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革”部的三个汉字“靸、䩕、鞮”。这三个字在现代汉语都不是常用字,因此本课内容重点在于了解。三个字的详情如下:

1、靸。读sǎ。《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靸,小儿履也。从革,及声。读若沓。”形声字。本义是小儿的鞋子。这里的读若沓,因为“及”与“沓”同为合部。

古代小儿穿的鞋子,前帮深而覆脚,无后帮,形制与之类似的鞋也叫“靸”。所以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说:“小儿履也者,履之无跟(后跟)者也。《急就篇》:‘靸鞮卬角褐韤巾。’颜注:‘靸谓韦履头深而兑,平底者也。今俗呼谓之跣子。’……今江南谓靴无头者为靸。《释名》:‘靸,韦履深头者之名也。靸,袭也,以其深袭覆足也。’”马叙伦《六书疏证》卷六:“如今日本旧俗所履之木屐。”这个“靸”字,可以与《足部》“趿”字对看(见344课)。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1)

(古代的木屐)

这种木屐,最早出现在中国,后来在日本广为流行,实际是中国民间小孩穿的鞋子样式。

本义之外,靸还有其他用法:

(1)穿鞋时不提起后跟,拖着行走;穿(拖鞋)。《六书故·动物二》:“靸,今人以履无踵直曳之者为靸。”就是把鞋子后帮踩在脚跟下面,不穿进去。《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宝玉靸了鞋,便迎出来。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2)

(靸着鞋子)

(2)低下的物品。清代翟灏《通俗编·品目》:“《西湖游览志余》:‘杭州人讳低物为靸,以其足下物也。’【按】《能改斋漫录》:‘唐人谓事之不振者曰踏趿。’靸,跟踏趿之省。字当作靸,盖以物之不佳,比照于事之不振耳。”

(3)乐曲中的一个乐段。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三:“凡大曲有散序、靸、排遍、正攧、入破、虚搉、实摧、袞遍、歇指、杀袞,始成一曲,此谓大遍。”

(4)飘忽、轻举。《洪武正韵·合韵》:“靸,轻举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汩淢靸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广衍。”颜师古注:“靸然,轻举意也。”水流湍急飘忽消逝,注入水竭广阔的地域。

“靸”的小篆写法如图: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3)

(靸的小篆写法)

2、䩕。读音有两个:

(一)áng。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䩕,䩕角,鞮属。从革,卬声。”形声字。本义是䩕角,即木屐。也单用“䩕”。《方言》卷四:“东北朝鲜冽水之间谓之䩕角……徐土邳圻之间,大粗谓之䩕角。”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4)

(木屐)

木屐的种类很多,被称为“䩕角”这种木屐一说是指鞋底很厚,用料很大的一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按苏俗谓之木屐。”一说丝履。《玉篇·革部》:“䩕,丝履也,鞮属。”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5)

(各式各样的木屐-来自知乎春梅狐狸)

(二)yìng。同“硬”。《说文解字》没有“硬”字,用到小篆“硬”字,应篆作“䩕”或“梗”。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三:“鞕,《韵英》云:‘坚也。’俗作硬,或作䩕。”

“䩕”的小篆写法如图: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6)

(䩕的小篆写法)

3、鞮。读dī。《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鞮,革履也。从革,是声。”形声字。本义是皮鞋。鞮,指的是古代的皮鞋。《方言》卷四:“自关而东,复履其痺(同“卑”)者谓之(革 苑下)下,禅者谓之鞮。”郭璞注:“今韦鞮也。”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7)

(唐代的皮鞋)

本义之外,“鞮”还有其他用法:

(1)我国古代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别称。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八十五:“鞮,北狄西戎号也。”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8)

(唐代·万国来朝)

(2)智;知。《广雅·释诂三》:“鞮,智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知与智通,即今智字也……鞮者,《王制》:‘西方曰狄鞮。’郑注云:‘鞮之言知也。’正义云:‘谓通传言语与中国相知。’”

此外,“鞮”还是姓氏。《元和姓纂·齐韵》引《风俗通》:“晋铜鞮伯华之后氏焉。”

“鞮”的小篆写法如图:

古代关于自称的谦辞(说文解字518课古代的木屐)(9)

(鞮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518,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