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逆北

他被击败了,但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命运;他被杀害了,但没有被征服。最勇敢者往往是最不幸者。成仁比成功更值得羡慕。

——蒙田《关于人吃人》

01安史叛军长驱直入,唐玄宗慨叹河北无忠臣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唐。短短几个月时间,黄河以北的二十多个郡就被安禄山的叛军所控制,当然,这其中更多的是郡县官员慑于叛乱者的兵锋,担心遭遇屠城之难而被迫选择投降。可是,不管其出发点如何,安禄山的大军在叛乱初始就如入无人之境,此后竟直抵唐帝国东都洛阳城下,其原因无疑和唐朝地方官的“不抵抗”做法有很大的关系。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和愈发糜烂的局势,唐玄宗哀叹道——“河北二十四郡,竟然没有一个效忠朝廷的忠臣”。

唐玄宗这种说法,其实也是在迂回为自己的错误开脱。安禄山蓄谋反叛已久,河北郡县的很多官员,都早已被安禄山换为自己的亲信,皇帝身边的重臣张九龄等都曾经提醒过他小心处置,却被玄宗当做耳旁风。现在大难临头,玄宗自食其果,似乎也没什么好推脱责任的。

可是,话也说回来了,这些屈服于叛军淫威的河北地方官,毕竟过去吃得是唐朝的俸禄,他们中有很多人,从祖父甚至曾祖父一辈就效忠于唐廷。这批地方精英的沉默和不作为,可以说是唐帝国多少年来推行“忠君爱国思想教育”,所蒙受最大的耻辱。

颜杲卿为什么是一个浩然之气的人(颜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后的尊严)(1)

所幸,就在这个危急关头,有一对兄弟的挺身而出,挽救了河北士人的集体荣誉感,也守住了大唐最后的尊严。他们,就是颜杲卿和颜真卿。

02颜杲卿的起义在河北掀起保唐高潮

颜氏兄弟出身名门,文化素养极高,书法写得漂亮。但是,他们可不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在安史叛军席卷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时,二人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一面假意敷衍安禄山的命令,一面暗中积蓄实力,整肃内部,准备在叛军的屁股后头点起一把火,给处在安禄山重兵集团威胁下的关中解围。

其中,当哥哥的颜杲卿,时任常山太守和地方团练使,靠近安史叛军的巢穴,所以其动向尤能引起安禄山的注意。不过,安禄山认为颜杲卿曾为自己在范阳的老部下(范阳户曹),颜杲卿能够做到太守一职,有自己的提携之功,所以从个人关系来看,颜杲卿即便不能算是安禄山的亲信,也应当对安禄山“忠心耿耿”。

颜杲卿为什么是一个浩然之气的人(颜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后的尊严)(2)

(颜杲卿像)

不过,安禄山很快想错了,颜杲卿可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觉得自己能够在官场中一步步升起来,都是靠着祖辈仕唐的恩荫,即便安禄山提拔过自己,那也是因为安禄山自己就受到了唐玄宗的重用。不然,安禄山哪来的资格去控制河北地方的人事系统呢?

因此,面对安禄山的叛乱行为,颜杲卿打心眼里反感,可是,自己手中缺乏精兵良将,常山地方承平已久,城郭不够坚固,也不足以抵挡叛军兵锋。更何况自己本身就处在敌人的老根据地附近。颜杲卿忠心于唐,但是双方客观实力的对比,让他有些犹豫,自己倘若反戈一击,是否能挽救风雨飘摇的唐帝国?

局势的复杂化,很快让颜杲卿放下了犹豫和观望,因为安史叛军已经占领了洛阳,直驱潼关城下。潼关一旦失守,长安就会因为无险可守而成为安禄山的嘴边食。恰在此时,颜杲卿的兄弟、时任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也派人来催促颜杲卿起兵反正。

时间不等人,颜杲卿决定立即采取行动,在和长史袁履谦的谈话中,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自己这么做会迎来怎样的结局。朝廷自顾不暇,根本没多余兵力支援河北,而郭子仪、李光弼等人虽然负有迂回范阳敌军的责任,但是其兵力单薄,距离常山遥远,短时间内也无法给颜杲卿提供有利的支援。

颜杲卿为什么是一个浩然之气的人(颜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后的尊严)(3)

至于距离常山最近的太原尹王承业,虽没有投降叛军,但其态度难以捉摸,关键时候,是否能够和颜杲卿方面并肩作战,还在两说之间。因此,颜杲卿打响反击安史叛军的第一枪,很有可能招致对方残忍血腥的报复,把对方的火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当然,颜杲卿这么做,无疑也会给潼关的备战争取必要的时间,如果唐玄宗能够抓住这段时间增强关中的防御,颜氏这么做也是有意义的。

但是,后来的事实显示,唐玄宗没有闭关坚守,从容等待外围唐军的支援,而是轻采了杨国忠盲目出击的建议,将潼关拱手让与早已急不可耐的叛军。

颜杲卿布置人事已定,立即假传安禄山命令,将其派来监视自己的李钦凑等人从土门要隘诱出,先用酒肉和歌舞招待,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在酒席宴上将其处决。安禄山在潼关城下遭遇哥舒翰迎头痛击,自感兵力不足,派高邈等人回范阳搬兵,结果其也被颜杲卿侦知伏杀。

颜杲卿消除了肘腋之患,立即派人到河北诸郡活动,动员地方官员杀死安禄山所派的监视者,共同保唐。在颜杲卿的号召下,响应者果然不少。曾经被叛军降服的河北二十四郡,竟有十八郡(包括颜杲卿的常山在内)反正,给安禄山的后方造成了巨大的震动。据说,连安禄山的老巢范阳城内,都有将领试图归顺唐廷。如果不是其被安禄山亲信察觉,安史之乱恐怕能提前几年结束了。

颜杲卿为什么是一个浩然之气的人(颜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后的尊严)(4)

03常山独力难支,颜杲卿等慷慨赴死

颜杲卿的及时起义,让安禄山不得不从潼关前线抽调主力回援,唐玄宗君臣似乎能松口气了。河北地区燃起的复唐烽火,也让一度慨叹河北没有忠臣的皇帝本人找到些许安慰。

但是,颜杲卿等人的处境,此时却急转直下。因为河北的不少郡县虽然宣布保唐,可是其力量有限,城内基本是缺乏训练的“团结兵”(也就是唐朝的民兵组织),而且又是各自为战,没有抱成团,所以根本不是安史叛军的对手。以颜杲卿死守的常山为例,城中能战者只有区区万余人,这怎么能是安史叛军的对手?曾经和颜杲卿约定共同对抗叛军的太原尹王承业,此刻也作壁上观,拒绝支援危在旦夕的常山。讽刺的是,唐廷还以为是王承业率先反抗叛军,竟然给他加官进爵。

常山外援断绝,内部不支,距离颜杲卿打响反抗安史叛军第一枪仅八天时间,安禄山手下将领史思明的主力,就攻克了城池,将颜杲卿诸人俘获,押送洛阳。

颜杲卿等人到了洛阳后,毫不畏惧,更不为安禄山的威逼利诱所轻易屈服。安禄山原先还想当着众人的面,用自己提拔过颜杲卿来指责对方“恩将仇报”,自己还能装着“高尚一把”,结果反被颜杲卿骂了个狗血喷头。道理也很简单,安禄山的一切,都是唐廷给的,现在安禄山吃着大唐反大唐,又哪来的脸去质疑颜杲卿呢?

颜杲卿为什么是一个浩然之气的人(颜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后的尊严)(5)

(影视剧中的安禄山)

面对颜杲卿的怒斥,安禄山恼羞成怒,将其折磨至死,颜杲卿的家里三十余口,俱未能幸免。然而,对于这一切,颜杲卿其实早有预感,他深知自己战斗于敌人的巢穴,自然要承担最坏的结果,但是,他并不感到后悔——“大丈夫名不挂青史,安用生为!但使死而不朽,亦何恨也!”

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颜杲卿用他的死,守住了大唐最后的尊严。他让世人知道了,在最黑暗的时刻,依然有士人挺身而出,勇赴国难,即便是飞蛾扑火,以卵击石,亦在所不惜。也许,正是这样一种精神的存在,才让中华文明持续千年,走到今天。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

(宋)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李碧妍《危机与重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