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全国政协会议闭幕,今天全国人大议闭幕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年3月的例行性“两会”,可是对“两会”的由来、名称、届数等,并不都是很清楚其实,细细考证,还是很有“历史感”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关于两会的知识点?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两会的知识点(关于全国两会知识点的些许)

关于两会的知识点

昨天全国政协会议闭幕,今天全国人大议闭幕。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年3月的例行性“两会”,可是对“两会”的由来、名称、届数等,并不都是很清楚。其实,细细考证,还是很有“历史感”的。

关于今年“两会”的全称,分别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简称分别是:“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政协”的全称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大”的全称是“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与“大会”在功能和规模上是有区别的。另外,“政协”的国别写的是“中国”,“人大”的国别写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原因是,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是建国前开的,那时还没有“共和国”,而“人大”则是建国后的产物。

现在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全国政协”要排在“十三届”(届数)前面,即全国政协十三届……,“全国人大”要排在“十三届”(届数)后面,即十三届全国人大……?绝大多数人没有注意到这个差别,很多人注意到了却没有搞清楚因由。可以肯定的是,这个排序是明确的,不能颠倒的。我的理解,一般情况下,会议名称应该在届数之后,届数之前可以冠以时间、地点等。但“政协”比较特殊,这与中国近现代的政治史有一定关系。各党派的“政治协商机制”早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换言之,先有“政治协商”,后有“政协会议”,于是,“全国政协”作为特定的概念,就排在届数前面。其实,刚开始,有简称“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也有简称“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那个时候它还代行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接着,全国政协第二届会议重新明确了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和任务,解决了政协与人大、政府机关之间相互配合的关系问题,以及加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从那以后,全国政协历届会议从全称到简称,都是排在届数前面。由此延伸到各省、市、自治区,也很有意思。比如在广东省,就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广东省委员会第×次会议”,简称“广东政协××届×次会议”。

“全国政协”和“全国人大”,参会政协是“委员”,由协商推荐产生;参会人大是“代表”,由层层选举产生。同一届政协委员不选为人大代表,个别特殊情况例外的也有。政协委员可以列席人大会议,人大代表不列席政协会议。政协是统一战线组织,主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人大是国家机构,有立法、选举、质询的职能。通常每届5年,每年1次。在常人的记忆中,“两会”是同届同次的。其实不然。1949年全国政协第一届,5年后第一届全国人大,相差1届。“文革”期间,政协和人大都停止开会,或者有的届期只开1次会。1975年,全国人大恢复开会,全国政协停了1届。1978年开始,“两会”的届数次数就相同了。1985年后,“两会”基本上确定在每年3月召开。

每年一次的全国政协和人大会议,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符合我国国情,与西方的“三权分立”不是一回事。客观地说,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生事物”,曾经确实存在过“橡皮图章”、“民主不够充分”等问题,但从本质上讲,都只是前进中的问题,可以并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增强“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制度自信”,主要就是指的落实“两会”制度不动摇。我们“咬文嚼字”固然重要,但坚持并坚定信仰,才是最根本的。2022.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