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郑重声明,本文只是从一个错误角度来看史记,这个角度就是“小人之心”,所以诸位看官无须愤怒,也无须谩骂,反正满纸错论,不值当真,权当笑料耳。以下为正文:

书接上回:暗黑史记1

拍马屁有如泡美女,是一朵饱含高能量、高智商和高情商的艺术表达方式,无数泪潸潸的事实证明,与其投其所好,不如投其所需。前者顶多是一分钟的春心荡澜,后者却有可能是一晚上的以身相许。这一点远古时代的圣人“大禹”便做到了两者兼得,马屁拍得极为恢弘大气。他的本职工作只是治水,按现在观点来看,这个岗位油水并不丰厚,算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瘦差”。然而在鸟不拉屎的原始社会,治水和粮食产量息息相关,可以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饭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死存亡,而且关系到每个诸侯的切身利益。假如没有人,哪怕拥有五百里土地也是枉然。由此可见,“以人为本”,这是连老祖宗都知道的道理。

谁给我好处,谁就是好人!

从古至今,老百姓从来不在乎那把椅子上坐的是谁的屁股,管你是弑君的田成子,还是阴杀刘氏的吕后,或者是才养六个小白脸的武则天,又或是先是屠夫后是圣人的满清。谁让我吃饱,我就支持谁。从来与正义无关,更与正统无关。

正统,那只是能吃饱饭的人才会想的事情!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向北而哭的是文人。南宋时期,听闻朝廷使来,柱杖而哭的是遗老。李义山《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其真实表达是商女不必知什么亡国恨,反正换谁做皇帝自己的生活依然如此悲催,不会有任何改变。

讽刺如此真实,文化在面包面前宛如鸡蛋,一碰就碎。(那个叫孔丘的慈悲老人,真是天真到可爱,单纯到悲伤!)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侯服……侯服外五百里绥服……绥服外五百里要服……要服外五百里荒服。——《史记·夏本纪》

粗译:(禹)颁布了一道法令,国都方圆五百里为甸服,专贡天子。甸服以外五百里为侯服,专贡卿大夫及诸侯。侯服以外五百里为绥服,也划为部落领地,实行统一管理。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同样要受到天子约束。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即边关之意。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马屁新鲜出炉!

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阳谋横空出世!

天子居中,占有最肥沃的土地。诸侯和卿大夫也是雨露均沾,皆大欢喜。至于那远如心上人的边陲之地(即荒服),贫民和草民们可以随意居住来去自由(三百里蛮,二百里流)。正所谓天子吃肉,诸侯喝汤,平民闻闻味道聊以想象,而奴隶会说,啥子是肉?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1)

这个阳谋一则溜须了舜帝,二则交好了诸侯,从而迅速为自己积累了强大的政治资本,从而架空舜帝,成为名副其实的部落掌权人。

其实大禹实施的这项土地改革还有一个影响深远的后果。

从大禹开始,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人正式承认了土地私有化。

历史课本中告诉我们,原始社会中生产资料共有。从事实上看,并不是按劳分配,也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能分配。如果你想得到一切,要么立下功勋,要么武力争夺。

然而大禹的法令改变了这一切,只要你是诸侯或卿大夫,你就可以拥有甸服以外的土地。这话听起来很正常,仿佛是在说只要你乖乖听话,银子会有的,粮食会有的,女人也会有的!实际上这一句的真正潜台词是

你若奉我为主,我便赐你一切!

这个“我”,就是大禹!

他打着捍卫天子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诸侯的名义,“发明”了阶级,“发明”了特权!

果真是圣人!

只是,需要加一个问号么?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而后举益,任之政。——《史记·夏本纪》

粗译:大禹成为部落首领之后,立皋陶为继承人,并且传授给他治国之术。然而皋陶却半途身故,后来又提拔了伯益做为继承人,同样传授以治国之术。

看起来这段话毫无奇特之处,处处彰显着大禹的仁义忠厚和感恩之心,其实杀机尽显。首先这继承人选的就让人费解,尧传舜,舜传禹,都是长辈提拔晚辈,都是年老之人提拔年轻人。(《史记》所载,尧是舜的高祖一辈,而尧帝和大禹是同辈,按辈份来说大禹是舜帝的高叔祖。但逻辑上根本不符。关于上古人物寿命及年龄差,文后会有所阐述,此处略过)

到大禹这里却发生了变故。

第一个继承人为皋陶,皋陶此人为三朝元老,先是尧帝之臣,再是舜帝之臣,然后暗中投靠大禹,又成为大禹之臣。皋陶与舜帝是同辈,所以皋陶算是大禹的长辈。

第二个疑点是“且授政焉”,因为小可在上一篇文章说过,舜帝在位期间,身为司法部长的皋陶曾经向大禹讲述治理部落的经验,让大禹受益非浅。怎么到了这一段顺序换了过来。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司马迁不可能犯这种明显的错误。

所有的前后不搭都需要前思后想。

表面上看,大禹为了回报当年皋陶对自己不遗余力的支持,推选他做为天子继承人。

只是,提拔一个年龄比自己还要大的人做继承人,仿佛一个皇帝下旨自己殡天之后,继位者为自己的三舅姥爷一般可笑。

果不其然,这个“三舅姥爷”早早地死了!

然后大禹又立了伯益为部落继任者,伯益是皋陶之子,也是资深老臣之一,在大禹治水时一直担任副总工程师一职。据说大禹称帝后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堪称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父亲皋陶是三朝老臣和司法部长,儿子伯益也是三朝老臣,从农业副部长做到总理大臣,这皋陶一族堪称权势滔天也不为过。

大禹一族真的不担心么?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2)

自已当年就是权臣,然后联合皋陶架空了舜帝。

伯益也是权臣,日后会不会联合别人架空自己?

大禹选皋陶做为接班人,有回报之意,脱离了以“选贤任能”为核心的禅让制。之后选择伯益为接班人,其初衷依然可圈可点。

天下人都说大禹不愧是圣人,如此重情重义,如此仁爱无敌!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尧帝传位给舜帝时扶持了许多年,并且让舜帝在各个部门混个脸熟,从行政到外交,从祭天到司法,无不大力配合支持。舜帝传位给大禹时同样天下皆知,毕竟大禹功劳太高,诸侯皆服。然而大禹传位给伯益时,司马迁没有进行任何记载。

是不必要记载?

还是根本无事可记?

或者继承人本身就有治国经验?

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扶持行为?

更甚者说,大禹把实际上的扶持行为给了另一个人?

十年,帝禹……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史记·夏本纪》

粗译:十年后,大禹身故,伯益接任为部落大首领。服丧三年后,益让位于大禹的儿子启,而后跑到箕山。启为人贤良,天下人都认为他才有资格当首领。伯益虽然是部落的法定继承者,但由于伯益辅佐禹的时间并不长,天下人并不心服口服。所以诸侯都不理伯益而去朝拜启。并且说“启是大禹的儿子”,于是启只好顺势而为,成为部落之主。

这一段细读起来后背都发麻,这哪里是让孔子疯狂赞美的和平禅让,分明是连贾翊也想不出的阴谋诡计。

舜帝为尧帝守了三年丧,然后虚情假意地把首领之位“让给”尧帝之子,暗中却不做任何权力交接。大禹为舜帝也守了三年丧,同样煞有其事地把首领之位“让给”舜帝之子,当然也不做任何权力交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哪怕是虚伪的榜样。

伯益也为大禹守了三年丧,按照圣人模式,也要在形式上“让位”于大禹之子——启。按照剧本设计,天下诸侯应当来朝圣伯益,而不是去舔启的屁股。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诸侯居然真的去舔了,而且是跪舔!

为什么?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3)

《史记》给出一个耐人寻味的答案“禹子启贤”,然而贤在何处?却没有何记载,既未治水,也未变法,更未征战。

在什么具体事情都没有做,什么业绩都没有的情况下。竟然“天下属意焉”,诸侯是傻子么?卿大夫是傻子么?(只有孔子等人才是傻子!)

太史公真的没有相关记载么?

倘若启有功于天下,焉能不记?无非就是几十字的文言文罢了。

答案尽在下一句:“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由于伯益辅佐禹的时间并不长,诸侯并不服他,益做了十年的继承人,在此期间,大禹还传授益治理天下的经验。

十年还短么?如果从大禹治水开始计算,伯益辅佐大禹时间超过50年。

尧帝扶持舜仅用了八年(舜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舜甚至根本没有传授过大禹什么治国经验。因为不需要,大禹代为执政三十多年,治水时更走遍全国结交诸侯,还颁布了土地改革法,经验之丰富堪比妓院老鸨。

舜是平民,大禹也是平民,然而伯益却不是平民,他是官二代,也是老臣,其工作经验可以把启秒成渣。就算此人愚笨,莫非十年时间也学不会治理部落么?假设果真如此笨拙,能屹立三朝而不倒?假设果真如此愚笨,大禹为何选会他为继任者?

从黄帝开始,诸侯之间就开始相互征伐,为了粮食和土地打到天昏地暗。大禹的儿子启,一个从未被他的父亲大禹立为“太子”的人,治国经验难道要强过伯益?竟然能够让唯利是图的天下诸侯们低下头颅,扔掉剧本,纷纷朝拜。

何德何能?

只有一种可能,大禹实际上将治国之术悄悄地传给了启,同时也进行了扶持。由于不是法定继承者,这种扶持不具备形式性,但满满的全是干货。比如大禹最擅长的利益捆绑,利益交换,比如军权或财权。

只有这一种可能!

更让人胆寒的是,诸侯去朝拜启的时候,纷纷高呼口号“启是大禹的儿子”,这一句话怎么听都要起一万身的鸡皮疙瘩,其马屁之臭,五千年后都能被熏个跟斗。

不由想起了陈涉在鱼腹中发现的丹书,或者汉文帝时期民间传传的童谣,或者隋朝末年的民歌,当然少不了武承嗣在洛水里摸出的石板,桩桩件件,都是见不得人的手段,都是路人皆知的策略。

一方面是经验丰富的老迈重臣,

一方面是手握实权的帝王之子。

倘若你是诸侯,你选谁?

或许有看官要问,万一伯益果真是老实忠厚之人呢?

这岂不是更能证明大禹的谋划之远,用心之险?选一个老实人做继承人,岂不是把他当成真正继承人的磨刀石?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4)

从此之后,历代帝王或诸侯的继承人都会陷入同一种风险,倘若手无实权,太子随时可以变成弃子,继承人也随时可以变成废人。比如那个被群臣玩死的刘恭,比如被曹丕玩腻的汉献帝,以及南北朝无数的纸糊皇帝。当然,倘若手有实权,任何人都可以成为继承人甚至天子,比如杨广,比如李世民,比如朱元璋,比如那个蒋委员会长。

在力量面前,所谓正统,不过就是一张手纸,擦了屁股之后莫非还要留着不成?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史记·夏本纪》

粗译:有一位部落首领(诸侯)有扈氏不愿归从,启开始“御驾亲征”,还举办了一场战前誓师大会,并在本次会议上做了重要发言,主要内容如下:有扈氏失德,背离正道,我要代表上天惩罚他,各将士如果听众命令,有赏;如果不听众命令,就地斩杀,并且将家人贬为奴隶。后来双方在一处名为甘的地方发生大战,启大胜,从此天下诸侯臣服。

这一段记载极为巧妙,恰恰承接在“启成为天子”之后,显然有扈氏不肯归顺的原因就是启成为天子。其核心就是他破坏了禅让制,确切地说是大禹阴奉阳违终结禅让制的无耻行为。

同时也不难看出,启并没有搞定所有诸侯,或许无须如此,正如朱棣靖难,何须一村一镇的攻城掠地,只要拿下南京便可以正式登基。从黄帝继承下来的天子的岗位职责便是“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史记·五帝本纪·黄帝章节》)。

事关天子的尊严与部落的荣耀,而且启帝即位不久,也需要一场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御驾亲征算是一种最正确的打开方式。只要胜利,天子之位便稳如马桶。

然而,事实并不像1 1=3那样简单。

作为黄河流域最大部落的首领,作为数十个小部落的共同盟主。启所拥有的军事实力堪称天下第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扈氏只是一方诸侯,与天子相比,实力相差不能说悬殊,但肯定是法拉利与三轮摩托的区别。

在双方军事力量并不般配的情况下,部落大首领亲率直属大军竟然和敌人打成“大战”模式,这简直是赤果果的耻辱!其背后的意味值得喝上一壶。足以证明一事,启的军事才华很LOW。

所以大战之前还要有所谓的誓师大会,并且颁布出了具体的奖惩办法,这种壮烈感的潜台词就是害怕败仗所以背水一战。

狼王去打野狗,需要如此慷慨悲歌么?

何至于斯?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5)

太史公已经给出了答案,启率领的只有“六卿”即天子直属部队,诸侯并未派一兵一卒支持天子。这么好的拍马屁机会为何不用?为何不拍?诸侯派出军队参战有何不可?如果担心惹得天子猜忌,少派一些不也算锦上添花?

当年诸侯朝拜启时曾高喊过“吾君帝禹之子也”这种肉麻入骨的忠君口号。关键时刻,诸侯都做了缩头王八!

说得真漂亮,偏偏只是说说而已。颇得中国官场之三味!这也算是中华民族的非优良传统?

逻辑不符,必有猫腻!

这种诸侯阳奉阴违的事例在历史上数不胜数,究其原因只有一个,诸侯不服。只不过他们迫于形式,迫于利益,不得不把“不服”藏在裤衩里,外人轻易不得见。

启帝之前,诸侯若想成为天子,必须立有大功者方能即位。比如黄帝一统天下,比如喾帝强国安民,尧帝各族和睦,舜帝百废俱兴,大禹善农治水。天子之路必须要经历多方考核,多种磨难,建立无数功勋方才过关。

然而世袭制改变了这一切。

不需要功劳,不需要业绩,不需要认可,不需要资历,不需要付出,不需要努力。

不求有功,但求有爹。(不由联想起这两个月闹得风生水起的*苏*州*改名*许*州*事件,真不能怪那个叫馨*馨的女娃,因为老祖宗早就立下了潜规则。爆笑!)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每个诸侯都有机会成为天子,因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是众所周知的合理法则。

几十个诸侯共同挤在方圆五百里之地,而一个天子却能独占五百里。换做任何一个诸侯心里都会骂一声娘稀屁!

子曰:“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诚然哉!

对于诸侯来说,钱没有人家多,兵没有人家多,所以听话,所以和平。

所谓和平,无非是打不过便不打了而已。

有扈氏不服,可谓正中诸侯下怀,他们需要一只出头鸟来掂量一下启的实力。

我不相信,在接到有扈氏不服的消息之后,在启打算御驾亲征之时,没有邀请各路诸侯一同参战。

然而,这帮老杀才们竟然全特么拒绝了!

大禹活着的时候,一个个比要失宠的小妾都要粘人,大禹嗝屁才三年多一点,就宛如薄情男子一般提了裤子不认人。

现实,残酷得宛如删除滤镜的网红主播,看一眼都会静脉曲张!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6)

能当上首领之人哪一个是省油之灯?所以此中关键,启一定非常明白。因此,这场大战只能赢,不能输。赢了自己就是合法继承者,那些诸侯也会夹尾巴做人。一旦输掉,诸侯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攻入国都,瓜分他的五百里甸服,而自己最低也是众叛亲离的下场,甚至身首异处也毫不稀奇。

当然还有另一种解释,就是部分得到利益的诸候为了讨好启帝,曾经主动要求参战,然而启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全部予以拒绝。启需要用一场独立自主的胜仗来证明自己,在没有诸侯辅助的情况下照样可以灭掉任何一个诸侯。你们,还是老老实实消逼停地奉我为主吧!

没有作战经验的帝王,唯一能做的便是让将士拼命做战,要么我在祖宗牌位前赏你,要么我不止杀你还要让你的家人变成奴隶。

惨胜!

惨胜也是胜!

启携大胜之势迅速立威以震慑其余诸侯,屠尽有扈氏族人(另一种说法是将其族人变成奴隶),然后凯旋回朝,诸侯明白木已成舟,难以对抗,所以这一段末尾说天下诸侯都来到国都朝拜启帝(“天下咸朝”)。

正义的有扈氏输给了邪恶的启帝。

没有力量,哪怕是正义也不堪一击。

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看起来就像一个笑话,那个“道”字应当是“利”字才显得万种形象,千般生动。

原始社会,一旦发生战役,为了增加气势,在两军阵间扯脖子喊叫两声极为正常,比如魔戒三部曲中的半兽人怒吼,比如无数电影中原始人部落的“呼~哈~”,顶天也不过是WOW中部落兽人高喊的“Lok'tar ogar。”

然而在这场战役中,启帝特意做了一件前几任天子没有做的事情,他做一篇名为《甘誓》的誓辞,挚辞中满满是义正辞严和天道正统,正能量爆表。

中国最早的文字应当是甲骨文即殷文,始于商朝,其文字并不多,由此可以大概推断,夏朝初期出现系统文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充其量是各种符号。小可断定,这一段话中的“甘誓”不是文字,只是演讲,然而这次演讲却具备应用文的一切属性,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公文暨檄文,权威,规范,中正,四平八稳,无可挑剔。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7)

同时,这一番演讲还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独有的“正名”之举,即不论发出点如何邪恶或丑陋,先要把道德至高点塞到自己怀里做成面具,然后高举正义的大旗,将敌人强行安插在无义无德的一方,指手划脚,说三道四。

这个办法极好,所以启的儿子也用了一次。

从此之后,不论是不是婊子,不论是不是正义,名份都成为了牌坊,并美其名曰“师出有名”,比如齐桓公伐楚时管仲发表的长篇大论,比如隗嚣所写的《讨王莽檄》,陈琳写的《讨曹操檄》,还有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每一篇皆写得正义附体,天道加持,不知情者一定以为对方是十恶不赦之人。

混淆黑白的不是恶魔,而是文字!

回头再看《论语》里的名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堪称做坏事的正确打开方式。此乃真知灼见,流传万古!

文字从一开始就服务于政治,或者邪恶。不是么?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史记·夏本纪》

粗译:启帝身故,其儿子太康继位后失去了首领之位,他的五个弟弟在洛水等他却没有等到。

世袭制是一种诅咒,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诅咒来得如此之快。

在现有版本的《史记》中并没有记载太康为何失去首领之位,然而在《尚书》之中却存有线索,大意为太康继位后整日玩乐,另一个部落首领后羿伺机夺取了权利,坐上了首领之位,史称“太康失国”。

依小可之见,整日玩乐并不是失国的原因,遍布史书的“失德”更像是找不到爱情偏说宁缺勿滥的借口。最真实的原因恰恰是天子无能。据传大禹和启帝在后期也是贪图享受,纸醉金迷,然而却没有诸侯敢于挑衅,更没有人说大禹和启帝“失德”。

文人眼睛之瞎,可见一斑!

从这段文字不难看出一个零下一万度的现实:

能力若在,实力就在。

大禹有坐着的权力和资格,诸侯技不如人,只能无奈地献上膝盖。

只是,如果有一天,某个诸侯技“已”如人了呢?

“难道只许启帝放火,不许后羿点灯么?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我想截胡的后羿一定会这样想。天子一人独占甸服五百里,还要接受诸侯年年上贡。如此肥美的一只鸭子近在嘴边,若不张口,还算是人么?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8)

因此,不论是前面所说的有扈氏,还是后羿,或是商朝到战国的各路诸侯,都有不服之心。只要有实力,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把这种不服表达出来。

虚伪阴狠的大禹一定想不到,他一手创建的泱泱大夏朝竟然二世而断,堪称对世袭制的最大嘲讽!

太康崩,弟仲康立,是为帝仲康。帝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史记·夏本纪》

粗译为:太康驾崩,他弟弟仲康被立为天子。期间,主管天文历法的羲和误判了日食现象,仲康便派了胤侯前去征讨。(《尚书》上说,是后羿夺权之后为了消除影响,不得不扶持仲康成为傀儡天子。)

老实交待,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是不是被后羿教坏的?

榜样的力量可分为两种,不是么?

科学家在这段记录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日食现象,历史学家纷纷研究这个羲和到底是部落名称还是人名。然而在后生小子看来,这明明是仲康帝继位之后,他本人或者实际的掌权者后羿为了刷存在感,为了自己的巩固权力,从而削弱前朝老臣势力、或者反对势力的军事行为。

羲和氏在尧帝时就专门负责星相和历法,亲眼目睹了远古时期的兴盛和衰落,他们对此世袭制必然深有体会,部落的强大完全取决于首领的强大。一将无能尚且累死三军,倘若天子无能呢?

只有两种办法!

一则借酒销愁,正如本段文字所载“湎淫”(整日饮酒),意志消沉,结果耽误了正事。由此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以消极表示抗争的独特人文景观。比如要绝食的伯夷,玩失踪的庄子,而到了魏晋时期更是达到巅峰,甚至成为风流的另一种打开方式。比如不洗澡的嵇康,拼命喝酒的阮籍。宋代书法大伽米元章不也是头戴高高的帽子招摇过人间么?

所有的消极,都是泪水冷成的冰。

所有的消极,都是愤怒烧尽的灰。

二则伺机行事,同为诸侯,心生不忿,自然有资格造反。身为天子,发觉异常,自然要前去讨逆。按照启帝留下的光荣传统,必须先要给羲和安插一个罪名。

你是否有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你有罪。

我需要师出有名!

加上古代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心理,若不利用一次岂不暴殄天物?因此针对羲和这种失职的行为,一定要严惩不怠!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9)

如果各位看官读过小可的上一篇《暗黑史记》,显然可以了解,从尧帝开始,天子对于失职的诸侯,只要不是继承人那个级别,最常规的处理办法就是解除职务。然而,羲和的失职却需要派大军前去征讨,显然于逻辑不符。

舜帝假辞职后跑到南河,诸侯便去南河朝拜。禹帝假辞职后跑到阳城,诸侯便去阳城朝拜。启帝登基和平叛之后,天下诸侯都来国都朝拜。由此可知,诸侯是可以进入国都做秀朝拜,反之,身为天子也有权力命令诸侯前来国都觐见自己。如果羲和当真存在失职行为,天子一纸调令便可以就地免职,或者干脆押到国都关到监狱里吃窝窝头,实在不行像刘邦吕后那样把韩信骗过来再杀也无妨,这都是应有之意,这都是寻常办法。

然而,这一切却都没有发生,天子直接派了大军前去征讨。

程序的不同以往一定意味着事情的不同寻常。

古籍中说真实的原因是羲和氏依附于后羿,所以仲康帝不喜欢,于是要翦除羽翼。

苏东坡谪居儋州时曾经写过一本《书传》,对尚书中的记载表达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考证心得。他认为羲和当时进行了谋反筹备工作,他们心中支持仲康帝,想要清君侧除掉后羿,因此掌握实权的后羿必须借机铲除。

东坡面前,哪里容得小子卖弄?所以羲和肯定有谋反之心甚至谋反之举,所以当天子调令下来的时候可以不接,天子的命令可以不听,天子的传召可以托病不去,总之理由对于羲和而言,就像杨贵妃的小沟沟,不需要挤,隔十条街都可以看得到。

因此,这段记载显然省略了一种极有可能的事实。解除职务,征召进都,诓骗朝拜等等办法启都已经用尽,结果羲和氏就如滚刀肉一般Q弹无比。为之奈何,所以,最后的办法就是派兵镇压。

世袭,果然是一种诅咒!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10)

……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史记·夏本纪》

粗译:(后羿已死多年,朝政大权已回归于夏氏)孔甲帝即位后,喜欢迷信,生活淫乱。于是夏氏王朝的气运变衰,许多诸侯先后背叛了朝廷。天帝赐给孔甲一公一母两条龙(小可认为是不常见的某种野兽),孔甲不会喂食,也没有找到善于养龙的豢龙氏(疑为祭祀主管)。

孔甲已是天子,享受人间至尊至乐,这种人物如果大玩封建迷信的话,估计也只有长生不老。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人心不足蛇吞象,若是帝心不足,岂不是要羽化成仙?在远古时代,帝王求长生之术,我们连批评他们愚昧的资格都没有。

而淫乱也从来不是评价一个帝王是否优秀的标准,据统计,汉武帝累计共有两万多个妃子,李世民更是从杨广的女人到亲爹的女人再到兄弟的女人通吃个遍,乾隆八字为子午卯酉,天生自带桃花,女人估计都多到数不清。

双标到如此唯美,也算是中国历史圈的潜规则。按这套理论,只要一个君主在位期间没有成就,那么,多吃一碗饭都叫酒肉池林,多看一眼宫女都是荒淫污秽,多换一件衣服都会说成挥霍成性,哪怕杀了几个人都必须称之为残暴不仁。

历史,至少有一半虚伪得让人恶心!

所谓的“德衰”看起来更是一个笑话,从黄帝开始,部落得以生存的唯一标准就是军事力量的强大。因此,这个德衰的真实情况只是军事力量下降。结合后面那一句“诸侯畔之”,连一头猪都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假如孔甲在位时军事力量一家独大,强如美国总统金毛狮王特氏,别说追求长生不老没人管,哪怕睡了所有诸侯的老婆,这些诸侯也得把牙咬碎成粉末状咽到肚子里。无人有异议,无人敢质疑,无人会反叛!

当一个人没有力量,随便一个人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对其评头论足,只求过嘴瘾,哪管事情真假。

有扈氏背叛,被诛。羲和氏背叛,被诛。既然诸侯都知道背叛的结果是身死族灭,为何还要纷纷搞事情?

原因很简单!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11)

另一个证据是,这段记录中没有出现“征”、“伐”、“讨”等字样,这便意味着孔甲已经没有能力发动一场平叛战争。诸侯也是心知肚明,所以自然谁也不鸟他。甚至连专职于祭祀的“豢龙氏”都溜之大吉。

当你虚弱之时,我有权利也有资格表达我的不服。不理不睬已经给足面子,幸灾乐祸也无可厚非,至于是否落井下石取而代之,还得需要细细思量一番。

从古到今,天下诸侯乃至权臣名将,谁不是这个德性?

历史,果真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先把她抢到手里,然后跟着需求走,至于穿比基尼,还是哈伦裤,或是工装风,再或是碎花裙,还不都是自己说了算。小姑娘依然是那个小姑娘,只不过我们看到的却可能是御姐,熟妇,潮妞,文艺女青年或者狐狸精。

没有人知道小姑娘长什么样子本身就意味着世界上根本没有小姑娘,从来没有!

由此看来,《尚书》也是假话连篇,虚伪爆表。远不如《史记》来得含蓄和悲伤。

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伐……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史纪·夏本纪》

粗译:自孔甲即位以来,诸侯相继选择背叛。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到了桀帝时期,桀帝不修德行偏偏用武装力量侵害百官。与此同时汤却以德服人,于是诸侯都选择归顺汤,汤顺应天意伐夏成功,成为天子,取代夏朝。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时“百姓”一词不是指老百姓,而是指百官。如果天子欺压百姓倒也算得上残暴,欺压百官与德操何关?刘邦杀功臣是为了捍卫权利,照样是千秋一帝;吕后诛尽刘氏是政治斗争,同样是有为明君。还有李冶压制老臣也是为了平衡新势力,也算仁爱皇帝。只要成功,所有的杀戮都是权力之斗,都是路线之争。

杨广杀了那么多忠臣良将,也没听说千万黎民为为了伸张正义而举兵要讨个说法,因为底姓民众根本不在乎王城里的人如何你死我活,如何倾轧。

只要给我面包,哪管洪水滔天!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12)

史载夏桀文武双全,可见此人极为聪明。在国势衰落之际,一个聪明人会愚到闲着没事去杀百官杀贵族么?杨广也天资过人,然而他的对功臣的杀戮同样堪称可圈可点。远征高丽没有错,错的是急于求成,错的是压榨民生,最错的就是远征失败,所以才必须是昏君。

都说秦始皇残暴不仁,然而他好像很少诛杀平民和六国贵族及他们的后人。但是文人偏偏不放过他,把秦二世的属性也归到他身上,更是把焚书坑儒这个千古之谜铸成铁案!

天子一旦不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便会被戴上一个“失德”的帽子,而且会用胶水粘得严丝合缝。所有的生活习惯以及个人爱好都会被放大一万倍,然后成为“失德”的如山铁证!

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伪造真相。

在小可看来,夏桀犯了和秦始皇隋炀帝一样的错误,仗着自己天资卓绝从而急功近利,面对纷纷背叛的臣子卿大夫施以各种惩罚。百官自然不堪忍受,纷纷投奔一个羽翼已丰的诸侯——汤!

失败的人没有资格为自己正名!

写这篇文章之前,小可还认为世袭制是一种诅咒。然而当写到这里时,发现实情或许并非如此。因为后期完全走样的禅让制已经说明问题。

倘若禅让是伪君子,那么世袭便是真小人。

夏朝塌了,然而世袭制却没有塌!

一方面痛恨世袭制的恶臭,一方面享受世袭制的快感。诸侯之虚伪无耻,让人无语。

商朝的君主同样明白世袭制的致命缺陷,那么商朝历代君主有什么锦囊妙计么?而这种打着治国之名的控制手段,是不是依然无耻,依然虚伪,依然无效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暗黑史记1》暗黑史记1


附:关于上古时期各名人的年龄,

如果记载属实,尧帝活了一百四十多岁,舜帝活了一百一十岁,大禹活了一百零八岁,皋陶活了一百零六岁,伯益也是一百岁出头。这还不算上和舜帝同辈份的羲和氏活到了中康帝,如此一算,这个羲和得四百多岁。

肿么可能?

所以,小可认为,这些名字不仅是人名,恐怕也是氏族名称,比如这个村子都是尧,那个村子都是禹。尧帝那七十多年的在位时间,应当是名为尧的氏族一直在统治,仅此而已。

暗黑2资料电子书(暗黑史记2五百年夏朝)(13)

说明:本文配图均来源于今日头条后台“免费正版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