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正版视频平台方面更新出电视剧《大决战》的第三集。在这一集的剧情当中,四平保卫战正式打响,部分观众期待的大场面已经到来。而这场战役的影视化展示过程当中,武雄关慷慨牺牲,王翠云战场背夫的内容,甚为感人,而且具备非常浓厚的人文价值情怀,更是能够提携以后的剧情。老编认为,这个场景,可以深入聊一聊。

四平保卫战是哪一年打的(大决战渐入佳境)(1)

四平保卫战打响之前,武雄关所在的队伍,已经全连牺牲,只剩下武雄关这样一棵独苗。因为战斗负伤,武雄关在四平的我军医院治疗。随着四平保卫战的打响,武雄关紧急出院,回归队伍,临危受命,带领一个排的战士,死守阵地。而这个排,是国军投降过来的士兵队伍,战斗力十分虚弱。

四平保卫战是哪一年打的(大决战渐入佳境)(2)

面对敌人炮火连天地攻击,武雄关带领的战斗排竟然不敢冲锋。最终,只有指导员和武雄关这个代理排长果断向前。指导员不幸牺牲,武雄关也被炸断了一条腿。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武雄关依旧扛起大旗,继续冲锋,战斗到牺牲的最后一刻。武排长的战斗精神,开始鼓舞这个战斗力十分羸弱的队伍。

而这场戏真正的“戏剧点”,其实是王翠云的战场背夫。我在昨日的文章当中聊过,个人认为,王翠云这个角色,就是提供“普通视角”的,能够直接对准最有效的战场内容,对准最有效的战士们。果不其然。王翠云的战场背夫,其实是有双向震撼的。

四平保卫战是哪一年打的(大决战渐入佳境)(3)

武雄关这边的战士们,看到了“嫂子”英勇的一刻,战场之上,这种“夫妻之情”,可谓是分外鲜明。因此,“王翠云”具备了非常优质的说服力,她的存在,就是激励战士们勇于向前的精神动力了。倒戈过来的战士们,也会在这种感召下,最终成长为真正的共和国军人。

王翠云战场背夫,对另一面的国军底层士兵们,也具备非常强大的震撼效果。《大决战》当中,也塑造了一个国军底层士兵的视角,这个士兵,简直就是长枪手,射击精准。可是,在王翠云战场背夫的时候,他和这群底层的士兵们都没有开枪,相反,这个长枪手也流下了眼泪。这滴眼泪,正是《大决战》的真正人文情怀。

四平保卫战是哪一年打的(大决战渐入佳境)(4)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的意义重大。王翠云战场背夫的桥段,是对整个四平保卫战的人文关照,这是影视文学创作当中非常高级的一笔。四平战场上,每一位战士都是爹生娘养有妻儿梦想的。这个场景人文关照的,不仅仅是我军的战士们,更是国军的底层战士们。因为国军高层的穷兵赎武,造成底层士兵如行尸走肉一般被牺牲掉。

国军的这个长枪手掉下眼泪,代表的是底层士兵的一种反思,帮助这一样的“党国”卖命,真的有意义吗?若是没有意外,这个长枪手乃至于更多的国军长枪手,会最终走向正确的道路,成为我军的一员,大家一起,赢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这一滴眼泪,滴出了当年普通士兵的真实感情,也注定了老蒋队伍的必然垮掉。

四平保卫战是哪一年打的(大决战渐入佳境)(5)

所以,您说这是武戏呢?还是文戏呢?这几日写电视剧《大决战》的剧评文章,我见部分读者亲人们总是留言说,希望看战争戏,不希望看到拖沓的文戏内容。我不认为武戏就比文戏好。上来就是全程武戏的,那是钢铁特效的变形金刚,是好莱坞的伎俩。中国的影视剧,应该要保持自己的人文气息,而不是拿所谓的战争看点去搪塞观众。

再比如,第三集的剧情当中,张治中将军和老蒋的一段谈话,虽然是文戏内容,但真的震撼人心。张治中将军对国家对民族是拳拳之心,希望“党国”先不要搞内战,而是把自己遍地的问题解决一下,尤其是民不聊生的问题。而老蒋这边,坚持认为,要先解决所谓的主要矛盾,而那些民不聊生的问题,都是次要的——人民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蒋家王朝的椅子。这样的文戏,能够让看得懂的观众暗生泪水。

四平保卫战是哪一年打的(大决战渐入佳境)(6)

也正因为老蒋不管民众之死活,所以,最终的解放战争,才是人民的战争,大决战,才是人民和蒋家王朝的决战。《大决战》开局的几集剧情,一直在蓄势,它最终解释的都是,为何大决战的战场上,千千万的老百姓推着独轮车支援我党我军。(文/马庆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