设和日常运营维保方面,有哪些举措?

市能源局专职副局长王永胜介绍,新能源汽车是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产业。到目前为止,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已突破10万台。为服务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我市于2018年起大力推动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截至2020年底,实际建成充电桩10.5万个,完全具备接入条件桩位16.4万个,集中式充电站880座。

王永胜说,目前,我市桩车比已超过1: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但充电桩的布局要结合新能源车使用频次,使用区域重点等,点多面广,不是完全均衡布局。像大型商圈、公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和大型企业等是布局重点,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市民感觉充电桩很多,但有些区域却很难找。

王永胜表示,为了更好满足市民需求,市发改委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新能源充电桩的规划建设。首先,结合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情况,制定了《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三年(2020-2022)行动计划》,其中提出我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将以每年2万个的目标继续推进建设,集中式充(换)电站每年增加150座。其次,根据车用充电桩平台监测情况,新能源汽车的流量信息的分散与收集情况,更加优化充电桩布局。

针对网友反映的充电桩损坏后,维修速度慢的问题。王永胜表示,充电桩的建设、运营、维护主要是市场化运作。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企业良莠不齐、少数企业能力不佳等。为了加强管理,将出台《武汉市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其中对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建设、管理、运营、维护都提了一些要求,包括各个部门责任、企业责任,都做了界定。

王永胜说,相信通过规划的布局、结构的优化、管理的完善,能够让我市充电桩更加有序、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更加便捷。

高压杆线“挡”住项目落地市发改委持续协调推动迁改完成

医药企业项目用地受两条高压杆线制约,无法开工,怎么办?武汉光谷一家医药企业基地项目,选址神墩五路以南、光谷八路以西,净用地面积约52.4亩,计划打造妇产科产品上市公司总部,建立妇产科产品群运营中心及研发中心,建设高端妇科医疗设备生产基地。2019年9月6日,该企业与东湖高新区规划局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计划2020年9月6日前开工。

市发改委投资处处长洪文胜说,该项目用地上存在“凤冶”“凤花”两条220KV高压杆线需迁改,管线迁改涉及单位众多、协调量大,是项目落地难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具体实施中,迁改须符合高新区产业发展长期规划,避免二次搬迁。迁改路径涉及多处交叉跨越,需供电部门进行专业安全评估。经过多次论证、反复协调,最终确定共塔高压线架空迁改的路径方案。此外,迁改协调工作量大,涉及多家单位。高新区建立了生物办、企服局、区电网建设指挥部等多层级的协调机构统筹推进。

在市发改委的持续协调下,经过不懈努力,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全部迁改工程,项目正在进行规划方案设计,预计6月正式报审,9月正式开工。同时,两条高压杆线除解决项目用地外,还释放了光谷生物园沿线大量土地,节约了用地成本。

市发改委

这样推进“六项治理”

直播访谈中,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新华介绍了市发改委以“六项治理”推动重点工作的做法。

刘新华说,市发改委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结合全委自身职能职责,形成问题清单和任务清单,明确整改措施、时限,集中抓好“十四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两件大事,深入开展“六比六赛”机关作风大竞赛活动,持续跟进市委优化营商环境巡察组发现问题,抓好整改落实,提升工作质效,确保“六项治理”工作查深查实、改出实效。

同时,对各级提交的问题清单进行逐一审核,对避实就虚、浅尝辄止等情况予以二次督办;依托“双评议”工作,对收到不满意评价3日内快速回应;对驻委纪检监察组查实的4名作风涣散、纪律松弛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通报全市发改系统,引以为戒。

直播访谈中,市纪委监委派驻市发改委纪检监察组副组长吴洪波对监督工作做了介绍。

吴洪波说,在全市“六项治理”中,市发改委牵头负责2个专项整治任务,涉及全市各区和20多个市直部门配合开展工作。派驻纪检监察组第一时间提醒党组负责人要亲自抓,将“六项治理”工作列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要求市发改委分别成立惠企政策落实、项目落地重点整治工作专班,明确分管领导、专班职责和重点任务;敦促市发改委履行牵头职责,抓好统筹调度,形成一盘棋抓专项整治的工作格局。

下一步,派驻纪检监察组将结合此次访谈情况,督促市发改委立行立改、建章立制,以更加有力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精准的监督,推动市发改委“六项治理”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出品:武汉城市留言板 来源:长江日报记者:杨荣峰 孙笑天 编辑:罗田甜 校对:胡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