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画史上,最有名的当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这画因为磅礴大气,反映了当时宋朝京师汴梁的风俗人情,亦是当年繁荣的见证和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而闻名遐迩;如果要排位的话,接下来便是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黄公望为何要画富春山居图?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公望为何要画富春山居图(年逾80岁画出的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为何要画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一水清岭外,千岩绮照中

在中国画史上,最有名的当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了,这画因为磅礴大气,反映了当时宋朝京师汴梁的风俗人情,亦是当年繁荣的见证和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真实写照而闻名遐迩;如果要排位的话,接下来便是黄公望所画的《富春山居图》了。

张择端是宫廷画师,黄公望则是在野的一介布衣,如果就画的传奇来说,这《富春山居图》肯定是稳居画史第一,因为,它在很久以前,便被人为地撕作两截,现在一半在台湾,一半在大陆,不仅是画的天涯两隔,也是祖国统一企盼的象征。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之兰亭”,与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并列,可见其地位之高,这副画是黄公望以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为对象所绘。

富春江,是钱塘江中流贯桐庐、富阳两县一段中的别称,风景秀丽异常,在黄公望的笔下,坡岸水色,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远山隐约,树丛林间,群峰竞秀,远岫渺茫,观后使人心旷神怡,实乃画中之神品。

作者黄公望是个很传奇的人物,他字子久,号大痴道人,出生地不详,但大致是在江浙一带,主流说法是常熟人,也有说他是松江人,即今上海人,但均无确切佐证。

他原名叫作陆坚,可刚成年,父亲就病逝了,他便随着母亲改嫁来到了黄姓人家,黄家虽富裕,但主人黄公却膝下无子,于是,很是疼爱这刚到来的孩子,言“黄公望子久矣。”从此,为他改名黄公望,字子久,从中能看出这黄老爹对他的期盼之情。

他在这里接受了正规又系统的教育,经史子集,诗词歌赋,绘画音乐,书法文章皆广为涉猎,按照传统士子的正常途径,黄公望定会通过科举而步入仕途。

可是,这马背上得天下的蒙古人,最是不把这读书人放在心上,立国四十年都不开科取士,底层学人上升的通道被断绝,众多满腹经纶的才子高人,只能混迹于勾栏瓦肆,如那写元曲和杂剧的一众文士。

没奈何,他在只能去官场当了一个低级文吏,但是,在那等级森严的元代,汉人想要凭才能和努力而升迁是万般艰难的,黄公望在这底层一直干了近20年,却还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吏,期间还因上司的过失而被下狱,很是悲催。

待他走出牢狱时,已是年近半百之人了,他对仕途彻底失望,便开始云游,以卖卜作画为生,将人生挥洒在路上。

尽管黄公望多才多艺,但后世是将其定位于画家,至于他何时开始画画,史上说法不一,但很多人为了不同的目的,或是鸡汤励志,或是传奇增色,都说是他50岁时开始学画,并拜书画传奇大家赵孟頫为师。

赵孟頫为元朝高官,其书画造诣登峰造极,如果黄公望是一个刚学画之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拜其为师的,那只有一种可能,便是当时黄公望在画界的名气也很大,其画作很受赵大师的推崇,所以,那50岁方学画之说是根本不成立的。

黄公望受业于赵孟頫,根据是他曾在赵孟頫的《千字文》后题诗:“当年亲见公挥酒,松雪斋中小学生。”但,这是否能证明其就是赵的入室弟子,这也不是太确定的,因为,当时所有习书画之人,在赵孟頫面前,都是必须称学生的。

稍显诡异的是,他在61岁时竟然加入了全真教,成了一名道士,与张三丰等人有交集,也许道家对自然的热爱,对山水的亲和,以及养生等理念,让黄公望的心灵得以契合,所以方才入教的吧。

黄公望最著名的画当属《富春山居图》了,这是他应道号叫无用师的好朋友郑樗而作,他画这幅画时已是年近80的老翁了。

为画这幅画,他沿江行走,竹笠芒鞋,蓑衣策杖,穿行在江边的巨岩怪石之间,而且一画就是很多年,可惜的是,直到他86岁逝世也未能完成,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黄公望并未完成的画。

尽管这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但却早已将富春江的神韵尽揽,画中江流潺潺,渔人晚归。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汀平畴,扁舟垂钓,野林游嬉,重峦叠嶂、晓雾迷蒙,近树苍苍,亭台小桥,美不胜收。

画中,有着苏东坡 “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的韵,有着屈原“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的神,有着心中故乡的美,有着对祖国山河的情,他将这些情愫一并融入了这长长的画卷之中,也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留下了一幅千古名作。

这幅画后来传到了明末著名收藏家吴洪裕手中,这位吴大人自是爱不释手,视为比生命还要珍贵的宝物,居然在临终之时让将家人将其焚毁作陪葬,在丢进火盆中燃烧之时,他的侄儿实在不忍,一把将这画抢了出来,但已是烧为一长一短的两截。

时光流转,由于历史的原因,这长的一截名为《无用师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短的一截名为《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当然,这其中又演绎出当年清末代皇帝溥仪,将这画从故宫偷出,又经天津、东北等多地,最后流入民间等一堆的故事。

可喜的是,在2011年,经过两岸同仁的努力,这副撕为两截的画在经过了三百多年后,终于得以合在一起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尽管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瞬间。

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乃是大势所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两岸终将实现统一,《剩山图》和《无用师卷》,终将会以《富春山居图》之名合二为一,这不但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也是黄公望心中的期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