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直按部就班地工作,完全靠时间积累工作经验,那么职场新人永远无法超越老人。

但是,我们往往发现,很多高手思维深度强于众人,而工作就像开挂一样。

职位、薪资飞速提升。

最重要的是,他的能力也确实是成长到一个让人仰视的地步。

不管多么复杂的工作,他总是安排的有条不紊,一切尽在掌握的模样。

就算工作偶尔进展不如人意,他也会非常快速的调整,让一切步上正轨。

作为一个新人,如果你想弯道超车,那么就像古诗中说的一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总结积累自己的、别人的经验,内化成为能力,才能快速的跃升。

1成长模型

在进入复盘这一成长利器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几个非常重要的心理模型,在这些模型的基础上,才能更进一步的提升认知。

成功路线曲折蜿蜒

先看职场人士的成长模型。

就像下图展示的样子,成长或者说成功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循环往复,有时还可能后退。

短线复盘的步骤(复盘高手快速成长的私人利器)(1)

高手总是在曲折复杂中坚定前行,不为一时的浮沉所惑。

成长思维

另外一个关键的模型,是来自Carol Dweck 的「成长思维」(Growth Mindset)。 为什么呢?因为成长思维告诉我们: 你的能力永远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成长的; 失败并不是否定你的能力,而是告诉你「你可以做得更好」; 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挑战,只要抱着「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的心态,都可以令你鼓起勇气。 ……

或者用中国特色的哲理表述: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你要接受自己当前的水平现状,而后努力的提升练习,因为你知道经过努力你终究会提升自己的能力到下一个境界。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问自己,你现在是用成长思维来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吗?

成长思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心理暗示。

它还有明确的实际应用,例如你现在的个人知识管理(PKM),是用的什么时代的思维?

还是10年前那种,线性文件管理式的思维吗?

还是你已经搭建了自己的个人云上图书馆,应用自己的Google搜索构建知识体系?

原来我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计算机刚起步水平,却企图用计算机的初始功能来对付如今的云端大数据。 Too young to simple 太傻太天真,如同用2G手机处理5G信息,信息管理起来不吃力才怪。

短线复盘的步骤(复盘高手快速成长的私人利器)(2)

如果你自己的个人知识管理,还是用陈旧的手段,那么可以说你并没有真正的去应用成长思维。

一个简单的区分方式,你是否在使用笔记本这种一维思维方式管理笔记,还是使用标签这种多维方式管理自己的笔记?

是不是把自己的大脑当做CPU,也就是思考处理引擎,而不是把自己大脑当做了存储硬盘?

职场智慧721模型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职场人士的经验、技能,70%来自与自身的工作,20%来自于从其它人身上学习,10%是正式的学习培训。

这就是所谓的721模型。

短线复盘的步骤(复盘高手快速成长的私人利器)(3)

其中10%的正规培训占比较小,是一种学生式的学习方式,不是高效的成人教育。

而70%的比例来自己个人工作,你应该能认识到,自己每日的工作实际上潜藏着无尽的财富。

你要从中挖掘出来能量,用以积累,等待有一天像乔布斯说的一样:connecting the dots。

而从工作中获取智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就是“复盘”。

2用复盘来磨砺自己

如果把个人的成长比喻成打造一柄绝世宝剑的过程,那么复盘就是磨砺锻造剑胚的过程。

复盘源于古老的东方思维,这种思维不仅仅是一种思考和管理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

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棋类术语,也称“复局”,指对局完毕后,复演该盘棋的记录,以检查对局中着法的优劣与得失关键。

复盘被认为是围棋选手增长棋力的最重要方法,尤其是有比自己更高水平的人和自己对弈并帮助复盘的时候,他们可以看出选手看不到或者思考不到的地方,从而一下子将选手的眼光和视野拓宽。

所以,复盘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复盘自己,另外一个复盘他人。

面试中复盘的应用

在面试中,大家的简历经常写着有5年或者8年工作经验。

但是,你到底有的是8年的工作经验,每一年都在成长,还是只有1年的工作经验重复了8年?

很多面试官都会问一个问题:“你工作这么多年,技术积累如何?有没有可供展示的成果”。

面试官期待的回复一般是GitHub的关注度或者个人博客或者个人磁盘有过积累的文档资料。但,80%以上的求职者都没有或者说不清楚。

如果你有复盘的习惯,这个时候将你的积累一站式,将会超越99%的应聘者。

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建议大家尽可能建立自己的专业领域IP的原因之一。

工作中复盘的应用

以写作为例,如果我们把写作,当成一项事务性的工作,是“一次性”写作,不是在积累,而是在消耗。

那么你的写作很低效,写一次算一次,每次都要一个词一个词地敲打,就像盖房子,和泥、砌砖、一块一块往上摞,都是粗活。

下次开始写,又得像盖房子一样,推倒重来。

到头来,每一篇文章的输出,只是简单的字数堆积

每天干文字粗活,这和工地的体力活有啥区别?

而如果你「打造自己的私人google,搭建一套终身受用的写作系统」,成为写作系统架构师。

每天的工作,不再为老板而工作,而是为个人的写作复利系统工作。

同样的,就算你的工作是别的类型,你每天是在从事事务性的工作,还是在为自己的复利系统工作?

在搭建自己的复利系统的路上,你最需要的就是复盘。

2复盘不是归纳总结

复盘不是一次性的“行为艺术”,它是一种持续性、连贯性、递进式的旋转向上的动作。

这个行为可以一人参与,可以多人参与,但原则上是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都要参与。

并且复盘的关键在于及时、迅速、有效、反复。

很多人对复盘有一个误区:认为「复盘」就等于「我做了什么」。

比如: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临睡前,总结一下: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什么收获?给自己这一天打个分;

周末,回顾自己这一周做的事情,发现没有达到预期,反思一下:是不是时间管理做得不好,没有能够腾出足够的时间?

又或者:终于做完了一个项目,开一场总结大会吧。会上,大家凭着回忆和直觉,讲一讲在项目中做得好的经验、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把内容整理下来,封存起来,当成对这个项目的复盘……

这也许是很多人习惯的模式。这种模式有用吗?有。

但如果只停留在这样的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为什么呢?

大家想一下:复盘的目的是什么,是让自己觉得「我做了很多事情」,从而感到很满足吗?或者,是让自己发现「我做得还不够好」,从而想办法去弥补吗?

其实都不是。

复盘的真正目的,是让自己把过去的每一天、每一次行动、每一个任务,都变成自己的养分,把它们吸收,化为己用,让自己比起过去的自己,再多迈出哪怕一步的距离。

也就是说:一天过去了,它其实就已经过去了。你再去纠结它是否充实、是否留有遗憾,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关键的是:我能够从中获得什么?

*永远从过去获得力量,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 这才是复盘的意义。*

复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知识智慧获取的过程。

就是从某个事项中,提取出来经验智慧,用来帮助后续的决策,指导后续的活动。

绝对不是自己的心理按摩。

3复盘9步法

苏东坡有一个读书方法叫做:八面埋伏读书法。

复盘,也可以分为8个步骤来进行。

1、回顾目标

主要是回顾当初的目的或者期望结果是什么,这个让参与复盘的人心中有数,自己要讨论什么,如何评判。

有一个简单的技巧,可以将目标清晰明确的在某个地方写出来,防止参与复盘的人员中途偏离目标。

这样,就会避免将我们的过程、手段等当做了目标。

2、评估结果

目标是希望达成的,结果是实际做到的,将二者进行对比,找到实际结果和希望目标之间的差别。

结果与目标的对比,有五种可能产生的情况:

1.结果和目标一致,完成情况达到了所设定的目标;

2.结果超越目标,完成情况比设定的目标还好;

3.结果不如目标,完成情况比设定的目标要差;

4.结果中出现了目标中没有的项目,是在做事的过程中新添加进来的;

5.目标中有的项目,但是结果中却没有该项目的完成情况,结果为 0。这也可以视为结果不如目标,但是这种结果与目标的差距是根本没有行动,与那种行动了却没有达到期望值还不一样,所以单列。

结果对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差距,而是为了发现问题。

重点不是关注差距有多大,而是要在出现差距的地方。试着去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友情提示:结果对比也该像“回顾目标”那样展现出来,让复盘参与人员随时随意可见。

3、叙述过程

过程叙述的目的是让所有复盘参与人员都知道事件的过程,了解做的事,知道细节,拥有共同的共享知识。

这样大家才有共同讨论的基础,不要浪费时间在信息共享层面。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推荐“照本宣科”的方法。“照本宣科”的关键,除了要照着本子说,还在于要有一个“本”。

在复盘之前,自己对做事的过程用文字形式进行成立,就可以形成复盘中要照着宣讲的“本”了。

4、自我剖析

就是自己对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和分析,看看有哪些问题,有哪些成绩,并试着去找出原因,发现规律。

自我剖析是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它能让你自己先给自己打个预防针,这样后面别人给你扎针的时候,你就有了准备,也能够对比。

自我剖析的时候,要客观,要能够对自己不留情面。

进行这一步的时候,根据“结果对比”部分的结果,进行进一步思考,以期明确在结果中,有多少是自己努力带来的,有多少是外在环境造成的。

区分自己努力还是外在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可控性概念来进行。我们将事情完成的过程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阶段划分,这个逻辑可以是时间节点。

5、众人设问

众人设问可以让复盘突破事件本身的局限,突破个人见识的局限。

设问的内容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设问要多探索可能性,考察每一种可能性的条件,以及其边界。当这些被探讨清楚了以后,问题基本上就一清二楚了。

6、总结规律

总结规律是复盘最重要的内容,上面所有的步骤都是为了得出一般性的规律,形成符合真相的认识。

*KPT 复盘法,与其说是一个方法,不如说是一个原则。*它的用法就是,在复盘的时候,问自己三个问题:

*Keep/保持:哪些行为是可以保持的?*

*Problem/问题: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Try/尝试:我可以尝试去做些什么?*

你会发现,单纯把这些东西记下来,其实意义不大。你要真的落到实处才有用。

比如:

Try 的部分,就可以跟「行动卡片」结合起来,用行动卡片把「尝试」落实、具体化;

Problem 的部分,就可以通过主题汇总和模板,整理成一张核对清单。下一次行动时,对着打钩,可以帮助自己减少思考成本;

Keep 的部分,可以考虑归纳出方法论,无论是指导自己的实践还是传授给别人,都非常有用……

总结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最好的检验当然是时间,但是,一旦进入到实践阶段,则说明复盘工作已经结束,它依旧不是复盘当时就能确定的。

复盘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必须在复盘的当时做出判断,一般来说可以通过 4 原则来评判:

① 复盘结论的落脚点是否在偶发性的因素上?

当复盘的结论落脚在偶发性因素上,那一定是错误的。如果复盘没有进入到逻辑层面,没有经受住逻辑的验证,则这样的复盘结论,一定是不可信的。

② 复盘结论是指向人还是指向事?

复盘的结论如果是指向人,则很可能说明复盘没有真正到位。

因为复盘得出的是规律性的认识,而人是具体的,各不相同。指向事,则复盘到规律的可能性更高。

当然,这里的“事”不仅仅是指某件具体的事,而是人之外的事物。不要随意外部归因,比如“如果出租车司机都开这么慢,那我以后都会迟到”等等,这会将事件引导到阴谋论上。

复盘的结论不是指向人,而是从事物的本质去理解分析,这是验证复盘结论是否可靠的标准之一。

③ 复盘结论的得出,是否有过3次以上连续的 why 或者 why not 的追问?

复盘得出的结论,至少应该有过三次以上的连续的 why 或者 why not 的询问。如果次数不够,也很可能意味着复盘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探寻问题背后的问题,找出答案之后的答案,这就是追问的目的。

④ 是否是经过交叉验证得出的结论?

“孤证不能定案”是法律上的术语,用来比喻复盘得出的结论通过其他事情交叉验证,也可以为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保障。

7、案例佐证

除了从因果关系上去验证规律外,为了验证规律的可信度,还应该用其他案例进行佐证。这是从规律的适用性出发的一次实验。案例佐证面临着案例选择则的问题,所选的案例应该是同类型的、同行业的,不能选取跟所复盘的事件无关的案例。

8、内化智慧

经受了上述七步的复盘得出的结论,应该来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这个时候,它们就是得到了认可和值得传播的观念和规律。

那么下一步,就要抽象出来原则或者智慧,用以指导以后的行动。

这其实也是个人知识管理(PKM)的一环。

9、下一步行动

内化了智慧以后,一定要指导行动,制定下一步执行的计划,这样的话,才会真正的有用。

4持续优化

对于上一步形成的智慧,并不是说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用成长思维来看,这些智慧也需要不停的成长、完善补充。

最常用的就是PDCA方法,又称戴明循环。P-D-C-A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 Plan(计划),Do(行动),Check(检查),Act(处理)。

它的本质,就是给任何事情扣上闭环,有开始就必须有结束,避免石沉大海。

这一点对于日常工作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要做到: *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6团队复盘

以上都是个人的复盘。

如果你带领一个团队,那么带着整个团队的情况下,就需要更多的复盘维度。

人才复盘

逍遥子曾经问马云:“在阿里巴巴到底是因人成事,还是因事成人?”马云说,我们选择因人成事,先把人做对,人做好了,事情自然就成了。

人,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不管是沟通摩擦,还是质量问题,本质都是质量的问题。

我们不要不停的用规范去修剪“问题树”,而是应该去“刨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短线复盘的步骤(复盘高手快速成长的私人利器)(4)

上图是来自阿里的一个人才九宫格。

这样在复盘的时候,你就大概知道了每个员工在什么位置,然后分门别类地管理。潜能和绩效这两者有一个管理法则:

潜能越高的人,越要多给他培训和成长,他的潜能就会源源不断的发展,所以要留出专门的时间对他做好辅导和成长。

绩效越高的人,往往越是需要打仗,而且要打胜仗,反复地证明自己。所以这两者你一定要做好平衡。

*第一种就是高绩效高潜力的人。*

这样的人是公司重点培养的对象,可能成为明日之星。

*第二种是高绩效中潜力的人。*

这样的人绩效非常高,而且会发展的越来越好,虽然潜能稍微慢一点点,但是依然可以被挖掘。

对于这样的人,管理者要花点精力,因为高绩效高潜力的人往往是自我驱动力极强的人,而高绩效低中潜力的人是需要管理者去推一把的。

*第三种是高潜能中绩效的人。*

这样的人潜能非常不错,但是此时此刻绩效还不够。同样,作为管理者你要在资源上、任务安排中要特别关注,要多给他机会。

这三种人的人数加起来占人才整体的30%,但却会占到整个团队绩效价值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这三种人特别重要。

业务复盘

业务复盘就是:***基于过去,我们的目标达到了没有,做成了什么,为什么成,做败了什么,为什么败,再结合战略和愿景去判断,哪些应该继续做,哪些应该停止做,哪些是应该做但还没有去做*

高级一点是战略层面的复盘,产品条线的复盘。

还可以具体到某个产品、某个功能的复盘。

流程和文化的复盘

流程的发展,是我们要做的最关键的事情。

阿里有个信念“今天最好的表现,是明天最低的要求”。

所有可被沉淀的经验才是公司发展的基础。

如果一件事情不能被复制,不能被沉淀,那么公司就没有持续发展百年的支撑。

我们要的是一群狼,而不是一头狮子。

阿里有一个说法,“为过程鼓掌,为结果买单”。

我们也常说“没有过程的结果就是垃圾”。为什么是垃圾?因为不能够被复制。

阿里的天机给了一个持续改进的方法,这个方法来自于一本书——《关键时刻MOT》。

你的团队可以把每一次与客户见面都作为公司的关键时刻,项目组每个月、每个季度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做提升、做微调、做数据化的展示,以此为基础。

一年后,整个公司的关键环节都可以得到提升。

所以说,组织模型建立的过程,就是不停地建立标准流程、复盘关键环节的过程

,