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太上皇的乾隆爷干的事其实就四个字——训政、宴会、平叛、选秀。

乾隆当了多少年太上皇啊(乾隆当了近3年的太上皇帝)(1)

第一、时间不是三年是多少年,是不到三年。

从乾隆六十年正月初一(1796年2月9日)到嘉庆三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担任了1094天的太上皇帝。按照农历计算很复杂,而且1697年那年还闰六月呢!按照公元就很简单了,也就是差两天不到三年。

1796年,整个清朝以嘉庆这个年号纪年。然而在宫中,使用的年号并非嘉庆而是乾隆。也就是说,在宫外乾隆在位60年,而在宫中乾隆在位63年!这并非我信口雌黄,而是有文献记载的,这个记载等把乾隆晚年担任不是太上皇揭秘后一并发出。

乾隆当了多少年太上皇啊(乾隆当了近3年的太上皇帝)(2)

第二、乾隆担任的不是太上皇,而是太上皇帝。

太上皇与太上皇帝,一字之差,天上地下。在皇帝内禅或追尊后,历史总能证明三个字的称号就是不如四个字的称号。

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也是第一死后追尊的太上皇)是祖龙秦始皇的老爸秦庄襄王。这里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秦孝文王的尴尬,秦孝文王的老爸秦昭襄王称过帝——西帝,他儿子秦庄襄王被最为太上皇。

历史上第一个在世的太上皇就是刘邦的老爸刘煓(tuan)。你们说,刘邦和刘煓,一个皇帝,一个太上皇,他们俩谁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最早的太上皇帝应该是高纬,高纬是北齐大昏君,他不想当亡国之君,面对国家危难就把皇位让人,他也就成了太上皇帝。后来他的接班人也向他学习,他又成了无上皇帝。太上皇帝在一定时期就是让皇帝背锅的人,宋徽宗面对金兵也就禅让给自己的儿子,他自称教主道君太上皇帝!金哀宗在面临亡国时,也是把皇位让给大将完颜承麟!

世事无绝对,历史也是这样,也不是任何时候太上皇帝比皇帝大,皇帝比太上皇大!比如明英宗被俘虏后,回来就是太上皇帝,他的地位还不如太上皇呢!好在后来搞了个南门复辟!

乾隆皇帝退位后,就自任自己为太上皇帝!他这个太上皇帝是历史最后一位太上皇帝,也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上皇帝!从本质上来说,嘉庆的这个皇帝其实还是皇太子,而他这个太上皇帝却是真实的皇帝。乾隆这样玩,也是有学习的对象的!他的老师就是唐明皇的老爸唐睿宗,想当初唐睿宗把皇位传给唐玄宗,就自称太上皇帝!

八月庚子,帝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五日一度受朝于太极殿,自称曰朕,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狱,并自决之,其处分事称诰、令。皇帝每日受朝于武德殿,自称曰予,三品以下除授及徒罪并令决之,其处分事称制、敕。——《旧唐书》

而实际上乾隆虽然允许儿子称朕,也不限于三品以下的权力,但实际上嘉庆的皇帝的权力账簿几乎等于零,他的地位连乾隆身边的红人和珅也不如。乾隆是坐皇帝,和珅是“立皇帝”,嘉庆只是一个靠边坐儿皇帝。对,他就是一个儿皇帝,权力甚至还没有皇太子大。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尊上为太上皇帝,军国重务仍奏闻,秉训裁决,大事降旨敕。宫中时宪书用乾隆年号。——《清史稿》

乾隆当了多少年太上皇啊(乾隆当了近3年的太上皇帝)(3)

第三、乾隆晚年太上皇帝的岁月,做了四件事——训政、宴会、平叛、选秀

(一)训政

乾隆内禅大位,实际上禅了个寂寞,禅位不放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扶上马,送一程。乾隆皇帝在决定内禅前,明确表示自己要训政。理由很简单也很充分,儿子还年轻,从政经验少,而自己又闲不住,得好好帮助儿子成长,手把手地把儿子培养成为成功的皇帝。

嘉庆也知道乾隆禅让只为虚名,所谓培养自己,也不过就是嗜好权力,以及有放权后尾大不掉顾虑。

想当初,赵武灵王年纪轻轻就内禅给自己的小儿子,而自己则准备征服秦国。可谁能知道,他看到大儿子在小儿子那里受气,又要想把赵国一分为二,最终赵国没有分裂,自己倒活活饿死了。

嘉庆改元,按照惯例当时发行的货币就是嘉庆通宝。大臣们看到乾隆权势如此之大,纷纷讨好乾隆皇帝。于是采取了既铸造乾隆通宝,也铸造嘉庆通宝,其比例分配为一半一半。乾隆皇帝自然很开心,嘉庆也只能憋着,忍着。

乾隆帝的权术非常高,不管嘉庆有多么顺服,他都不会给嘉庆“犯错”的机会。一方面坚决不放权,嘉庆基本是事事时时请示,除非无关紧要的小事,嘉庆能做主外。

一般涉及到官员任命、工程建设、出征平叛都是乾隆做主。按照规定,皇帝住养心殿,可乾隆以年龄大了,住习惯了,不想折腾为由,就是不走。嘉庆也只能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咱就住咱的东宫。嘉庆皇帝就是一个字——熬!

然而,随着乾隆年龄越来越大,身体越来越差,乾隆就重点提拔和珅。让和珅作为自己的耳朵、眼睛、嘴巴,和珅权力非常大,不仅是军机处“处长”(领班军机大臣),还是首席大学士,还兼任户部、刑部、正黄旗侍卫内大臣、镶黄旗满洲都统等等。

和珅就站在两名坐皇帝中间,乾隆的话只有和珅能听得懂,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和珅可以随时以乾隆的发言人的名义指挥嘉庆皇帝,而且乾隆生病时的晚年,也受到了和珅一定的控制,和珅甚至连太监、官女都控制着,用来监视皇上甚至太上皇。

(二)宴会

成为太上皇的乾隆,他依然好名,也非常爱热闹。早在嘉庆皇帝继位后的正月里,全国各地60岁的亲王、贝子、蒙古贝勒、蒙古贝子、公主额驸、台吉、大臣官员,兵民里名流七十岁的长者,还有九十岁以上的老爷爷,和各国使者参与声势浩大的千寿宴。

千寿宴的确是莫大的荣誉,这是当朝的太上皇帝、皇帝尊重人才,尊重老者的重大举措。太上皇帝、皇帝请吃饭,这是可以吹嘘多少代的盛事。然而,这些老人在经历长途跋涉后,颠沛流离,有的根本撑不到京城。

再说了,元月份举行千寿宴,他们就得在寒冬腊月向京城赶,除了远之外就是冷,老人们最怕冷了。就是到了京城,见到太上皇帝、皇帝有的兴奋死,有的喝高死,有的吃得大鱼大肉又不太消化。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可最怕折腾的老人又被这样折腾一番,也真算是受了洋罪了。

(三)平叛

在乾隆晚年,就闹出白莲教起义。民众起事,对一个王朝来说是个坏事,解决办法无非是剿抚并用。可对十全老人乾隆来说,白莲教起义却是自己刷功劳,扬名立万的机会,他也太爱沽名钓誉了。

就在乾隆皇帝禅让的那年,美女首领王聪儿起兵,他们兵分三路,自鄂入蜀,自鄂入豫,自鄂入陕,声势浩大,曾一度拥有四十五兵马,攻陷了不少城镇。

1798年,乾隆、嘉庆采取将领明亮坚壁清野之策,让义军得不到农民的支援,从而遭到失败,王聪儿兵败跳崖而死,时年只有22岁。而王聪儿的余部却坚持到嘉庆九年(1804年)!

在乾隆驾崩14年后,竟然发生了癸酉之变,天理教教徒竟然攻入了北京紫禁城!嘉庆不像乾隆那样沽名钓誉,把搞定白莲教,天理教当成自己的功劳。

可以说,清朝中期那么多民变,跟乾隆晚年骄奢淫逸,沽名钓誉而又不能真正解决民站疾苦有很大的关系。

乾隆当了多少年太上皇啊(乾隆当了近3年的太上皇帝)(4)

(四)选秀

1798年乾隆、嘉庆逼死了起事的王聪儿。大概是嘉庆皇帝为了庆贺父亲又一大功绩,也许为了更好地照顾父亲的起居吧。他选出两名十四五岁大小的秀女,献给了乾隆。真是一个敢送,一个敢要,88岁的乾隆竟然笑纳了。他们父子可是把人家给毁了,还不到一年,乾隆这个太上皇帝就驾崩了。

可怜的她们一辈子身处孤寂的宫中守寡,她们本来想着成为了嘉庆皇帝的嫔妃,谁能想到,比嘉庆小一半的她们,竟然成为了嘉庆皇帝的小妈。

清朝中期,满人已经汉化,没什么收继婚制。她们虽然几个月就从贵人升为太贵人,但年龄太小,路子很长,以后的人生该怎么度过呢?她们两人中,心理素质强大地活到了40岁,并成为了太妃;而另外一个撑到20岁就郁郁而终了。

参选秀女就是豪赌,赌对了,就能母仪天下,统领后宫,赌错了一辈子就完了。小小的她们就成为了乾隆、嘉庆之间润滑剂的牺牲品。

在乾隆1094天的太上皇帝的日子,过得很潇洒。然而他的潇洒却是建立在很多人的痛苦之上,等到他一驾崩。嘉庆皇帝从此扬眉吐气,乾隆最宠爱的宠臣和珅立即被逼自杀。

乾隆皇帝尸骨未寒,宠臣就被杀,这也是嘉庆皇帝的报复吧!其实,我们也挺能理解嘉庆皇帝的,你看看乾隆这个太上皇帝那三年都做了些什么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