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秦国历史的人都说:“正是有了秦孝公变法,才为秦国打下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这个说法当然是正确的,但问题就在于,这件事为什么要轮到秦孝公去做呢?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外有魏国的压制,内部的宗族又相互倾轧,根本抽不出手。

今天,我们主要聊聊,秦孝公之前的秦国,是个什么样子。

秦孝公为什么辜负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1)

秦孝公的爷爷秦灵公,是一个相对平庸的国君。

秦灵公在位期间,对公族的压制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以至于他的叔伯辈、兄弟辈乃至子侄辈,都在秦国拥有极高的影响力。

这样一来,秦国的世家大族当然会老实一点,但公族壮大的后果,就是君位争夺激烈。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嬴师隰,本来是秦灵公钦定的太子,但在秦灵公去世之后,嬴师隰还是只能逃到魏国避难。

没办法呀,无论嬴师隰有多么名正言顺,只要实力不允许,他就爬不上那个宝座。

逃到魏国的时候,嬴师隰只有十岁,身边的人不断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能杀回秦国,抢回属于您的宝座。

然而,嬴师隰一等就是二十七年,一个十岁的小孩,成为了一个年近不惑的中年人。

在这二十七年里,秦国已经换了两位国君,分别是嬴师隰的叔爷爷秦简公,以及堂叔秦惠公。

这时候的嬴师隰,估计已经绝望了,家里面的长辈不仅实力强大,而且非常能活,自己还有出头日吗?

可转机就在这个时候到来,秦惠公去世了,他的儿子嬴昌成为秦国新君,即秦出公。

这位秦出公当时只有两三岁,所以朝政被他母亲把持,开始重用宦官和外戚,和世家大族争权夺利。

两年之后,世家大族获胜,杀了秦出公母子,秦国国君之位空缺。

这时候,嬴师隰已经三十九岁了。

当时秦国就有人说,干脆把嬴师隰接回来吧,他毕竟曾经是太子,这时候回来继位名正言顺。

表面事实的确如此,但内核呢?当然没那么简单。

秦孝公为什么辜负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2)

世家大族如此嚣张,连小国君母子都能直接砍死,要说他们忠君爱国,恐怕会笑掉不少人的大牙。

基于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位能够高高在上的“虚君”,而嬴师隰则是最佳人选。

嬴师隰十岁离开秦国,此时已经年近四十,将近三十年的真空期,足以清空他在秦国的根基和影响力。

而对于这位长期生活在魏国的落魄公子来说,光是理清国内错综复杂的人脉关系,就已经很费劲了,哪还有工夫接棒和世家大族搞内斗呢?

必须得说,这个想法很好,但这一切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是:嬴师隰愿意当一个“虚君”。

如果嬴师隰不配合,那么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玩“拉一波打一波”的策略,左右冲杀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事实上,继位之后的嬴师隰就是这么干的。

嬴师隰继位之后立刻宣布,要废掉惨无人道的人殉制度,然后开始对周围的少数民族用兵。

战争就是最好的集权手段,当嬴师隰灭掉了周边的大量少数民族之后,也建立起了一套完全属于自己的班底。

这说明,秦国君权在嬴师隰手上变得越来越稳固,这为秦孝公后来的变法图强,打下了坚实基础。

秦孝公为什么辜负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3)

问题就在于:嬴师隰为什么不能一蹴而就,直接把变法的事情也搞定呢?还非要留给儿子扬名吗?

其实还是时机不成熟。

嬴师隰在位期间,魏国依旧强大,秦国几次三番地想要冲出包围圈,均以失败而告终。

否则,嬴师隰也不会转头去收拾周边的少数民族。

既然有强大的外敌,内部变革就不能过于迅速,否则肯定会适得其反。

大家想想,如果剧烈的变法手段提前问世,必然会导致秦国国内的世家大族受损严重。

到那个时候,会不会有哪个家族投靠魏国当带路党呢?

可是到了嬴师隰的儿子,秦孝公执政时期,魏国带给秦国的压力已经大大减弱,能缓过劲来解决内部矛盾了。

在我看来:秦孝公变法,其实就是嬴师隰的意思。

或者说,正是因为秦孝公有坚持变法的打算,所以嬴师隰才准备传位给他。

因为在嬴师隰执政期间,他还做过一件大事,那就是将都城向东迁徙了300里。

这就是一个信号:未来的秦国,必须向东进行突破。而突破的关键因素,除了魏国持续衰落之外,还有秦国脱胎换骨。

秦孝公为什么辜负商鞅(秦孝公因变法而名垂青史)(4)

这就好像在足球场上,嬴师隰先是带走了防守球员,后又将球传到一个非常舒服的位置。

而秦孝公要做的,就是选一个不错的角度,骗过守门员,然后把球踢进去。

这当然也是不容易的,但难度显然也不会有大家所想的那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