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堪称历史名人。就因为其名气太大,有着巨大的名人效应,因此近几年关于她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一直处于争议之中,口水仗是一出接着一出。
(陈圆圆剧照)
这不,云南和贵州就围绕陈圆圆墓地的“归属之争”,开始了隔空角力。
云南的观点貌似理由充足。
这陈圆圆不是在昆明的莲花池投湖自尽了吗?当年吴三桂在此处特意为他的挚爱陈圆圆修建了“安阜园”,还为她塑碑立像。现在这块碑像虽经百年风雨侵蚀,还完好无损屹立在这里。而且,单单是在昆明就可以找出三处陈圆圆的墓地。至于文献记载,那更是多如牛毛,随便找出几篇史料,就能力证陈圆圆最终葬在了昆明。
当然,贵州的证据也非常有力。
在贵州岑巩县马家寨,有一处地名叫襄子的地方,就是依据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的名字得来的。在这里发现了极为隐秘的陈圆圆的墓葬。
墓碑上刻着如下文字:“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孝男吴启华,媳涂氏立,孝孙男吴仕龙、吴仕杰……皇清雍正六年岁次戊申仲月吉日立。”
据墓葬的后人解释,之所以称为“聂氏”,不称作“陈氏”,其一是为了保密;其二是为了表明墓主人的身份。陈圆圆本名叫邢沅,后因其幼时家贫,被寄养在一位姓陈的姨夫家中。出道学艺后,改名为陈圆圆。而“聂”字拆开来讲,隐含有“双耳”的意思,恰好符合“邢”“陈”左右各有一耳的解释。
而“吴门”也是一语双关之意,一是代表陈圆圆嫁给了吴家;二是指代陈圆圆的出生地苏州,因为在古代,苏州也称作“吴门”。
(吴三桂剧照)
还有一个问题,既然是吴三桂后人落脚的地方,为何叫做马家寨呢?
这是因为当初吴三桂被清廷打败后,陈圆圆在大将军马宝的一路护送下,历经千难万险,才逃到这个当初异常荒凉的地方,从此繁衍生息。吴氏血脉也才得以延续。后人为了纪念马宝的不世之功,才将这个村寨称作马家寨。现在村子里的1000多人全部姓吴,没有一个姓马的。
同时,马家寨的人,对马宝当年如何护送陈圆圆逃亡至此的故事如数家珍,还声称拥有“皇伞”、记载家谱的“御字簿”等。
甚至还言之凿凿地说,村里原来有两把大刀,一把96公斤,一把80公斤,都是当初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将军们使用过的武器,只是由于在贫困潦倒时期被变卖来维持生计了。
人们还在马家寨发现了大将军马宝的墓葬,墓碑上刻着“上寿先考明公号公玉老大人之墓”。“明”暗指明朝,“玉”指代宝。其墓联上写着“重垒土莹人祖即己祖,复修石台若翁如我翁”。这句话就表明了吴家人对马宝的感恩戴德,誓把马宝当做祖先来供奉的意愿。
实际上,各地之所以要争夺陈圆圆墓葬的归属,主要是看中了其名人效应下面巨大的经济效益。表面上是文化属地之争,其实质是经济利益的驱使。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大背景下,以历史名人为契入点,发展地方经济才是各地政府的初衷。
(陈圆圆墓地遗址)
那么,为什么陈圆圆的墓地在贵州被发现以后,考古专家就沉默了呢?
其一,贵州发现的陈圆圆墓证据确凿。
在贵州陈圆圆墓地发现之前,她的最终结局众说纷纭,一直没有定论。
有的说她在吴三桂病死后,入宫做了女婢;也有人说她自缢而死,追随吴三桂而去;还有人说陈圆圆最终出家为尼,老死在了寺庙中。《吴逆始末记》有如下记载:“当吴逆将叛,圆圆以齿暮乞为女道士,于弘觉寺玉林大师坐下剃度,法名寂静。”
而此次在贵州的发现,似乎让专家们较为信服。虽然仍然缺少直接证据(如DNA鉴定),但专家们拿不出反驳的理由,只好三缄其口。
其二,少数为个别地方经济 “服务”的考古专家,被事实封了口,只好沉默不言了。
其实,作为故事的主人公,陈圆圆才是最无辜的人。
她不但身逢战乱,劫难重重,九死一生。还屡屡被人当作棋子,喜欢时信手拈来视如珍宝,而后又弃之如敝履。最终还因吴梅村的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背负“红颜祸水”的千古骂名。
(参考资料:《明史》、《岑巩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