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章之治:28-88年

明章之治,指是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出现的“大治”景象,此间把东汉推向了鼎盛,同时明章二帝时期的一些作法,对整个东汉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章二帝共统治三十一年(57—88),两代帝王承继了光武帝的施政方针,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时期,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成为汉朝历史上黄金时期之一,故史称“明章之治”。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

二、佛教传入:67年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毘罗卫国(现在的尼泊尔)的太子悉达多·乔达摩(古译:瞿昙)(佛号释迦牟尼佛)。

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悉达多·乔达摩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

全世界约有5亿佛教信众,常被视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世界上尤其是对于东亚、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曾具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的字意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指拜神佛的宗教,比起其他宗教教义佛教更像是一种哲理,这是由于最原始的佛教概念中,没有明确指出神明的定义甚至有些反对迷信,因而后世的佛教尽管有些神话故事与规范,始终带有一些不可知论的气息,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1世纪世界佛教徒的人口分布是:汉传佛教地区67.3%(3亿6千万人),南传佛教地区28%(1亿5千万人),藏传佛教地区3.4%(1千8百万人),亚洲以外地区1.3%(7百万人)。

佛又称如来、应供、佛陀、佛祖、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大雄。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按照佛教的观点,人和其他众生一样,沉沦于苦迫之中,并不断的轮转生死,惟有断除无明的人才能出三界脱离轮回。

悉达多·乔答摩就在35岁时成佛,并对众人宣扬他所发现的道理。

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从悉达多所悟到的道理里,看透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约在67年前后,佛教传入中国。

在汉代被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至南北朝时传播于全国,出现了很多学派。

隋唐时期进入鼎盛阶段,形成了很多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宗派。

宋代以后,佛教各派趋向融合,同时儒、佛、道的矛盾也渐趋消失。

7—8世纪佛教分别由印度和中国汉族地区传入中国西藏,至10世纪中叶后形成藏语系佛教,后又辗转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和俄国布利雅特蒙古族居住的地区。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2)

2.1、白马寺:68年

白马寺(White Horse Temple),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释教发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

因此19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

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

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其“马寺钟声”象征吉祥如意,入列“洛阳八大景”,但被当代中国人淡忘,而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聆听钟声的游客绝大多数来自东瀛,在这里喜迎新年是不少日本人的神圣愿望,故敲钟时间改为日本新年到来时。

白马寺现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3)

三、班超出使西域:73年

班超(32年-102年),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的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

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永元十二年(100年),班超因年迈请求回朝。

永元十四年(102年),抵达洛阳,被拜为射声校尉。

不久后便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葬于洛阳邙[máng]山之上。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4)

四、北匈奴西迁:73-91年

北匈奴西迁,指公元73年至91年,东汉联合南匈奴持续发动了对北匈奴的战争,耿夔[kuí]将北匈奴逐出漠北高原。

北匈奴则逐渐向西后退,直至顿河、多瑙河流域,并以南俄罗斯大草原为基地,对罗马帝国发动战争,是致使罗马帝国最终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昭三年(前36年),汉西域副校尉陈汤诏发屯田吏士和西域诸国兵四万人分两路攻杀郅支单于,灭北匈奴,从而结束西汉与匈奴的百年大战。

匈奴帝国崩溃不久,深受匈奴摧残以及匈奴引发的蛮族西迁影响的西罗马帝国也彻底走向了绝路。

公元476年,日耳曼雇佣军攻占了罗马城,末代皇帝、6岁的罗慕洛被俘虏,西罗马帝国自此灭亡,标志着欧洲封建时代的开始。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5)

4.1、燕然勒石:89年

燕然勒石,班固于东汉永元元年(89年)在燕然山刻石记窦宪大破匈奴之功,作《封燕然山铭》,史称燕然勒石

匈奴之北匈奴在这次攻击中大伤元气,两年之后更被窦宪连根拔起,北匈奴被避西迁,30年后末代单于逢侯被击溃投降中国,北匈奴在中国的影响力从此消失。

永元元年(89年),窦宪因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害怕被杀,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

此时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各领四千骑,合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出征。

窦宪遣精骑万余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今蒙古国额布根山),北单于逃走。

窦宪、耿秉乘胜追击,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1500多公里),出鸡鹿塞(内蒙古磴口县西北七十公里),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今固阳),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至达和渠北醍[tí]海(屠申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

其后登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命中护军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功,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其辞曰:“铄[shuò]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

燕然山大捷使窦宪洗脱罪名,更获封大将军。

两年后,窦宪再次精兵出击,出塞五千里,进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单于主力,斩名王以下5000余人,俘虏北单于皇太后,北单于仓皇逃窜不知所终。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6)

五、造纸术:80年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63-121年)所改良,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使造纸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

造纸术被成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促使人类文化转播的重要大发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

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hè tí]或方絮。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里提到“纸”从“糸”。

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造纸术的发明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播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传播速度更便捷、传播成本更低,它促使了纸质书的出现,所以说这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明。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7)

六、王充与论衡:86年

《论衡》,是东汉时期王充所作的儒家著作,大约作成于章和二年(88年)。

全书共计13卷85篇,其中《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东汉时期,儒家思想占支配地位,但儒家学说掺进了谶[chèn]纬学说,其集大成者是《白虎通义》。

《论衡》细说微论,主要阐述了王充的无神论思想,批判了当时社会盛行的“天人感应”和谶纬学说。

《论衡》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唯物主义著作。

虽历代学者对其褒贬不一,但其在我国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仍具有重要作用。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8)

6.1、王莽的谶纬:5年

王莽的谶纬,意思指王莽担任西汉大将军至整个新朝期间所发生的祥瑞、符命与异兆等,这些统称谶纬。

谶纬是当时的一种政治预言,受西汉士大夫所崇信,深深影响西汉后期的政治。

王莽借此得以执政,并且篡位建新。

谶纬甚至影响新朝朝廷的施政方针。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9)

6.2、白虎观会议:79年

白虎观会议,是指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召开的一次讨论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

为了巩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儒学与谶纬之学进一步结合起来,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虎观会议。

这次会议由章帝亲自主持,参加者有魏应、淳于恭、贾逵、班固、杨终等。

会议由五官中郎将魏应秉承皇帝旨意发问,侍中淳于恭代表诸儒作答,章帝亲自裁决。

这样考详同异,连月始罢。

当年冬十一月壬戌,章帝邀集名儒、诸王集于白虎观,由五官中郎将魏应代表皇帝发问,其后各家儒生加以讨论,形成共识后由侍中淳于恭加以回答,此后章帝再亲自决定对此答案是否满意。

会后,班固将讨论结果纂辑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

这次会议肯定了“三纲六纪”,并将“君为臣纲”列为三纲之首,使封建纲常伦理系统化、绝对化,同时还把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与儒家经典糅合为一,使儒家思想进一步神学化。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0)

七、戚宦之争:88-189年

戚宦之争,是指东汉中后期约持续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间的争斗。

在东汉后期的戚宦纷争中,外戚利用皇帝幼弱,得以专擅朝政,宦官也力图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的操纵。

总之,双方都力图挟持皇帝,排除异己,由于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乱政,最终出现了党锢之祸,葬送了东汉王朝。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1)

八、班固与《汉书》:92年

汉书》,又名《前汉书》,主要由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西汉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朝地皇四年(23年),共230年历史。

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

中国纪史方式自《汉书》以后,都仿照其体例,纂修了纪传体的断代史。

自班彪起,班固即以著《汉书》为己任,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完成了《汉书》的主要部分。汉和帝永元元年(89),班固随从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

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

班固死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命班昭(曹大家)入东观藏书阁补作,马续续补作了“天文志”。

故汉书前后历时四十多年完成。

而后众多关于汉书注疏中,最著名者有唐颜师古注、清王先谦补注。

唐代颜师古认为《汉书》卷帙繁重,便将篇幅较长者分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为现行本《汉书》一百二十卷。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2)

九、甘英初始大秦:97年

甘英,字崇兰,东汉人。

曾于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但仅到达波斯湾一带。

据《后汉书·列传第七十八·西域》载:“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3)

十、《说文解字》:100年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

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

《说文解字》原文以小篆书写,逐字解释字体来源。

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4)

十一、西域长史府:123年

西域长史府,东汉延光中置,治所在柳中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西南鲁克沁)。

107年东汉罢西域都护府,123年以班勇为西域长史,此后三通三绝,西域一直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三国时,曹魏移治海头城(今新疆若羌县东北罗布泊西北岸楼兰遗址),辖境相当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塔里木河流域以及中亚巴尔喀什湖以南、塔什干以东地区。

十六国末废。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5)

十二、张衡与地动仪:132年

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架测验地震的仪器。

由中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于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后汉书·张衡传》详细记载了张衡的这一发明。

候风地动仪用精铜制作而成,员径八尺,其外形像一个酒樽。

地动仪里面有精巧的结构,主要为中间的都柱和它周围的八套牙机装置。

候风装置候风摆的周围与8组牙机机械装置之一部关相互靠近,此处为底座上的沟槽,叫八道,工作原理是侯风摆运动到关的位置触发牙机,就是记载的“施关发机”施读音易四声,再机发吐丸。

在樽的外面相应地设置8个龙首,口含小铜丸,每个龙头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张口向上。

如果有地震被检测,都柱之内侯风摆则轻微摆动,此即可触发牙机,使相应的龙口张开,小铜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知道地震发生的时间和方向。

牙机的触发需求小到可以在地震波第一时间运作,称为合契若神。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6)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7)

十三、梁冀专权:145年

梁冀,字伯卓,安定(今宁夏固原)人,是中国东汉时期外戚出身的权臣。

梁冀出身世家大族,其父亲为梁商,有一妹,是汉顺帝的贵人,高祖梁统曾协助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且其曾祖父梁竦为汉和帝外公,梁氏一族曾在章帝时期被窦氏一族陷害。

永和元年(136年)梁冀成为河南尹。

汉顺帝时因梁妠的关系,梁商成为辅政的大将军,梁氏一族左右国政,141年梁冀代父亲成为大将军。

顺帝死后,2岁的冲帝即位不久就去世,顺烈皇后(即梁冀之妹)立8岁的质帝。

因质帝当面称梁冀为“跋扈将军”,次年即被梁冀弑君毒害,另立十五岁的桓帝。

此后他更加专擅朝政,结党营私,且大封梁氏一门为侯为官。

延熹2年(159年),梁皇后逝世,早对梁冀专权乱政不满的桓帝,借宦官单超、徐璜、具瑗[yuàn]、左悺[guàn]、唐衡等五人之力杀死梁冀,其全族再度被诛。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8)

十四、汉桓帝扶持宦官:146年

汉桓帝刘志(132年-168年1月25日),东汉第十一位皇帝(146年8月1日-168年1月25日在位),汉章帝曾孙,河间孝王刘开之孙,蠡[lǐ]吾侯刘翼之子,在位21年。

本初元年(146年),汉质帝驾崩,刘志被大将军梁冀迎入南宫即位。

梁太后临朝听政,外戚梁冀掌握大权。

延熹二年(159年),依靠宦官单超等诛大将军梁冀,并翦除其党羽,以功封中常侍单超、徐璜、左悺、唐衡、具瑗为列侯。

自此,朝政转入宦官之手。

由于宦官肆虐,党同伐异,激起官僚士大夫的不满。

延熹九年(166年),世家豪族与太学生联合反对宦官,结果李膺[yīng]等200余人被捕,形成第一次党锢之祸。

由于贪腐之风盛行,遂公开卖官鬻[yù]爵,政治愈加腐败。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68年1月25日),刘志去世,汉灵帝继位。

汉桓帝终年三十六岁,葬于宣陵(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谥号孝桓皇帝。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19)

14.1、曹腾:100-159年

曹腾(100年-159年),字季兴,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宦官。

曹腾初任黄门从官,汉顺帝即位后,升任小黄门、中常侍。

后因策划迎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费亭侯,升为大长秋,加位特进。

曹腾用事宫中三十多年,未有显著过失,并能推荐贤人。

种暠[hào]弹劾他,他却称种暠为能吏,因此受到了人们的赞美。

曹腾死后由养子曹嵩嗣为侯,曹操是曹嵩之子。

魏明帝曹叡[ruì]即位后,被追尊为高皇帝。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20)

十五、汉灵帝:168年

汉灵帝刘宏(约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是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汉灵帝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谥号为孝灵皇帝。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

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

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15.1、十常侍:168年

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灵帝(168年-189年)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yùn]、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guī]、高望、张恭、韩悝[kuī]、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黄门常侍)。

其中以张让以及赵忠最为受宠,汉灵帝曾说过:“张常侍(张让)是我爸爸,赵常侍(赵忠)是我妈妈。

据《后汉书》记载,这十二人“封侯贵宠,父兄子弟布列州郡,所在贪贱,为人蠹[dù]害。”在黄巾之乱时立有大功的皇甫嵩因为得罪十常侍,结果见谗于朝廷,郎中张钧因向灵帝请求诛除十常侍,结果被诬陷而死于狱中。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21)

十六、汉献帝禅位,东汉灭亡:220年12月11日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汉献帝让位,东汉宣布灭亡。

16.1、曹丕: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魏武帝曹操次子,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

曹丕自幼文武双全,博览经传,通晓诸子百家学说。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击败了其弟曹植,被立为魏王世子。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

同年,受禅登基,以魏代汉,结束了汉朝四百多年的统治,建立了魏国。

曹丕在位期间,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而且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最终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对外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在西域的建置。

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于洛阳,时年四十岁,谥号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

曹丕于诗、赋、文学皆有成就,尤擅长于五言诗,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论》,当中的《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解说汉朝的历史(汉朝六)(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