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舞台上,扇子是最常见的道具。它不单纯是装饰,有的还和戏里的情节有关,对演员的身段动作也能起到辅助作用,尤其是在表达剧中人物的性格和喜怒哀乐的情绪方面,小小的扇子大有文章可做。
以扇为名的剧目
以扇为名的剧目,首推明清戏曲压卷之作《桃花扇》,用一把信物诗扇将南明兴亡史和复社成员侯朝宗、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有机地贯穿起来。
郭启宏改编的《桃花扇》在“访香”一折中写了一篇《扇德颂》:
李香君:公子以此扇打了阮贼,伸张正义;又以此扇与香君,正是砥砺香君,分清敌友,明辨是非。
侯方域:(指扇)香君,你来看!
扇面皎皎,扇骨铮铮。
面清骨秀,扇动风生。
李香君:扇面无染,扇骨有灵。
面污骨折,扇毁风停。
福建闽剧《百蝶香柴扇》,是被誉为“福建梅兰芳”的闽剧表演艺术家郑奕奏的代表剧目,他在剧中塑造的英姐表情细腻、真切,形象丰满完美,影响深远。
山西蒲剧《阴阳扇》,其内容是包公巧断张定方与刘凤英的一桩婚姻案;安徽黄梅戏《沉香扇》,通过铁中玉、曾玉环、桃花女、杏枝之间以扇示爱,因扇误会,扇子成为引发矛盾的起因,造成他(她)们之间的爱情纠葛;京剧《借扇》是《火焰山》剧中的一折。
京剧《借扇》
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北昆和上昆重新创作上演《晴雯》一剧。表现晴雯失手跌坏名扇,袭人借机挑拨使宝玉迁怒晴雯。晴雯怪宝玉“重物轻人”,伤心落泪。宝玉深感内疚,并让晴雯撕毁名扇,共同发泄对封建统治的不满。人物在观扇、掷扇、恨扇、夺扇的身段中加强了舞蹈成分,动作灵秀优美,表情真切隽永。
传统戏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有用扇表演的套路和技巧。旦角用扇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宫中嫔妃、大家闺秀用折扇,如《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游园惊梦》中的杜丽娘等;一类是绢质团扇,如《火焰驹》中的黄桂英、《西厢记》中的红娘等。
京剧《贵妃醉酒》剧照
豫剧《梵王宫》剧照
京剧《红娘》剧照
小生戏中,还专有“扇子生”这一行,一般都是扮相知书达理、文质彬彬的儒雅书生。如《拾玉镯》中的傅朋、《红娘》中的张生等,一扇在手,便风度翩翩。
秦腔《拾玉镯》剧照
河北梆子《蝴蝶杯》剧照
老生戏中,用扇最多的可谓是诸葛亮。只要有他出场的戏,手里总离不开那把鹅毛扇。这不仅表现了诸葛亮的潇洒飘逸、运筹帷幄的形象,而且反映出他的各种情感。比如,在《失空斩》的“三报”和“斩谡”两场中,他就通过这把扇的摇、顿、颤、抖,表现出自己面对司马兵临空城下的内心紧张,以及对马谡不听嘱咐致使街亭失守的满腔愤怒。
越调《收姜维》剧照
净角大花脸使用的折扇一般稍大,有的角色还用长逾两尺的特大折扇,如《艳阳楼》中的高登、《溪皇庄》中的花得雷等。他们的大折扇上画有大朵牡丹,既表现出了权势者的气派,又暗示了他们喜爱女色。
京剧《艳阳楼》
丑角小花脸也有用折扇的,特别是“方巾丑”和“袍带丑”,前者如《乌龙院》中的张文远,后者如《升官记》中的徐九经。武丑一行,有的用稍小些的黑面折扇,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等。《巴骆和》中的胡理,还有在手指上耍扇的表演绝活,来刻画人物的机智、狂野。
京剧《乌龙院》
除羽扇、折扇外,还有宫廷戏里的皇后、妃子出场时宫女所执掌的龙凤扇。芭蕉扇在神话戏中则较为多见,如《火焰山》里的铁扇公主、《八仙过海》里的汉钟离等。而圆形的破芭蕉扇,则为丑角所用,如《赵家楼》里的济公、《扫秦》中的疯僧、《戏迷传》里的伍音等,用来表现人物的诙谐、滑稽。
由此可知,文生以扇尽展其潇洒,旦角以扇掩其娇羞,花脸以扇平添其威武,丑角以扇更逞其滑稽。总之,戏曲与扇子结成了密切的关系,以至于扇子被称为戏曲表演中的“万能道具”。
本文来源:梨园频道、 新新剧评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