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6人名称谓

中高考是如何命题的(中高考文化常识)(1)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指代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黎庶、黎元、布衣、生民、庶民、青衫、氓等。

C.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例如愚、鄙、敝、卑、窃、拙、小、舍、家、老等多用作谦辞;令、尊、贤、仁、丈、先、君、子、公等多用作敬辞。

D.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2.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王安石、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B.古体诗有两种含义:一指诗体名,也称古诗。古风与唐以后兴起的近体诗相对应;二是对于古代诗歌的泛称,以区别于现代诗歌。

C.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3.下列各项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董生举进士”:“进士”古代科举考试中,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进士”。

B.“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称他人,可以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和尊敬。还有称官爵,称籍贯。有几项同时称的,一般是先官名,次籍贯,再次姓名,后字。比如“庐陵(籍贯)萧(姓)君圭(名)君玉(字)”

C.“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领”指本职之外兼较低它职。其它词如“摄”表示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权”指临时代职;“假”暂时代理;“行”代理官职。

D.“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仆”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比如“愚、鄙、卑、窃、敝”等。

4.对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侯、伯是其中爵位。

B.“吾不能早用子”中,“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诸侯谦称,意为寡德之人。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5.下列对课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太宗”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B.“疏”指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也称“奏疏”或“奏议”。

C.“可畏惟人”的“人”实为“民”,这里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古代君王为了显示威严, 规定人们说话中避免直呼其名或在行文中直写其名,而以别的字相代替。

D.“下愚”意为最 “愚昧无知的人”。此为谦辞,用作自称。谦辞是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 辞,如“过奖”“不敢当”等,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大都只能用于自称。

中高考是如何命题的(中高考文化常识)(2)

6.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

C.子:古代对长辈的尊称。

D.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7.古人的名与字意义往往相同或相反,下列名与字的意义都相反的一项是( )

A.晏殊,字同叔 韩愈,字退之

B.班固,字孟坚 孟郊,字东野

C.周瑜,字公瑾 张衡,字平子

D.苏轼,字子瞻 苏辙,字子由

8.下列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类似的谦称还有“孤”、“不谷”。

B.庠序,古代地方上的学校,商代的叫“庠”,周代叫“序”。后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C.孝悌,亦作“孝弟”,是古代重要道德规范。“孝”是孝敬父母,“悌”指敬爱兄长。

D.君子,先秦时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对举。后泛指才德出众的人。

9.下列对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用于自称时,为谦辞。如老年人谦称自己为老朽,老年妇女谦称自己为老身。

B.舍:谦辞,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舍妹、舍亲、舍儿、舍女等。

C.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如称已离世的父亲为先父、先严,称已离世的母亲为先母、先妣、先慈。

D.犬:旧时有“犬子”一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儿子。

10.下列有关古代称谓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多作为帝王的庙号使用,多为创立基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

B.考妣:父亲和母亲的尊称,特指已故的父亲和母亲。

C.嫡母:宗法制度下妾所生的子女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

D.庶民:高级官员和社会地位显要的人。

中高考是如何命题的(中高考文化常识)(3)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B项,“青衫”不指代百姓,指官职低的官员;

D项,“自下而上的推荐”错误,征辟制是从上至下的选拔,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的推荐。

故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识记能力。文化常识,是很多高中生一听就头大的语文难点,而且往往也是众多学生考试当中的“丢分大户”。其实,如果平时学习中能积累一些古文方面的常识,那么试题就会变得简单许多。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青莲居士……”,依次是指王安石……错误,青莲居士是李白。

故选A。

3.A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故选A。

4.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相传为战国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错误,应该是“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故选D。

5.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体”错误,“疏”,含有“疏理”的意思,是大臣向皇帝提建议、意见,并逐条陈述、分析、论证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古代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是“表”。

故选B。

6.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古代对长辈的的尊称”错误。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故选C。

7.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个知识点没有进入高考考试考点。此题要求理解古代姓名字号,是2014年1月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题。A殊-同 愈(进)—退 BC每句均相同。D项,前句同,后句反。此题有一定难度,涉及的知识点平时几乎很少关注。

考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常识。

8.B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B项,“商代的叫‘庠’,周代叫‘序’”错误,应为商代为“序”,周代为“庠”,选项说法了。

故选B。

9.B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化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舍儿、舍女”错误,古代不说“舍儿”“舍女”,而用“犬子”“小女”。

故选B。

10.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理解古代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本题考查古代的称谓语,中国古代的称谓语丰富多样,有谦称、敬称、雅称、俗称等,平日注意积累识记。

D项,“庶民:高级官员和社会地位显要的人”错误,庶民指百姓。

故选D。

中高考是如何命题的(中高考文化常识)(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