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她3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2岁发表在圣玛利亚校刊发表第一篇文章《不幸的她》。而张爱玲真正被人熟知是1938年在上海《紫罗兰》杂志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后又较陆续发表了《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而《倾城之恋》被很多人肯定并喜欢。

从表面上看《倾城之恋》讲述是的一个离婚女人白流苏在娘家受到的冷眼与鄙视,后又与范柳原阴差阳错的爱情。而实际是在表达张爱玲自己的感情观:漠然、算计、清醒和无处话凄凉的悲伤。

01 从《倾城之恋》的语言风格看白流苏对感情的态度

对于张爱玲我是非常喜欢的,几乎读完了她所有小说作品,虽然读的时候觉得情绪太压抑,但是还是忍不住跟她书中的人物产生共情。那些或冷漠或无情或悲伤的人物总是不断的拆穿爱情、婚姻最真实的模样,比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1)

故事要从白家排行老六的白流苏离婚后,住在娘家遭遇的冷眼冷语开始。几年前白流苏带着离婚后分得的家产投奔了娘家,然而当她从夫家带来的家产被几个哥哥席卷完后又对她产生了厌弃。在得知白流苏前夫死后,她的家人们想方设法赶走这个“吃闲饭”的妹妹。

三爷道:“六妹,话不是这样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都知道。现在人已经死了,难道你还记在心里?他丢下的那两个姨奶奶,自然是守不住的。你这会堂堂正正回去替他戴孝主丧,谁敢笑你?你虽然没生下一男半女,他的侄子多着呢,随你挑一下,过继过来。家私虽然不剩下什么了,他家是个大族,就是拨你看祠堂,也饿不死你。”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2)

白流苏冷笑道:“三哥替我想得真周到,就可惜晚了一步,婚都离了这么七八年了。”

三爷道:“天理人情,三纲五常,你生是他家的人,死是他家的鬼,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白流苏听到这里气得浑身发抖,这从张爱玲写白流苏“把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落得仿佛要落下来。”可以看出来流苏非常的委屈和气愤,却在寄人篱下中又不敢反驳什么。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白流苏的状态已经在白家无法继续呆下去了,因为不仅仅是哥哥们恶语相向,而且连白流苏母亲都认为这样做比较稳妥,换句话说白家对白流苏的嫌弃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在这种状态下,离开娘家成了白流苏唯一的心愿,可是尽管处境艰难,白流苏也没有选择去投奔已经离婚了的夫家。在以上对话和白流苏与范柳原向前一步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白流苏的三种对感情的态度:

勇敢独立。白流苏之所以离婚就是无法容忍前夫的家庭暴力与找姨太太的行为。作为民国时期的女子敢于离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在民国时期对于离婚的女人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世俗的眼光,都是被人看不起的。在这种状态下敢于选择离婚的白流苏称得上十分独立和勇敢了。

爱憎分明。这在白流苏对于前夫死后的态度上可以看出来,无论是母亲还是哥嫂都劝她回到那个夫家守丧,然白流苏却断然拒绝。她虽然在娘家过得十分憋屈,但她更清楚失去的婚姻,冷掉的感情是无法挽回的。这也看出了白流苏对于感情的态度:爱便爱了,恨就是恨,没会因为外部施压而改变。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3)

永不屈服。已经在白家呆不下去的白流苏,抓住每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哪怕遭到家人更鄙视的白眼,她也无所谓。所以她选择了与范柳原似有若无的情愫。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白流苏并不是死乞白赖的狂烈追求,而是以略显羞涩和勇往直前的果敢一路向前。

而在某种程度上解析白流苏的感情观,也正是张爱玲自身的写照,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可以从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中可以看出,当张爱玲知道胡兰成有了新欢时,就果断的不再来往了;另一方面是逃离原有生活,当遇到伤心和绝望的感情时,选择就是离开一个地方重新开始新生活,比如说张爱玲离开伤心地上海前往美国生活。

02 从人物性格上解析张爱玲对于人物感情的冷漠与动机

性格决定命运,这话说的一点不错。纵观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性格都出奇的相似,那就是:孤独、冷傲、清醒、算计。而《倾城之恋》中的人物也不例外,如她的哥哥白老三。

三爷直问到她脸上道:“我用了你的钱?我用了你几个大钱?你住在我们家,吃我们的,喝我们的,从前还罢了,添个人不过添双筷子,现在你去打听打听看,米是什么价钱?我不提钱,你倒提起钱来了!”

无法想象这话是从白流苏亲哥嘴里说出来的,也真应了那句话:有钱时,什么都好使,没钱时做什么都是错的。亲人之间算计到这份了,也的确令人感到悲伤。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4)

张爱玲的小说中,不仅仅《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的哥嫂们有这样的功利和算计的特点,在张爱玲的小说《金锁》中的七巧也是这样,整天算计怕别人卷走她的家产,对自己亲生女儿都在算计之列。

七巧遥遥向长安屋里喊道:“你要野男人尽管去找,只别把他带上门来认我做丈母娘,活活的气死了我!我只图个眼不见,心不烦。能够容我多活两年,便是姑娘的恩典了!”

异曲同工的是在《第一炉香》中葛薇龙姑姑梁太太对侄女亦是无处不在的相互利用,她之所以肯收留侄女薇龙也不过是想让薇龙帮她拉拢年轻潇洒的男子而已。

梁太太问却扯开道问:“人会弹钢琴么?”

薇龙道:“学了两三年,可是手笨,弹得不好。

梁太太道:”倒也不必怎么高明,拣几首流行歌曲练习练习,人人爱唱的,能伴奏就行了。英国的大人家小姐都会这一手,你跟着我,人机会学点,倒是你的运气。”

在张爱玲笔下这种人物还有很多,但无一例外展现的亲情关系都是:千疮百孔和有利所图。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5)

之所以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出现这样相似的特点,跟张爱玲自身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这要从她自幼年时代便看尽人世冷暖,从小没有感受到过亲人的温暖有很大关系:她两三岁便经历了母亲远走,即使母亲回来后,也是整天与父亲吵架,再到父亲再娶、后母说话的刻薄。所以在她的眼中,亲情不值得珍惜,所有亲情关系都是一种交换关系。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大多自私和冷漠了,正所谓:文字是内心世界的映照,幼年生活的不幸是张爱玲一生性格孤傲的根源。

03 从经历上解析张爱玲性格和冷漠背后的原因

张爱玲所写的小说中人物之所以冷漠无情,也跟张爱玲的经历上有很大关系,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张爱玲的原生家庭。1924年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便游学欧洲,撇下了还不满四岁的张爱玲和不满三岁张子静(张爱玲弟弟),这一走便是四年。母亲走后,父亲对他们姐弟也是疏于关心,每天只是抽鸦片虚度光阴。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四岁的孩子本来应该是被父母宠溺的年龄,但失去母亲呵护的张爱玲便早早的体验了人间悲欢。这也是张爱玲一生悲剧和无法与亲人和解的最大芥蒂,因为在张爱玲在亲情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心与疼爱,也无法触及亲情之间的温暖。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6)

即便四年后母亲黄逸梵回了国,母亲与父亲的争吵也没停止过,直到离婚再一次打碎了张爱玲对于美好生活的幻想。更让张爱玲寒心的是因张爱玲得罪后母孙用蕃而被父亲毒打和圈禁,于是她偷跑后离家出走,从此与父亲再无联络,甚至连父亲去世都不曾看过一眼。

而她有名的那句“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和她晚年挥之不去的“虱子强迫症”,可以看出张爱玲一生受原生家庭的困扰根源:极度没有安全感。

从以上信息中我们可以得出:张爱玲在这个原生家庭中吃的苦、受的伤已经超过一个年轻女孩能承受的极限,一方面是因为她自幼熟读经典,早已在书中洞察人间冷暖与真相;另一方面是因为自记事起带给她的创伤与悲伤太过于频繁,以致于很多年都无法自愈,达成和解。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7)

张爱玲的感情经历。张爱玲一生中经历过两段感情:一段是与胡兰成,一段是与美国剧作家赖雅。胡兰成由于看到张爱玲写的《封锁》后,慕名对张爱玲进行拜访,少于见人的张爱玲竟然见了胡兰成,而且畅谈五小时之久,可以说是一见倾心,再见倾城。也可以说在遇到胡兰成的那两年期间,是张爱玲写作的巅峰时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达到了巅峰期,比如《金锁记》、《花凋》、《谈女人》、《红玫瑰与白玫瑰》、《连环套》、《倾城之恋》。

然而生性风流的胡兰成却不断与其他女人日久生情,最终张爱玲拿稿费帮助胡兰成度过生活上的困难之后果给胡兰成写了分手信,信中写道:“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时唯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只是与胡兰成分手之后的张爱玲便少有作品问世,只有一些为了生计写的零零散散的小说及散文。这可以看出:与胡兰成的这段感情耗费了张爱玲半生的力气与感情。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8)

如果说张爱玲与胡兰成的感情是轰轰烈烈相忘于江湖的话,那么张爱玲与赖雅则有“相濡以沫”的相互依附。与赖雅认识时张爱玲36岁,早已过了相信爱情的年纪,如果说促成他们结婚并共同生活的原因,无外乎是:合适过日子,相互温暖互相照顾。赖雅的出现是张爱玲一生中为数不多的踏实安稳时刻,所以她牺牲去访问以及深度合作的机会,而选择了留下照顾生病的赖雅。

经历了大起大落,经历了父亲和母亲渐次离世,也看尽人间悲喜的张爱玲终于达成了与自己的初步和解:接受现实,接受生活。

张爱玲的人际交往。张爱玲一生清高孤傲,与人来往的都不多。早年与姑姑关系稍微密切,后来也不疏于联络;跟弟弟张子静小时候关系亲密,但自离家出走后与弟弟也不甚来往;与父母更关系更加生疏,父亲去世时,张爱玲保持沉默,选择了不闻不问,母亲临终前想见张爱玲一面,张爱玲却买不起去英国看母亲的机票;而大学期间与张爱玲关系甚好的炎樱也逐渐疏于来往。

由此可见,张爱玲的人际交往几乎是空白的,她的孤傲、她的清高、她的世界都被她自己封锁在内心深处。

04 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该如何达成和解

每个人的性格无论是脆弱还是绝情,大多数时候不是被宠出来的,而是在幼年多次被忽略,情绪和诉求被父母或亲人从来没看到过,这是原生家庭带来最大的伤害。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有一个观念:世间的万事万事,都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你也在它们的镜面上留下镜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而这面镜子就是妈妈的注目,换句话说只有在生命早期,妈妈对于婴儿的关心与注目,婴儿才会感觉到自己一直存在,也会有着踏实和稳定的安全感。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分析(倾城之恋从语言风格)(9)

武志红提出一个观点“触碰你的内在婴儿”。比如安静、闭上眼晴,花五分钟感受自己的存在,足够放松自己。想象这个婴儿会在什么位置?有着什么样的表情?如何构建他和你的关系,而最终达成与原生家庭的和解,达成自己与生活的和解。

麦家在《人生海海》中说过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与伤害进行和解后的握手言和,更是一种聪慧的抉择。

05 总结

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张爱玲,有着不俗的写作天分,本该有着幸福优雅的一生,然而却半生流离,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让人不由一声叹息!

她的写作才能毋庸置疑,傅雷曾评论说:《倾城之恋》给人家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

而我们普通人在《倾城之恋》中看到的更多是人间烟火那些小事,无非是生活、感情、岁月、命运的起承转合。这一切虽然看起来都很好,却始终空空洞洞的,就像小说的结尾一样,虽然白流苏与范柳原因为战争终于决定结婚,过岁月静好的生活,但张爱玲对主人公的爱情与婚姻保持了一贯冷冷的态度,从她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

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颠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而怀揣着对爱情、对家庭、对生活的冷眼旁观与不信任,七十五岁的张爱玲于1995年9月8日(中秋节)得到了解脱,随着骨灰被撒入太平洋,她华丽而悲伤的一生变为传奇,对于张爱玲来说抑或是圆满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