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黄河发源地约古宗列曲3公里处,是“黄河源头第一家”求中的家,在这个家庭里,保护河源的理念和精神代代传承。

顺流而下,在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湟水河畔,经过一辈接一辈的植树造林,曾经“风吹沙飞鸟无影”的南北山已从荒山秃岭变得郁郁葱葱、鸟语花香。

两个场景,一脉相承。

青海扛起源头责任,强化干流担当,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孕育了黄河、长江、澜沧江三大河流,每年向下游地区输送洁净水资源逾600亿立方米,是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重要水源涵养地,打开中国地图,青海的重要意义“跃然纸上”。青海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殷殷嘱托,江源大地各族儿女心怀“国之大者”,意气风发、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肩负起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时代使命,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用丰沛而稳固的“中华水塔”,守护造福全流域人民的“幸福河” !

一个难忘的地方青海湖(大江大河源头清水从青海出发)(1)

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

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青海主动融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相继出台实施了《保护中华水塔行动纲要》《关于青海省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华水塔水生态保护规划》《青海省“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等政策措施和重点规划,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着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为青海省加快水利高质量发展、保护“中华水塔”水生态、保障水安全提供了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和可操作性的行动策划。

2021年8月16日,中共青海省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方案》指出,必须始终把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全方位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切实承担好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我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治理,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研究保护和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黄河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提升长江源头区生态服务功能。

一个难忘的地方青海湖(大江大河源头清水从青海出发)(2)

15980名河湖管护员

护碧水东流

“黄河在青海一点也不黄,而是碧绿澄澈。”

“水清、岸绿、景美,就连大天鹅都来做客了”……

在享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美誉的海南州贵德县,有140块蓝色的河长制公示牌分段竖立在黄河沿岸醒目位置,河长信息与河湖概况一目了然。贵德县尕让乡希望村的村级河长李宝林每日巡河都要仔细地扫视河岸边的每一处角落,看看有无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一边巡护一边记录。

为使江河丰盈长清,永续东流,青海深入开展“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黄河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河道采砂、生态基流、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累计排查整治河湖“四乱”问题1680项。全省五级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落实6723名河湖长、15980名河湖管护员,创新设立马背河湖长、摩托车巡护队等民间河湖长。构建了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机制。

同时,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将长江“十年禁渔”、青海湖第六次封湖育鱼等工作纳入河湖长制考核内容。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35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保持优良,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到100%的省份。全省河湖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

让每一滴水 都蕴藏巨大能量

“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干渠通水后家里的6亩冬小麦喝上了清澈的黄河水。”

“黑泉水库已累计向西宁第七水厂供水24047万立方米!”

“引大济湟工程的水来了,我们种庄稼再也不是看天吃饭了。”

放眼青海大地,座座蓄满清流的水库犹如明珠般散发着光彩,沟沟壑壑的梯田间,倒虹吸水管和水渠随处可见,这些管渠不仅通到了村民的家里,也通到了田间地头。

做好“水”文章,需要重大水利工程的支撑,今日之青海,水利工程网络骨架初步构建。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北干渠一期和黄河干流防洪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引大济湟西干渠、北干渠二期和蓄集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马什格羊等10余座水库建成蓄水,初步构建了集城乡供水、防洪减灾、农田灌溉、保护生态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基本形成了“蓄引结合、多源互补、循环通畅、丰枯调剂”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水安全保障。

一个难忘的地方青海湖(大江大河源头清水从青海出发)(3)

“水上长城” 护黄河干流安澜

站在贵德县玉皇阁上远眺,黄河两岸一派田园风光,黄河干流防洪工程长堤蜿蜒掩映在两岸绿色中。坚固的堤防,成为黄河两岸群众安心的“生命线”。

为改善黄河干流水情水势,保障沿黄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省全面启动黄河干流青海段防洪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护岸建设151.3公里、堤防29.578公里,完成干流河道治理长度140公里,涉及人口7.57万。同时,加快水库安全鉴定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黄河防洪堤防(护岸)工程全面建成,治理河长近80公里。此外,在暴雨洪水中,全力抓好“四预”措施,加强与气象等部门的联合会商,强化水雨情监测报送和分析研判,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县级以上实现全覆盖。紧抓群防群治,203座水库(含水电站)“三个责任人”“三个重要环节”全部落实,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正是这些“钢筋铁骨”加上越来越先进的、越来越完善的监测、预报手段等,为黄河岁岁安澜提供了坚实保障。

以水而定 量水而行

步入西宁海湖新区一小区,记者看到,小区内绿意盎然,值得注意的是水系景观里的水尤为清澈透亮。“这是我们把收集的雨水经过再处理后用于水系用水,同时,水系的用水还可再次回收杀菌循环使用。”小区有关负责人介绍,不仅如此,小区3161户居民全部安装了节水器具,人均月用水量保持在4.8立方米以下。

镜头转入黄河边的尖扎县“黄河民宿第一村”来玉村,这里有一座水文化主题公园格外引人注目,入口处的全国节约用水吉祥物“霖霖”、自动化感应的宣传扩音设备、随处可见的节水宣传标牌和节水器具与当地的生活与风情景观融为一体。黄南州尖扎县依托黄河沿岸地理资源的独特优势,将节水融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了黄河之滨少数民族节水样板县,节水意识真正走入了牧民家中,群众心中。

黄河九天,润泽华夏。青海将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四水四定”,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连续五年达标。西宁、格尔木、德令哈获得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称号,19个县(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累计创建51家水利行业节水机关、680家省级节水型单位、304个省级节水型居民小区、16家省级节水型企业和3所省级节水型高校。

当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清清河水承载着青海人民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壮志与豪情滔滔东流,担负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时代使命和责任,青海儿女正在点滴力量的汇聚中,让长江、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