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山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乃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蒲剧史上的黄金时代,亦是继清末山陕梆子兴盛之后艺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阎逢春,正是这座丰碑的建造人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阎逢春先生,在他的艺术实践中,对蒲剧传统艺术既有继承也有创新。
如由他首创的帽翅功、髯口功、梢子功、靴子功等蒲剧特技,极大丰富了角色形象,并成为蒲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共同财富,其独树一帜的阎派艺术,在蒲剧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阎逢春对于蒲剧事业,可谓苦心孤诣付出大量心血,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主要代表剧目有《出堂邑》《杀驿》《跑城》《周仁献嫂》等,而1959年他在戏曲影片《窦娥冤》中饰演的窦天章一角更是轰动全国。其在1963年随蒲剧青年团赴京演出担任艺术顾问时,还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图片来源网络
阎先生一生艺德高尚,技艺精绝,却不幸因心力交瘁,逝世于一九七五年元月。
人生有限,艺术永存。阎逢春的唱腔和表演,在蒲剧乃至中国戏剧的影响至广至深,为艺坛留下不朽的瑰宝。而他的名字,后被收录在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1979年增补本)中,且列有专门条目,足见其对蒲剧贡献之大。
山西运城作为阎逢春先生的家乡,也是致敬大师卓越艺术成就的圣地,共有两处纪念地。
在阎先生的故里,距市区南五公里的盐湖区南城办西姚村,村北麦田中的一块方圆之地,即是大师的安息地,亦为阎家祖坟。
该石雕墓碑高2.7米,宽0.8米,竖立在四层阶梯式的底座上,是纪念阎逢春逝世二十周年时由社会各界人士为其重新修建的。
碑身西面正中镌刻着时任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题词的“蒲剧独秀”四个大字,北面碑文为阎逢春艺术生平,南面镌刻有中国戏剧家协会原副主席郭汉城撰写的艺林碑序,东面则记有立碑时的各单位名称。
墓碑后边,是阎逢春两位贤妻黄竹娃和刘玉贤的合葬墓,再往东则是其父阎金环与其母的夫妻合葬之墓。
另一处纪念地,在距市区南10公里处的一座园林公墓——东郭镇刘范村仙阁山庄人文纪念公园“名人苑”内。
茂盛松柏掩映之下的阎逢春先生纪念碑,尤显庄严肃穆,其落成于2011年11月11日。
纪念碑碑高1.8米,宽1.38米,在碑身前方90公分高的黑色大理石方柱上,安放着阎逢春的铜质头像,
目光炯炯,目视远方,彰显一代艺术大师之风范。
铜像上方的灰色大理石边框正中,是由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题写的“蒲剧泰斗”四个大字,充分肯定了阎逢春在蒲剧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碑身左右边框上的六幅人物图像,则分别代表着阎逢春所塑造的各个深入人心的蒲剧舞台人物形象。
作为帽翅功神技的创始人,纪念碑左下方的乌纱帽,便代表着闫逢春在蒲苑中结出的奇卉异葩。
而边框中间,镶嵌了一块透明钢化玻璃,并采用激光雕刻手法,在其上方和下方分别雕有朝霞光芒四射与汹涌江河波涛的背景图案,喻示闫逢春大师的艺术生涯,光彩夺目,影响深远。
作为蒲剧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阎逢春先生虽已离开我们45年,但他为蒲剧留下的丰厚艺术遗产,将永远长青不衰!
欣赏更多原创运城生活图文,敬请关注“运城之窗网”头条号。
责任编辑:马国青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