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纸曾被广泛应用,大量以书写纸为载体的档案被保存在档案馆,如手稿、书信、日记等大多书写在这种纸上。由于近代造纸工艺的缺陷和不良的保存环境,以书写纸为载体的档案容易遭受酸性物质的侵蚀,甚至面临毁灭性的损害。探寻和建立合理的大规模脱酸工艺已成为档案部门目前极为棘手的工作。

制取mg为什么用氧化镁(氧化镁MgO颗粒对纸质档案脱酸效果实验)(1)

档案纸张的脱酸作为纸质档案修复极其重要的环节,指的是中和纸张中的酸性物质,同时在纸张中沉淀一定量的碱性物质(碱储量)用以中和随后自然老化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旨在延缓纸张的老化速度、提高纸张的寿命。目前,国内规模化的脱酸体系仍以水溶液脱酸为主,然而这也仅限于极少的图书馆和档案馆。常用的脱酸剂种类有:碳酸盐、碳酸氢盐、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胺类化合物、金属烷烃、金属醇盐、氨基取代硅烷、硼砂等。这些种类繁多的脱酸剂大多通过浸泡、喷涂或涂刷方式作用于待处理的纸张。基于脱酸剂中稳定剂的选择类型,脱酸工艺体系大致可分为:水相脱酸、非水相脱酸、干燥脱酸过程。

制取mg为什么用氧化镁(氧化镁MgO颗粒对纸质档案脱酸效果实验)(2)

近年来,选用碱性氧化镁(MgO)颗粒为脱酸剂、辅以有机溶剂(全氟庚烷、环己烷、异丙醇等)为稳定剂的非水相脱酸体系已成为国内外学术以及应用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关于MgO颗粒脱酸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备不同大小的碱性颗粒以及寻求更优良的脱酸剂稳定体系,而对脱酸后的老化行为的研究则相对空白。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陈玲、黄晓霞曾在《非水相MgO脱酸体系在纸质档案脱酸中的老化行为》一文中,探索性地从化学反应动力学视角系统地阐述了酸性书写纸档案经MgO体系脱酸后系列老化行为,并结合完整的物化表征来证实动力学理论的正确性。同时,采用了标准的紫外、干热以及湿热老化实验作为研究方法,探讨档案所用的酸性书写纸分别经微米级及纳米级碱性氧化镁(MgO)颗粒脱酸液去酸后,在不同外界条件下进行加速老化过程中,纸张的物化性能变化情况。

制取mg为什么用氧化镁(氧化镁MgO颗粒对纸质档案脱酸效果实验)(3)

由于该部分内容较长,此处省略实验过程,如有兴趣,请查阅作者原文,下面分享实验结论:

原文笔者利用微米级和纳米级的MgO非水相脱酸体系对档案所用的酸性书写纸进行脱酸实验,并重点结合干热、紫外和湿热老化试验分析了去酸后的书写纸在老化过程中的物化及光学性质变化情况。

从SEM和EDS分析结果可知,相对于微米级的MgO颗粒成块状团聚在纸张表面,纳米级的MgO颗粒较小、分散性好并且可以微渗透到纸张的浅表层。去酸后的书写纸,pH明显提高但仍显酸性,经过三种老化后,去酸后的纸样保持良好的pH值,其中经纳米级MgO处理后的纸样表现出较好的pH老化结果。去酸后的书写纸经干热和紫外老化后,纸张在横向和纵向的机械性能变化较小。随湿热老化时间增加,去酸纸样的耐折次数成指数函数降低,抗张强度保持不变。三组实验纸样在紫外及干热老化后白度下降明显、色度差值变化较大(均大于1.5),随着湿热老化的时间增加三种纸样的色度和白度差值呈现出近线性的变化过程(3~15天)。两种脱酸体系对纸张的力学性能提升不明显,但都可以减缓纸张的变黄速率。

综合看来,MgO非水相脱酸体系对以书写纸为载体的酸性档案具有较好的脱酸效果,可以缓减纤维的老化速率、提高酸性书写纸档案的寿命。

内容摘自:陈玲、黄晓霞,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非水相MgO脱酸体系在纸质档案脱酸中的老化行为》;该文发表在《档案学通讯》,2018年第1期。转载出于分享目的,如侵联删!

【往期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