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讲到了韶关市区的白话分布情况,得出一个结论,即韶关市区并不都讲白话。

现在来讲韶关白话历史。因为时间悠长,文章所及可能会有遗漏,如果能得方家指教,亦为幸事。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1)

韶关

白话清朝就开始渗入韶关了

众所周知,韶关是传统的客家地区。

这里客家话是第一方言,但也有其他方言存在,比如粤语、连滩话、本城话(虱婆声)等。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2)

韶关浮桥

关于韶关粤语的历史,很多人都只关注民国之后,但实际上白话在韶关的历史,至少可追溯至清朝。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3)

清韶州府城北门全貌,民国被毁

据曲江县地方志办公室调查,白话传入曲江县时间不长,早期白话人口为清末从清远县迁来。

比如,白土镇乌泥角村植姓村民称其祖先约于清咸丰至光绪年间从清远县琶江口迁来,孟洲坝村植、张、罗、周、钟、余、陈、宋、李等姓白话村民均称其曾祖、祖父或父辈是清末或民国时期从清远县迁来;犁市镇上寮村部分陈姓村民称其祖先于清末从清远县旧横石新塘村迁来。

清远县历史上曾属韶关管辖。1988年,清远县被撤销,设立了地级市清远市。广州市下辖的佛冈县、韶关市下辖的阳山县、连山县、连南县、英德县等地,划入了清远市管理。由此亦可见清远和韶关的密切关系,现在的清远市基本上是从韶关这个“母体”中释出的。

清朝清远这一批白话移民数量较少,而且多在乡村,并没有什么影响力。

“百年东街”见证韶关白话历史

但说到韶关市区的白话历史,还得要讲到“百年东街”的历史。

光绪二年(1877年)《韶州府志》云:“曲江(韶关古称曲江)山水秀丽,衣冠不乏,沃土满望,故人多乐农而厌商。”

另有史料称:“曲江人不善经商,市面皆为广州人所把持,居肆之家,多非土著” ,“百货云集,营利居奇多系客户” 。

这说明清朝韶关客家人多乐于农业生产,而少从事商业发展。韶关客家人和其他客家人一样,传统观念都是重农轻商,耕读传家。

但是,珠三角地区因为靠海耕田艰难,有些土白只能走南闯北做生意。土白盛产买办,根就在于此。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4)

韶关东街

在韶关浈江区风采楼附近,在东堤路上,就有一条叫“东街”的老街,清朝开始就聚集了一批讲白话的商人。

这里曾是粤湘赣三省交界赫赫有名的“老板街”,华南历史上最繁荣的商贸街之一。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5)

风采楼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6)

东街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7)

东街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8)

东街

在粤汉铁路开通之前,北江水系是南北交通的主要干线,从这里沿浈江上游,可沟通中原;沿浈江下游,可直抵珠三角腹地。

清末民国时期,东街开设的货庄、商行有上百家之多。这里的江面上千帆竞发,沿岸商贸活动十分繁忙,出现了大量的“吊脚楼”。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9)

东街吊脚楼

据《韶关日报》报道,这些商行、货庄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靠河的一面都是 “吊脚楼”。江面上来来往往的货船可以直接驶入吊脚楼下,而楼下装有一扇活动门,可以很方便地将船上的货物吊到楼上再转运至陆地其他地方。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10)

隆盛酱园博物馆

当时韶关称谓“四大商号”的常丰、慎安、和昌、阜民,韶关最大的隆盛酱园和仅次于阜民的利农米机,还有多家享有盛名的大货栈,全都是广府商民在东街开办的。

因为面对的消费者多是客家人,这些广府商民多会讲客家话。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11)

广州会馆门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广府商民捐资在新兴商业街(今东堤北路),建造了“广州会馆”,后改“广府会馆”。

广府商人聚居于广富新街

据韶关民俗学者林亮坤介绍:“1928年,韶关拆除了城墙,扩建了环市马路,将青石街改名为‘民族路’,武城街改名为‘民权路’,东关正式命名为‘民生路’,并将帽子峰东峰山下太傅庙为邻的新兴居民街道也定名为‘太傅街’,它们被市民统称为‘东街’。”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12)

广富新街

百年东街旁边还有一条独具特色的百年老街——广富新街。民国四年(1915年),由广府富商出资集中在广府会馆附近建造了一条豪华的住宅街,取名为“广富新街”。

韶关白话由来(韶关粤语史之二)(13)

广富新街旧貌。梁国雄摄于2004年

广富新街长约70米,有房屋24间,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600平方米,仿广州西关大屋形制。广富新街路口(见上图),还能清晰地看到镌刻有“广富新街”四个大字的石匾,落款为“民国四年冬,番禺谢履桐书,广州会馆创建”。

广富新街,这里以往约有20户人家居住。不过,讲白话的这批商人虽然赚了不少钱,但在白话传播上没翻起什么波浪,却留下了种子。

下篇文章继续讲韶关粤语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