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潮,千百年来奔腾不息,潮汐涨落孕育了两岸流域灿烂的人类文明。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中共海宁市委宣传部出品,浙江卫视蔚蓝工作室承制的三集人文纪录片《钱江潮》于昨晚开播。该片纵横2000多年,通过极致影像呈现人与潮休戚共生的时空画卷,观潮咏潮风云激荡的家国襟怀与“海上长城”延绵传承的弄潮精神。

在第一集《听潮》之后,今晚第二集《看潮》将于19:23CCTV—9纪录频道、21:40浙江卫视相继播出。中国蓝新闻客户端、中国蓝TV、蓝媒联盟、“美丽浙江”矩阵号同步直播。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1)

钱塘江大潮,又称浙江潮、钱江潮,以涌潮水位高且规律性强,成为世界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风俗发端于两汉,繁盛于唐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而因为江道移动,宋代之前人们观潮多在杭州江干一带,宋代以后观潮的地逐渐移向海宁,现在海宁盐官成了今人观潮的最佳地点。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2)

01 看潮有讲究,你能认出几种潮?

海宁百里钱塘,在不同的地段,潮水会呈现不同的姿态。在丁桥大缺口有“双龙相扑碰头潮”,在盐官有“江横白练一线潮”,在老盐仓有“惊涛裂岸回头潮”,在夜间还上演“月中齐鸣半夜潮”……《钱江潮》第二集《看潮》将结束“开盲盒”式的观潮体验,为观众一一呈现潮水之美。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3)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4)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5)

02 人为什么爱看潮?为什么看潮的习俗能在中国延续2000年之久?先贤们在奔腾的潮水里看到的究竟是什么?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6)

宋神宗熙宁四年,因与王安石变法意见相左,三十四岁的苏轼带着满腔如潮水一样的怒气和愤慨来到了杭州。1923年,因为祖母去世,年轻的诗人徐志摩也带着悲伤和对时代的迷茫回到了杭州。同样失意的两个人都站到了钱江潮前,他们与潮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潮与他们又有了怎样的心灵对话?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7)

疏浚盐道,修建苏堤,稳定谷价,在杭州的五年时间里苏轼不惜与朝廷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在杭州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8)

“以新月之弱势,求满月之强态!” 钱塘江边,月下看潮的徐志摩终于在奔流的夜潮中找到了自己内心渴求的力量。海宁看潮之行结束后,在徐志摩的倡议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社团“新月社”成立了。

徐志摩和郭沫若对比(和苏轼徐志摩一起)(9)

像热血一样翻腾,像惊雷一般震撼,为什么澎湃的钱江潮能给予观潮者突破困境的力量?向自然寻求答案,今晚21:40,敬请锁定浙江卫视纪录片《钱江潮》,让我们对话钱江潮,感知“潮”的人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