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秦暮楚有关的历史事件(子朝迷踪考第十二章)(1)

两千五百多年,世人不知子朝及九鼎的去向,然而他们就在这里——鲁山团城。

考证摘要

1、考证“王子朝奔楚”的实际地方为郑国,即为今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

2、考证王子朝陵冢的实际所在地,即为今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鸡冢。

3、考证王子朝在郑国隐居的行宫,即为河南省鲁山县团城乡朝王殿。

3、考证春秋时期遗失的禹作九鼎,逻辑判断九鼎即在王子朝陵冢之中。

4、考证春秋时期遗失的传国典籍,考证结论典籍即在王子朝陵冢之中。

5、考证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晁喜铺村,即为王子朝的后人重要迁徙之地。

6、考证今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晁陂草场,即为王子朝的后人主要迁徙之地。

7、考证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舞钢市晁庄村,即为王子朝的后人主要迁徙之地。

8、考证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太仓村,即为东周天子周景王陵冢所在地。

9、考证今河南省洛阳市盘龙冢村盘龙冢,即为东周天子周灵王陵冢之地。

10、考证今河南省洛阳市金村东周王陵,即为周景王之后的天子陵冢之地。

11、考证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周公庙,即为西周诸天子及三公陵冢之地。

12、考证今河南省南阳市“不见冢”大墓,即为楚国宛城郡守唐眛的墓冢。

第十二章:子朝奔楚——楚国背锅

史源:《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一曰: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於城,城从於民,民从於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於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沈于酒德,辟远箕子,爰近姑与息。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译文:先识之人,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先知先觉之人一定会事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土地的归属取决于城邑的归属,城邑的归属取决于人民的归属,人民的归属取决于贤人的归属。所以,贤明的君主得到贤人辅倥,人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人民,城邑自然就得到了。得到城邑,土地自然就得到了。土地的获得难道一定要亲自巡视那里?一定要亲自劝说那里的人民吗?只要得到根本就够了。夏朝的太史令终古拿出法典,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厉害。终古于是出逃投奔商。商汤高兴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残害百姓.逼迫父兄,侮辱功臣,轻慢贤人,抛弃礼义,听信谗言。众人都怨恨他,他掌管法典的臣子已自行归顺了商。”

殷商的内史向挚,看到纣王越来越淫乱昏惑,于是用车载着殷商法典出逃投奔周。武王非常高兴,把这事告诉诸侯说:“商王昏乱至极,溺干饮酒作乐,躲避疏远箕子,亲近妇女和小人,妲己参与政事,赏罚没有准则,不依法度行事,残杀了三个无辜的人,人民大为不服。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出逃刊周的国都。”

史源:《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译文:冬季,十月十六日,周敬王在滑地起兵。二十一日,在郊外就住在坟地。十一月十一日,晋军攻下巩地,召伯盈见势不妙,就赶走了王子朝。王子朝和一些追随他的召氏的族人、以及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等大批支持者,保护着周朝守藏室的历代重要文书及典籍逃亡楚国,

论述:通过上述给出的有关史料,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至夏朝到商朝,就有史官携前朝图法奔往明君的做法。而前面所述的做法,其政治目的非常的明确,那就是这些史官看到了朝廷的腐败,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故而携图法投奔明君而去,他们的身份是以臣子的身份而来。而对应王子朝携王室典籍奔楚的行为,其政治目的完全不一样,他本身就是王子,是为正统的、合法的王室继承人,由于兵败而出逃,其出逃的本义并不是去投奔天下的明君,其政治目的是去寻求他作为合法王室继承人的势力。所以他们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王子朝所要寻找的势力要考核多方面的因素才能成行。所以综合考证周室与楚国的内在关系,楚国必然不是王子朝所要依靠的势力,那么王子朝所要依靠的重要势力又是何人,那就是与他有着最亲近关系的人,这个人就是郑国。

在此普及一下一个历史小常识,那就是周朝时期的太史又名宗伯,为王室九卿之一,相当于现代主管文化教育的副总理,周初太史名叫史佚,也就是周朝建立的重要功勋,也是老子非常敬仰的人物。关于老子的职位考证,是为王室二十七大夫之一,爵位子爵,而守藏室史官属于太史的直接下属,在此说明这一点是一些学者容易将太史和守藏室史官搞混淆。

史源:《楚国历史大事记》前516年 楚平王十三年 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平王庶长史子西,子西怒斥子常败亲、速雌、乱嗣,坚持反对立庶废嫡。子常惧,乃立秦女所生太子壬,是为昭王。周王室乱。十一月,王子朝及召氏之族奉周之典籍奔楚。

前515年 楚昭王元年 春,吴因楚丧而围潜。楚莠尹然、王尹麇率师救潜,左司马沈戌率都君子与王马之属以济师,与吴师遇于穷。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左尹卻宛、工尹寿率师至于潜。吴公子掩余、公子烛庸所率吴师前后受阻,不能进退。四月,吴公子光乘隙杀吴王僚,掩余奔徐,烛庸奔钟吾。楚师闻吴乱而还。费无极谮卻宛取吴赂而还师。令尹子常贪财信谗,令左领鄢将师攻卻氏,尽灭卻薳氏之族党,杀中厩尹阳令终与其弟完、佗、又杀晋陈及其子弟。伯州犁之孙伯嚭奔吴。国人怨谤令尹。九月,子常杀费无极与鄢将师,尽灭其族,以取悦于国人。

前512年 楚昭王四年 吴公子掩余、烛庸奔楚。平王封之养,将以害吴,吴王阖庐怒,十二月,执钟吾子,继而灭徐。徐子章羽奔楚。楚沈尹戌救徐不及,遂城夷,以安置徐子章羽。

前511年 楚昭王五年 吴始用伍员之谋,以三师轮番袭楚,楚出则归,楚归则出,多方以误楚。秋,吴师伐夷,侵潜、六。楚沈尹戌率师救潜。吴师还。楚人迁潜于同冈而还师。吴师复出,围弦。沈尹戌与右司马稽救弦,及豫章。吴师还。楚师疲于奔命。

前509年 楚昭王七年 蔡昭侯为两佩、两裘以如楚,献一佩一裘于楚昭王。令尹子常亦欲得佩、裘,蔡侯弗与,子常遂滞留蔡侯,不使归。唐成公如楚,有两肃爽马。子常欲得马,成公弗与,子常亦阻止成公归唐。

前508年 楚昭王八年 桐叛楚。吴王阖庐使舒鸠氏诱楚人。秋,楚令尹子常伐吴,师于豫章。吴师伪装为楚伐桐,现舟于豫章,而潜师于巢。冬十月,伍员率师击败楚师于豫章,遂围巢,克之,获楚公子繁。

前507年 楚昭王九年 冬,唐人窃唐成公之面献于子常,子常归成公。蔡人闻讯,亦献佩于子常,子常归蔡昭侯。昭侯及汉,执玉而沉之,发誓不再朝楚。旋至晋,以子为质,请晋伐楚。斗且往见令尹子常。子常问及蓄华聚马,如饿豺狼。时楚之四境盈垒,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斗且归,与其弟语:“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前506年 楚昭王十年 春三月,应蔡昭侯之请,晋合诸侯于召陵,谋伐楚。晋荀寅求货于蔡,弗得,乃辞蔡昭侯,退兵。沈君不会于召陵,晋使蔡伐之,夏,蔡灭沈。六月,楚迁许于容城。秋,楚为沈故,围蔡。伍员为吴行人以谋楚。蔡昭侯以其子公子乾为质于吴。吴、蔡、唐结盟。冬,吴王、蔡侯、唐侯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楚令尹子常欲争功,抢先济汉而陈,结果三战皆败。十二月,二师陈于柏举,楚师大败,子常奔郑,吴师再败楚师于清发、雍澨。五战,及郢。楚昭王弃郢,涉雎,济汉,入于云中,遭“盗”攻。旋至郧,由郧奔随,吴人至随,索昭王。随人婉辞,吴人未得逞。昭王遂与随侯盟。楚公子申于吴师入郢后,招集散亡,因不知昭王所在,遂立行都,于脾洩。后闻昭王在随,遂来从王。楚大夫申包胥如秦乞师,秦出兵援楚。胡人趁吴师入楚,尽取楚地之近胡者。

前505年 楚昭王十一年 夏,越以吴师在楚,入吴。申包胥以秦师至,大败吴夫概于沂。秋七月,楚子期、秦将子蒲联兵灭唐。呈师接连败于麇与公之溪,阖庐又闻夫概返吴自立,乃引兵撤归。昭王返郢,遍赏群臣。独申包胥逃赏。吴夫概王被阖庐击败,奔楚,受楚封于棠,为棠溪氏。

前504年 楚昭王十二年 四月,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7人。楚国大惕,惧亡。司马子期又以陆师败于繁扬。于是在令尹子西主持下,楚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

论述:在这里我们引用了《楚国历史大事记》,对应前516年王子朝奔楚至前505年子朝在楚被王人所杀,以及前504年周儋翩以及郑人在成周发动叛乱,在这十二年中,楚国又在经历着什么,通过对应的史料,看看是否能够找到楚国与王子朝奔楚的有关证据。通过仔细的比对,在这十二年中,楚国的国情也出现了很多的乱象,首先是在前516年王子朝奔楚的这一年九月,楚平王去世,楚国为了王位的继承也发生了一些矛盾,后来楚昭王继位,需要在此说明一下,此时的楚昭王仅是一个七八岁的孩童。而楚平王去世为这年的九月,属于王子朝奔楚之前发生的事情,故而可以认为王子朝一定知道这个信息。在后就是前515年 楚昭王元年春,吴国乘着楚国国丧,而偷袭潜地,楚国派遣大量军力给予救援,促使吴国的阴谋没有得逞。后来吴国也发生了内乱,而楚国令尹也做事不公,遭到国人的指责,也发生了一些小的动乱。在其后最大的战事就是晋国在蔡侯的请求下,联合各路诸侯,对楚国进行了大力的讨伐。同时与楚国本有战事的吴国,也借势攻入楚都。前505年秋七月,楚子期、秦将子蒲联兵灭唐。呈师接

连败于麇与公之溪,阖庐又闻夫概返吴自立,乃引兵撤归。昭王返郢,遍赏群臣。以及前504年 楚昭王十二年 四月,吴太子终累败楚舟师,获潘子臣、小惟子及大夫7人。楚国大惕,惧亡。司马子期又以陆师败于繁扬。于是在令尹子西主持下,楚迁郢于鄀,而改纪其政,以定楚国。在此十二年中,无一看到楚国与周室之间发生过矛盾,无一看到楚国与子朝奔楚有着一点相关的信息。而在此在这里介绍一个人,他就是被称为叶公,楚国最著名的县公沈诸梁。

楚平王五年即前524年,叶公被封于叶邑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南叶邑镇。所辖区域为今叶是东西南大部分地区,北临郑国,西北临周国。叶县和申县是周国通往楚国的必经之路。叶公主持叶政49年,大兴富国强兵之策,在筑城固边、开疆拓土的同时,发动民众开挖东、西二陂,蓄方城山之水以灌农田,叶民深受其利,世代感恩戴德。

楚昭王二十七年即前489年,孔子听说叶公政绩显赫,特意由蔡及叶,与叶公交流治国方略。在此期间,叶公不仅向孔子请教了治国方略,而且还同他讨论了伦理道德的标准问题。孔子主张当亲人犯罪时应“为亲者隐”而叶公主张应“大义灭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叶公论政”。

楚惠王十年即前479年,王族白公胜乘隙发动政变,与石纥袭杀令尹子西、司马子期于朝堂,劫持惠王,楚国顿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时,正在老家新蔡休养的叶公听说后,立即率方城之外的边防兵赶往楚都平叛,沿途受到楚国人民的拥戴和支持,称赞他:“国人望君如望父母焉。”叛军顷刻土崩瓦解,首领白公胜自缢,石纥被烹,楚国得以转危为安。叶公因功被擢为楚令尹兼司马,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上述就是对叶公的简单介绍,旨在说明如果王子朝一行奔楚而来,驻守在楚国北方的叶公必将会在第一时间知晓。然而这一重大事件却在此没有任何信息,究其原因,那就是王子朝一行根本没有到达楚国。然而史料中出现的:“王子朝奔楚。”“窜在荆蛮。”“王人杀子朝于楚。”这三句话的信息又该如何解释?

1、王子朝奔楚:这句话字面的意思可以读出很多的信息,比如说:“王子朝一行向楚国方向逃去。”如果这样解释就说明王子朝一行不一定逃到楚国。在如说:“王子朝一行已经逃到了楚国。”那么这样解释就说明这句话是一个实句。在如说:“王子朝一行向楚国方向逃去,实际上根本没有到达楚国,到底去了哪里,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这一重大的问题,在此著史者为什么在这里用这样的模糊语言表述?这其中的问题又是什么?

2、窜在荆蛮:这句话出自子朝告诸侯书中,字面意思一般可以这样解释为:我现在逃离在荆蛮之地(楚国之地),首先这个“荆蛮”二字是为贬义用语,而在此用“荆蛮”二字可以理解为不通事理,说是去投奔人家,却在这里对人家采用贬义用语,这完全不就是事理不同吗?如果是这样到达楚国,在楚人面前这样的态度,楚人会对他怎样,难道他会不知道吗?实际上你能想到的事情,他都能想到。那就是这个子朝告天下诸侯书,楚君是不会收到的,而通过这样的表述,天下人都以为他逃到了楚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金蝉脱壳,这句话的意义真可谓是一箭双雕,即隐秘了自己的行踪,又将自己的敌人抛在了明处,以达到让人背锅的目的。

3、王人杀子朝于楚:而这句话分明就是一个实句,你无论怎么解释,那就是子朝被杀在楚国。然而这样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只用这几个字表述,因为他找不出更多能掩饰的理由,如果标注出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以及事源,就必将暴露出这句话的本义,就是一句遮人耳目的假话。而子朝被杀之地根本不在楚国,另有其地。那这个地方王室知道吗?当然知道,还记得那个随王子朝一行奔楚的尹氏吗,三年之后又背叛了子朝逃回了周室,他必将会把子朝隐藏之地告诉王室,他的被杀,诸不知也是因为知道的事情太多。那王室为什么在此隐瞒实情,自有他的道理。这样的表述也能起到一箭双雕的目的,也能起到让人背锅的目的。

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有点复杂,是的,没有错,正是这个复杂,让周室和王子朝的有关秘密,一藏就是两千五百多年,也正是因为这三句话,把研究子朝和九鼎的学者引向了古人所设的迷局,直至现在还无人破解。这其背后的秘密就是九鼎,因为九鼎是王权的象征,是天下诸侯向往的神物。九鼎自子朝带走以后,周室却一直不敢向天下公布这一事实,因为一旦公布,就有可能地位不保,又有谁在去维护已经失去王权象征的王室呢?从而更不会说出九鼎已经被王子朝带走,如果这样告示天下,就更加有利于王子朝,就有可能造成天下诸侯追随王子朝而去,所以一直隐瞒着这一事实。然而王子朝也为什么刻意隐瞒九鼎被其带出呢?因为此时的王子朝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王位,虽然带着象征王权的九鼎,却时刻存在着巨大的隐患,完全有可能一些诸侯为了夺取九鼎,会给其带来杀身之祸,因为在外逃亡的他,几乎没有更大力量阻挡诸侯对他的掠夺,故而隐秘自己的行踪,更不会公布自己带有九鼎。从而双方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了无名的默契,并且将祸害引向楚国,以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声明:本今日头条文案为作者数年考证,原创首发,后续章节将在本头条号每日不间断发表,敬请阅览,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若发现有抄袭、剽窃的行为,本人保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