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嘉祥的批发商,马磊到仓库又转了一圈。“存货倒还有一些,不过现在是旺季,说没就没。”8月25日上午,在金乡县兴隆镇兴隆村马磊马扎厂里,负责人马磊嘱咐工人们多备些货。

40岁改行学门手艺(小康看老乡木匠)(1)

仓库里的马扎

兴隆马磊马扎在当地小有名气,坐过的人都觉得结实牢靠又细发,其实这和马磊的性格很像。今年38岁的马磊做马扎已满20年,在此之前,他跟着父亲马龙祥干过两年木匠。“父亲做了大半辈子木匠,我上完高中就回家接班,可那时候的木匠慢慢不吃香了。”马磊说。2000年之前,兴隆村周边有不少木匠,不过马家凭借好手艺揽了制作学校门窗课桌的活,生意一度很忙活。

而后,随着乡村学校逐渐合并消减,再加上不少孩子被送到了城里,马家在学校的门窗生意一下冷了不少。“下面的学生少了,学校也少了,而且桌椅板凳的工业替代品越来越多,生意自然越来越难做。”干木匠不行就做马扎,马磊爷俩一商量决定来个小转行。

40岁改行学门手艺(小康看老乡木匠)(2)

马磊在仓库盘货

马扎好做,可卖出去并不容易。当时19岁的马磊几乎每天都骑着自行车,驮着二十多个马扎到县城里的星湖公园支摊。“一个马扎卖六块钱,可公园里都是些老大爷,为了几毛钱他们能和你说一上午。”马磊说。想赚老大爷的钱太难,“现在看来其实是目标市场没选对。”

后来,随着饭店、超市、批发商等市场的打开,马磊的马扎慢慢有了销路。生意好了,兜里有钱,马磊很快找了个媳妇。“俺媳妇郝美丽嘴皮子特别利索,当时她在县城大商场卖电视机,一天能卖一二十台,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销售一姐’。”马磊开玩笑说,起“好美丽”这名的,都不是一般自信的人。把销售能手娶进家门,嘴笨的马磊算是解放了。现在,他只管生产运营,销售的事全撂给了媳妇。一家几口人一个比一个能干,马扎开始变得供不应求。2005年,也就是马磊结婚的当年,马磊马扎厂开始“招兵买马”,扩大生产。

40岁改行学门手艺(小康看老乡木匠)(3)

马扎穿轴是体力活

兴隆镇任阁村的刘雪银是马磊马扎厂的第一批员工,如今已跟着比马磊干了16年。“从开料、打孔、磨光,到雕刻、穿轴、穿绳等,做马扎的20多道工序我全都会。”如今39岁的刘雪银是厂里资历最老、技术最全面的员工,他的月工资已超过7000元。也正是靠着这个工作,村里人人想要的楼房和轿车他早就有了。

“员工都是附近村民,大多跟着干了很多年,他们一个月正常都能拿个五六千块钱,小媳妇个个带着金银手镯。”马磊说。现在厂里养活了30多个工人,靠着这份还算稳定的工作,他们多半已在城里买了楼,“都跟着干了多年了,他们需要买房等大钱的时候,我们会提前支几个月的工钱。”

40岁改行学门手艺(小康看老乡木匠)(4)

马扎穿绳多由女员工完成

“凡是买完房子的员工都特别能干,谁不想往好了奔。”虽然马扎年销量已经超过5万把,卖遍了山东省,甚至卖到了周边的河南、河北等省,可马磊还想往更好了奔,“争取卖到南方各省,甚至全国各地,这样咱能多挣点,也让跟着干的过得更松快点。”

而随着马扎上网,这个村里的小生意彻底活了。“现在网上销量已经占到两三成,而且利润率更高。”郝美丽说。前几年,兴隆镇开始发展电商产业,他们的马扎作为兴隆特产上了网,没想到短短几年,线上销量直线攀升。

40岁改行学门手艺(小康看老乡木匠)(5)

高端的靠背马扎在网上很受欢迎

看着儿子的马扎事业走上正轨,马龙祥早在几年前就“退居二线”,到县城专心照看起孙子和孙女。而马磊更喜欢在村里呆着,每逢寒暑假就把孩子接到村里住。只不过平时为了看紧孩子学习,他每天都要县城、老家来回跑。“孩子上学可比挣钱重要,这是能改变几代人命运的事。”马磊心里觉得,有学问远比有钱更好,毕竟家里姐妹都是大学老师。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付晶淼 朱家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