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味悠长的小村庄
浙江省兰溪市西北部有一座韵味悠长的小村庄,渡渎村。
村庄北枕白露山,南临兰江,是一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作为旅游景区,好山好水自不必说,遍布村中的一百多栋明清时期建筑,更添村庄古朴雅致的气息。
不仅如此,村里还聚集了十多项非遗手工技艺,草编、砚台、木雕、锡器等手工作坊,让小村庄愈加生机勃勃。
靠着非遗产品销售和旅游开发,渡渎村人均年收入超过了3万元,人们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耕读传家 尽本求实
章姓是渡渎村最大的姓氏。
北宋末年,章氏先祖为避战乱,从淳安渡渎迁徙而来。为了纪念祖地,便沿用了渡渎这个名字,意为“渡口边的村庄”。
随着章氏家族而来的,不仅有村庄的名字,还有章家的家训。
“传家两字,曰耕曰读”,于五代十国时期开始编修的章氏家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把“耕读传家”写入其中的家训。
“耕为本务,读可荣身……吃紧在尽本求实……”
耕是为了家族的生存,读是为了家族的发展,而为人处世最要紧的是须秉持着尽本求实的态度。
这样良好的家风让章氏一族在历史上人才辈出。明朝时,村中就考出了九名进士。
其中最受族人尊崇的是明代理学大家章懋。
明成化年间,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章懋,因为直言劝谏皇帝放弃奢靡之举,把心思放在为百姓办实事上,而受到了杖责,被贬出京。
虽然被贬,但章懋仍秉持着尽本务实的思想,时刻为百姓办实事。
到成化十三年,章懋辞官回乡兴办教育,在家乡的枫木山上创办“枫山书院”,传授经世之学。
一时间,无数学子慕名而来,枫山书院由此成为文人会聚之地。
手中有手艺,胜过十亩地
明清时期,随着文人雅士会聚于此,他们所钟爱的各种文房雅器,需求量大增,让村中的砚雕、草编、锡器等手工技艺也逐渐发展起来。
许多以耕田为生的农民,开始转变方向,操起刻刀和织机,成为了有技能的手艺人。当地渐渐有了“手中有手艺,胜过十亩地”的说法。
直到20世纪90年代,这传统的手工技艺,还在为小村庄带来创收。
渡渎村生产的传统手工艺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能给村里带来700多万元的收入。
靠着草编的收入,渡渎村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修好内在 才能长远
然而,2000年以后,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的手工技艺失去了市场,渡渎人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2013年,渡渎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一笔300万元的传统村落保护专项经费,给村庄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这一笔古建筑维修资金该怎么用,让村民们犯了难。
有人觉得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于修缮古建筑的表面,这样可以迅速发展乡村旅游,快速给村里带来增收。
有人坚持要先加固内部,踏踏实实地修好每一栋房子,这样虽然见效慢,但更利于长久。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之时,章氏家庙里的独特建筑部件牛腿,让大家得到了答案。
牛腿是连接房梁和柱子的,主要起承托屋檐的作用。古人设计牛腿的时候,先是考虑实际承重,而后才考虑在牛腿上雕花。
其实,古建修复也是一样,一个村落的外在再美好,也只是徒有其表,只有内在有文化、有内涵,才能走得长远。
就这样,渡渎人根据房屋的危重程度,排列出修缮的次序,用了七年的时间,修缮了章懋故居、章氏家庙、余庆堂等七处古建筑。
经过修缮后的古村,不但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还吸引着许多文化学者、文物专家前来村中研讨交流。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渡渎村的传统手工艺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草编、砚台等老手艺,在渡渎村的年轻人身上有了新的传承。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古老的村庄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晚20:00,走进渡渎村,看一座尽本求实的小村庄。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
播出内容:《渡渎村——江南水乡 古韵悠长》
播出时间:2022年2月22日(周二)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综合:CCTV4《记住乡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媒体
监制/杨奉涛
制片人/杨修雯
主编/杨君君
来源: CCTV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