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文本阅读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高考“常客”,所占的分值特相当有分量,具有逻辑性强、针对性强、考查面广泛的特点,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题型之一,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技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技巧(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题技巧

信息类文本阅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试题作为高考“常客”,所占的分值特相当有分量,具有逻辑性强、针对性强、考查面广泛的特点,是同学们必须掌握的题型之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新高考地区共5小题,17分;全国卷地区共6小题(论述类与实用类),21分。

[建议分配时间:20~25分钟]

客观选择题

六种干扰方法

客观选择题的选项设置,命题人一般不会照抄原文语句,而是要“换一种方法”。正是在“换”的过程中,命题人有意地用了一些方法,改变了原意,以此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命题人设置客观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常用以下六种方法:

1.删

删减。删减句子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

添加。添加定语或状语,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3.调

调换。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4.改

改变。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比如因果颠倒、主客体颠倒、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

遗漏。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

拼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或者将望文生义的几个义项强加进去,干扰判断。

七类设题陷阱

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厘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误选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干扰类型,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一般而言,选项设置的陷阱类型主要有“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混淆是非”“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七种。考生应掌握识破这七类陷阱的方法。

1.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

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未然”是事物尚未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还有一种情况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4.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5.偷换概念

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6.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7.张冠李戴

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是乙的。

掌握审题与答题的步骤

(一)审题

1.审清要求

尤其要审清是选“正确”还是“不正确”(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2.审定阅读区间

有的题干明确了阅读区间,有的没有明确,这时可用“投石探波法”。“投石探波法”,即把题干中用引号标明的所考词语作为“石子”,找到在原文最先出现的位置,以此为圆心上下查找,确定信息区。信息一般集中在一个段落或者一个段落的某个层次,段落一般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但有的文章(试题)也有例外。有的分散在不同的段落、层次。据此可以确定答题的区间。

(二)答题

1.坚持一个原则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培养两种心态

①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一个前提

即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全文: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在对信息比对时盲人摸象。

4.用好两个方法

比对法和排除法。重点是比对法。

【 如何使用“比对法”】

做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主要是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用好“三重比对”。

比对词语(概念),看它与原文中的词语在其内涵与外延上是否一致。

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因此,比对的第一层是词语比对,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①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

②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的现象。

③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主观简答题

(一)论证思路类

1.题目呈现方式

标准样式: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行文脉络。

变式:(1)请(简要)梳理材料x的论证思路。

(2)请指出材料x的论点并简要分析其论证过程。

(3)材料x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请简要概括材料x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论证方法。

(5)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在论证方面的共同点。

2.答题技巧

找准行文脉络或论证思路。实际上就是列出文本的结构提纲。包括:提出什么观点,分几段,每一段都(结合论证角度与论证方法)论证了些什么内容,一步步讲清楚。

注意可以用“首先”“然后”“继而”“再”“接下来”“最后”这些词语连接起来,体现文章论证思路;也可以直接说出“第x段”写了什么。

答题关键是宏观上对材料结构框架了解,并概括主要内容。答案内容要用小序号间隔开来。

看分值并结合实际。如果是4分,可能有四个得分点;如果是5分,多有5个得分好点,6分一般有3个得分点。

3.阅读习惯

(1)勾画观点句(中心句、分论点、结论句)位置:开篇第一段、每一段的首句或尾句。难度大的可能藏在段中。

(2)勾画论据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圈注“如、例“等,道理论据圈注“如果……那么”等表比较、对比、引述的句子。

(3)关注关键词有助于理清逻辑的词:因为、其实、实际上、首先,其次解说性词语:换句话说、也就是说等等。

(二)论证特点类

论证特点所包括的内容则要广泛一些,如文章结构特点、论证语言特点、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等,作答时要依据材料内容实际,从以上几个方面思考,踩准得分点。注意作答时内容表述力求简练达意。

论证结构特点:总分总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论证语言特点: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运用修辞,生动形象。

论述方法特点:1.举例论证——有代表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道理论证——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强趣味性,吸引读者)。

3.正反论证——正反对比,突出观点。

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论证更加浅显易懂。

(三)文本探究类

文本探究,具有一定开放性,有的是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探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有的是探究材料的侧重等。需要考生联系文本,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重在考查考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考点合乎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要求。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显豁、明确的,在整体阅读中可以通过审读标题、寻找材料的中心句(包括首括句和尾括句)、概括文中重点段落的大意等方法,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但有的具体到对文中某一部分内容的观点态度,如引用、转述别人的观点时作者本人的意图就比较隐蔽,这些就需要下一番分析概括的功夫。

【解题建模】——明确思路,学怎么答

探究观点态度“3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有概括性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从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材料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作者把自己的观点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取精要,作出概括。

(四)比较异同类

非连续性文本命题最大的优势和特点就是对文本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比较异同,这是主观题中最常见的题型。

【解题建模】——明确思路,学怎么答

比较材料不同点“3步走”

非连续性文本材料既然多则材料放在一起考查,那这些材料一定是有着共性的,也一定有着不同的地方,这也是命题者关注的重点,常考查的就是比较材料的不同点。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具有指示性,考生要认认真真审读题干,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确要筛选比较哪方面的信息:

1.比较材料的内容。这类题目,在材料的对象上基本相同,都是针对某一现象或某一事件的,但材料内容的侧重点、论述的角度往往有细微的差别。因为文本的出处不一样。解答此类题目,既需要提炼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还需要关注每则材料的出处。比较材料侧重点、角度的异同是常考查的内容。对此,只要把各自材料的关键词语和层次弄清楚,最后两相比较就明白了。

2.比较材料的深度。就评论来说,仅就材料事实进行陈述,典型的特征是仅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材料要素;而有的文本,除这些材料要素之外,还有深厚的事件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

3.比较材料的宽度。所谓材料的宽度,就是材料的涉及面。

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在材料中搜寻相关答题区域,并精读深析有关文字。首先分清层次,确定关键词语,思考“为什么”写这段文字,挖掘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然后仔细筛选相关内容。

第三步:把筛选出来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使之成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最好分条作答。

(五)对策措施类

现代文阅读Ⅰ所选材料都是评论,其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从材料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进而更好地指导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于是,提出对策之类的“建议措施”综合分析概括题应该备考。

【解题建模】——明确思路,学怎么答

1.解题思路

解答对策措施类题要注意的5点

第一,明确要求。谈看法、提建议类的题目,是对文中观点的归纳和总结。

第二,筛选出文中关于题干的观点。答题时,首先明确题目是针对某一则材料,还是需要综合考虑,然后找到角度和观点。找角度时,要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有可能一个段落就是一个角度;找观点时,要用文中的句子概括作答,重点注意专家学者的话语。

第三,注意文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成绩可以总结经验,不足则要从反方面总结。要善于把“问题”转化为“措施”。“问题”是“措施”的依据,“措施”是针对“问题”的办法,“措施”要有的放矢,只有抓住实质性的一个个“点”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第四,整合信息,同类的要合并,重点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分清答题的角度,分点作答。

第五,答案表述应用肯定句,不宜用否定句;只能用陈述句,不能用疑问句或感叹句。

2.通用模板

作为探究题,本题充满了思辨性和论证性,因此在解答过程中要具有“小论文”的意识,以严密的思维形式来组织自己的答案,努力让自己的解读条理清晰,论点鲜明,论证有力,有理有据。具体而言,答案应包含四点:①亮明自己的观点。②分要点列出事实、理论依据。③联系文本观点做出论证。④最后强调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